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爺爺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稀疏的頭發整齊有序地排列在頭上,一雙眼睛總是顯得炯炯有神。①(對爺爺的外貌描寫不夠細膩,凸顯不出人物的鮮明個性。)
“小氣鬼”
在我眼里,爺爺是一個特別“小氣”的人,但他只對自己小氣,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他都會留給我們。
一次,鄰居家送來一小袋板栗,我和爺爺圍著桌子吃了起來。板栗很美味,我們也吃得很盡興,不一會兒,袋子里的板栗便所剩無幾。這時,我隨手拿起一顆,正準備剝,一個小黑點映入我的眼簾,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小蟲洞,我隨手準備扔掉。這時,爺爺一把奪過我手中的板栗,嚴肅地對我說:“把壞了的地方摳掉,剩下的還可以吃。可別浪費了!”②(對爺爺吃爛板栗的動作描寫可作一定的補充,讓人物形象活起來)聽了爺爺的話,我深受感觸。從此以后,我就很少浪費東西。
醫術和醫德
爺爺住在鄉下,在村里可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一個赤腳醫生,行醫三十余年,給村里每個人都看過病,正因為這樣,他才聲名遠揚。
爺爺干這行是非常辛苦的。白天的大部分時間,他都在柜臺前工作;到了晚上,也不閑著,我們都睡下了,爺爺還在敲打著算盤。打我記事起,這個算盤就經常躺在爺爺的柜臺上。小時候,我經常拿著爺爺的算盤在地上滾來滾去,爺爺對我說:“小孩子玩算盤會變笨的。”偶爾,爺爺睡下后,也會有人來尋醫問藥。聽到敲門聲后,爺爺便在第一時間起床,絕無任何怨言。直到現在,我才發現,爺爺聲名在外的原因,不只是因為他的醫術,更重要的是他的醫德。
“我就是怕永遠看不見你們了”
在我眼里,爺爺一向那么樂觀,但除了那一次——爺爺本來就有眼疾,不久前,他的眼疾復發了。我們回鄉下看望他。剛到家門口,就看見爺爺還在不停地忙碌著。當我詢問他時,爺爺笑著說:“還好能看清東西,就是怕永遠看不見你們了。”說話間,爺爺也沒停下手中的活。我聽得出,他的笑沒有之前那么爽朗了。我頓時熱淚盈眶。③(此處,應寫出“我”熱淚盈眶的心理過程。)
“人老了,不中用了”
爺爺應該算得上是半個大廚了。常聽家里人說,爺爺以前在部隊里當過廚師。過去,村里但凡有什么人家辦喜事或喪事要擺酒席時,都會請爺爺去當主廚。腰出毛病后,他還能堅持下來;患上眼疾后,他也不肯休息。若不是家人竭盡全力地勸阻,恐怕他現在還在廚房里忙碌呢!“唉,人老了,這兒有毛病,那兒又有毛病,不中用了!”④(本段對爺爺的語言描寫還可以更真實些,適當補充部分表現爺爺喜歡做大廚的細節。)
爺爺的一生很平凡,但他卻用這樣一個平凡的人生教會了我要怎樣節儉,教會了我怎樣在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最重要的是,他教會了我怎樣做人。⑤(結尾的感想應包括前文的四個方面,要總結得更全面一些。)
【寫作誤區】
本文要求寫一個自己熟悉的人,旨在讓學生能夠仔細觀察人物,關注生活的細節,感受生活的美,體會身邊的愛。文中,小作者通過四個小標題來寫人記事,凸顯爺爺節儉、精干、醫術好、醫德高、盡職、樂觀等優秀品德,刻畫了一位農村長者的形象。但本文問題主要有三:
其一,對爺爺的外貌缺乏整體描寫,讓讀者對爺爺的外貌把握不確切。
其二,小標題的擬定標準不統一,顯得不整齊。“小氣”是性格特點,而“醫術和醫德”又沒道明特點;“人老了”顯得有點消極,與樂觀、熱心不符合。
其三,與爺爺性格特征照應的相關細節缺失,導致人物形象不夠豐滿。
【升格建議】
1.修改開頭,讓爺爺的形象更鮮明。
2.補寫表現爺爺“醫德高”的事跡或小細節;補充爺爺大廚“退休”后的動作、神態、語言描寫,使其更符合爺爺的身份、年齡、性格特點。
3.將小標題統一為文中的直接引語,從正面和側面凸顯爺爺的性格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