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瀚文華北電力大學
創新中華“典故菜肴”名稱英譯方法探析
許瀚文
華北電力大學
中國菜肴名稱蘊涵了豐富多彩的故事與傳說。筆者概述傳統中華菜肴的方式,并列舉此譯法所造成的誤解現象,同時在“音譯/直譯+釋意法”的基礎上創新提出以“典故圖片”輔助“典故菜肴”英譯,激發食者探究圖后的故事,以此更加有效地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創新;“典故菜肴”;英譯方法
當今世界經濟蓬勃發展,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漸趨頻繁。最具活力的中華美食更成為世界各地餐桌上的美味,菜肴名稱作為一個龐大的文化負載詞匯群體,對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因東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要把中國菜名翻譯得準確生動,特別是蘊涵著故事與傳說的菜名譯成英文,并非易事。為使優秀的中華菜肴文化能夠更好地“走出去”,“典故”菜肴(是指菜肴名稱背后隱含古代故事或傳說和有來歷的菜肴)英譯方法的創新勢在必行。
綜觀當前菜肴名稱的英譯方法,大多以烹飪方法、主要食材、中文諧音來命名。不可否認,這些方法簡潔明了,但在傳播過程中也經常產生誤解與歧義。例如,著名的“珍珠翡翠白玉湯”直譯后經常給食客們帶來很大的困擾。譯語受眾往往無法通過譯名了解到菜肴本身,更無法體現菜肴名稱作為文化載體的作用。這道菜背后的歷史典故:朱元璋妻子的苦中作樂,也有好心收留逃亡中慈禧太后的平民百姓的機智。
又如“東坡肉”,也是一道家喻戶曉的中華名菜,長見的譯法“Dongpo pork”,即使是一個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大概也只能從這一譯名中獲取一個有效信息,即主要食品材料為豬肉,其中暗含東坡居士在徐州抗洪時與百姓的一段佳話卻難為人知。在英譯過程中更有尷尬局面出現。試想,將典故融入到翻譯之中,使受眾不僅了解菜肴本身,更能知曉背后的故事,這才能有效地推動優秀中華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綜上所述,把美食文化精髓以富有特色譯法、方式傳遞給世界愛好美食者,需要我們肩負起這份文化擔當。
筆者認為,對于“典故菜肴”名稱英譯,眾多譯者提出的“音譯/直譯+釋意”的方法,較為可取。既可讓受眾對菜肴的主料等信息一目了然,也能讓他們了解相關信息,以此來充分傳達原文內涵意義,讓友人從色、香、聲、味、型的基礎上感受精神愉悅。但筆者認為“音譯/直譯+釋意”法更為適合“典故菜肴”名稱英譯的紙上談兵,在短短點餐時間吸引食客長篇閱讀蘊涵的故事較難實現,輔之以“典故圖片”將對菜肴背后的中國文化推廣錦上添花。
筆者認為“音譯/直譯+典故圖片+釋意”譯法可有效讓食者瞬間為之眼前一亮,進而去探究“典故菜肴”背后的故事,達到高效傳播中華美食文化的目的。筆者先后進行了網絡問卷調查與實地采訪。共回收問卷121份,其中有效問卷120份。調查對象為北京市高校的留學生及交換生。調查問卷由7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組成,對留學生是否會在點餐時為菜肴名稱所困擾、是否愿意深入了解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等問題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77%曾經在點餐時因無法通過菜名了解菜肴本身而陷入尷尬境地。有92%的人表示有意愿通過飲食文化進而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美食傳統文化,也有部分人提出釋意短時間不能盡數閱讀的困擾。實地采訪中當筆者將“典故菜肴”輔之以“典故圖片”創新譯法呈現給訪談者時,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借用“鍋包肉”的前世今生,闡述個人想法,敬請指正。據百度介紹:光緒年間,鄭興文按照烹飪手法為“鍋包肉”起原名叫“鍋爆肉”,可俄國人發音不夠標準,把“爆”讀成“包”,成為現菜名。此菜自道臺府的“首廚”鄭興文,到鄭家的“老廚家餐館”,已經傳承了四代人,和哈爾濱的百年歷史一道走來,成為東北菜的一張名片。既有北方菜系的咸香,又搭配西方飲食的酸甜,既是一道中西合璧的菜肴,同時也蘊涵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段歷史佳話。
我們日常所見的譯文或菜譜里,配圖多為菜做好后的圖片。直接而感性,有色、型、食品材料的搭配等,卻難以表述其背后的故事;而當筆者呈現百年傳統菜肴鍋包肉以“鄭大廚”、“杜道臺”和“瓦西里”3個Q版形象圖后,卻讓大家紛紛追敘這背后的故事。“鍋包肉”創始人鄭興文、道臺府首任道臺杜學瀛以及俄羅斯人三款卡通形象組合活潑有趣,好看易記,激發了受眾興致。看到這三個小Q,也就想起了鍋包肉的百年故事。吃著美味的同時,穿越時光,細讀美食背后的故事將成為所有食者的渴望。

從“典故菜肴”的故事中提煉“典故圖片”也是一件趣事吧!大家是否有為“過橋米線”中滇南讀書的秀才與給其送米線的娘子配上一幅中國寫意呢!
相信此文的創新也具有市場參考價值,對于菜品制作成真空包裝或打包食品,“典故圖片”無疑可凝練為產品的LOGO,是有效激發綜合信息傳遞的載體,將成為音譯/直譯+背后故事的點睛之筆,為傳播典故菜肴的前世今生代言,為傳播中國“典故菜肴”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1]張蘭峰.中式菜肴名稱的英譯研究.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5
[2]耿良鳳.紅樓珍饈美,十里譯文香——從文化角度比較《紅樓夢》菜肴名稱英譯.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5.3
[3]白艷鳳.試論中國菜名英譯的原則.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4]陸艷芳.中式菜肴的命名特點及其英譯.湖北第十師范學院學報,2008.1
[5]郭晶英.淺析中式菜肴名稱英譯技巧.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
許瀚文(1996-),女,滿族,遼寧遼陽人,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