董艷
元認知能力是對認知活動進行評價與監控的能力,是保證認知活動有效進行的人的心理條件。培養學生掌握次認知技能,對提高學習能力,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元認知能力包括以下內容:1.計劃能力。計劃能力指在認知活動中制定計劃,確定目標,協調行動,并隨時調控計劃實施情況,進行調節修正的能力。2.選擇能力。選擇能力指在認知過程中,比較各種認知路線,認知結構和認知方法,在研究解決特定課題時,選擇一種體現自己特點的角度與策略,并力求獲得好的效果。3.監控能力。監控能力是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進行監控。表現為自我測試,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應該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密切配合學生的認知活動進行:
一、指導學生定計劃。有些學生不了解計劃的作用,馬虎應付;有些學生不了解計劃的含義和內容,把計劃寫成空洞的條文,這些都是認知能力差的表現。教師在使學生明了定計劃的目的意義的基礎上,對各種計劃,如綜合計劃,分科計劃,復習計劃假期學習計劃等,要分類指導,除書面計劃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從事每項活動之前,頭腦里都應該做個簡要規劃,養成頭腦里無計劃不行動的良好習慣。二、指導學生總結。使學生明確總結的目的方法內容和步驟,培養經常總結的習慣和能力,如學習階段總結,知識分類總結,考試總結,尤其是注重總結知識策略方法不僅有書面的、個人的總結,還應有口頭的、集體的總結,達到相互交流促進的目的。三、指導學生鑒定。學生一般不善于做自我學習鑒定,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評價總是偏高偏低。通常看到,學生考試后的自我感覺,自我估計,與評卷結果大相徑庭,這也說明次認知能力的低下。教師通過讓學生自批作業、自評考卷,并自寫評語,再經教師復核后,發還學生,讓學生研討自我評價與教師評價的一致程度,能有效提高學生自我鑒定的水平。組織學生相互評,集體評,通過評價別人和聽取別人評價吸取教益,這對學生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四、指導學生檢查。不習慣和不善于在學習中做自我檢查,這是次認知能力差的反映。教師對學生的口答、板演、作業、實驗、考試,均要求學生先自行檢查,再由教師復查,并認真分析指明學生自查的成敗,使學生認清自查中的問題,提高自查的成效。及時收集學生作業中的常見的錯誤,讓學生辯析、發現和改正。對提高學生檢查錯誤的次認知能力是很有效的。五、指導學生選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多種策略與方法作比較和評價,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讓學生充分體會各種解法,評估各種解法,從而選擇解法,學會應用。六、指導學生的認知方法。對認知路線、結構、方法、風格的認識評價,是元認知能力的主要內容,教師的教學,必須教思路,教觀點,講方法,并注意提高學生對認知方法效用的認識,使學生自覺地注意方法,選擇方法,改進方法,如聽課方法,鉆研教材的方法,使用參考書的方法,復習的方法,考試方法,書寫方法,演算方法,記憶方法,安排時間方法等,都下功夫研究,教師要不懈地給予指導和督促。最后,教師對每個學生各個階段的元認知能力的發展狀況應及時診斷,發現缺陷,查明原因,做到心中有數,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解決。七、指導學生學會反思,養成反思習慣。反思過程是主體自覺地對自身認識活動進行回顧、思考、總結、評價、調節的過程,也是思維過程辯證性的一種體現,即一個思維活動過程的結束包含著一個新的思維活動過程的開始。最好和別人的思路相比較,體驗別人的思路和技巧,加強自身思維的意識和調節能力。因此,當一個問題解決后,引導學生善于進行總結、善于進行引伸、善于進行推廣是訓練學生反思、養成反思習慣的重要途徑。八、為學生創設自覺思維的情境。只能在高度自覺思維的情境中,學生才能意識和體驗到自己的思維過程,從而產生元認知體驗,引發思維的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獲得并靈活運用規律性的知識;善于提出那些有深度的、生動的、足以引起學生聯想的問題和事例,讓學生或抽象概括,或分析綜合,或歸納演繹,或聯系比較,或判斷推理;善于變通思路,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思考;善于提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巧妙地引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求知。
應該根據數學活動的特點,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例如,在解題教學中,可以運用波利亞的提問模式,給學生作示范。提問大體可分四個階段、即理解問題階段,擬定計劃階段、執行計劃階段、評價反思階段。每一階段各提出若干個小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元認知活動進行小結,不斷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每堂課結束前,可安排學生自己整理學習情況,要求學生回顧一下,這堂課學會了哪些知識?啟發學生對自己在整堂課中的學習過程進行一次再認識,明確掌握新知的程度,體驗成功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