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
民生小學有著59年的學校發展史, 50多年的風雨兼程,歷練出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積累了一套豐富的教科研經驗,優異的教育教學質量已成為立校之本,充足的學生資源已成為強校之帆,結合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確立以校為本的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體系,創造性地開展卓有成效的教師繼續教育活動,這些培訓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下是我校開展教師培訓活動具體做法:
一、開展“三新”教育的培訓。
“三新”教育,即新理念、新教材、新課程的培訓。教師培訓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目的,培訓過程注重“兩實兩新”,即兩實(培訓過程落到實處,不走過場,培訓以實用為目的),兩新(以新課改為核心、力求創新)。通過多種形式(如省市區舉辦各種)通識性培訓和自學教育理論專著相結合,切實更新了教師教育理念。
二、開展信息技術培訓。
十二五期間,我校100%的教師獲得了教育技術能力初級合格證書,98%的教師參加教育技術中級培訓,注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進行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師們運用白板課件生成的課堂靈動以及師生之間的交互,真正體現深度融合,教師們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活動中來,精心設計教學,課堂上教師們嫻熟的運用電子白板資源,呈現出自主、高效的課堂教學,受到與會教師好評。
三、校本教研的培訓。
我校注重探索校本研訓新方法,在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中,發揮教師們的集體智慧,構建“備、說、講、評、思”五環模式。形成了民生小學的校本教研新模式。
1.抓好集體備課、研讀教材即備課觀
首先明確提出備課的具體要求:環節齊全、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設計合理、板書規范、習題適當、反思跟上。推行“一課兩備(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兩評(自評與互評)、兩反思(得與失)”的備課制度。集體研讀教材是進行集體備好課的基礎。在研讀教材上,教師們必須在研讀教材上下大氣力。
2.抓好集體備課、研討教案說課觀
每周三下午由年段主任和年組長組織集體備課。要求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統一教學案、統一要求、統一進度、統一重難點、統一練習題、統一單元測試;發揮骨干教師的作用,發揮集體智慧;首先,主講人把教案通過優教通發到網上,同年組的每個人在網上交流,共同分析教材,找出重點難點,共同探討解決最佳途徑,不能達到共識的問題,在集體備課上,由年段領導和年組長主持并探究,針對網絡備課中,出現的分歧,在利用集體備課的時間,進行交流、研討。最后形成年組間大家共同參與完成,一致認可的年組教學預案。
然后每位同年組的教師進行各自的個性化備課,接著每位教師按照自己的教案上課,組內其他教師共同聽課,然后組內共同評課,教者進行教后反思,最后再完善教案用來重新上課。
3.抓好集體備課、交流上課即上課觀
如何上好一堂課,關鍵應做到:“主導作用到位,主體全員參與,師生配合默契,精講多練,因材施教,各有所得。備課組共同參與完成的上課預案能否在課堂上順利實施,這是要在課堂上進行驗證的,第三關就是每位同年組的教師進行各自的個性化備課,接著每位教師按照自己的教案上課,組內其他教師共同聽課,聽課要求年組教師根據課前備課預案在課堂實施情況如何?目標完成情況,學生課堂學習狀況,課前預設的合理性,教師的駕馭能力,教學手段方法的可行性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去聽,為進一步的完善后兩個環節做準備。
4.抓好集體備課、年組評課即評課觀
聽課后交流是真正提升集體備課關鍵環節。參與集體備課的所有教師們經歷了集體備課前三關之后,使備課組每一位成員在走進課堂之前都能夠做到心中有教參,手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這次聽課后的討論、交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5.抓好集體備課、教師反饋即反思觀
教師反思要從自己的課堂行為反映了什么樣的教學理念?教師的課前預設是否科學?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發展起了什么作用?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哪些優點可以繼續發揚提升?通過集體備課構建了民生小學“備 說 講 評 思”五環備課模式,并以此模式承辦了市級數學現場會,受到與會領導、教師的好評。
在教師培訓方面,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課堂教學的研究和課改的完善是一個無止境的工程,任重道遠,還需我們大膽嘗試,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還需進一步改善,教師培訓工作還需扎扎實實開展,我校的繼續教育工作將秉著務求實效、開拓創新的工作態度,,帶領全體教師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總結,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爭做教師培訓示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