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甄知
負利率時代如何理財?
編輯/甄知

近來,“負利率時代”這一關鍵詞在各大財經媒體的報道下不斷發酵,這可讓儲蓄率全球排名第一的我們亂了陣腳,存了這么多年的錢還第一次聽說利率有負的,聽起來好嚇人。很多人都在疑惑負利率究竟是怎么回事,對我們會有什么影響,這里我們就來聊一聊負利率。
提到利率我們自然會想到常見的兩種利率,一種是存款利率,另一種是貸款利率,我們最近所提到的負利率更多的是指存款利率,所以我們今天就從存款利率的角度來看負利率。利率分為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名義利率是指資金提供者收取的利率,例如,小王在銀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時獲得5元利息,則名義利率為5%。實際利率是指名義利率剔除通貨膨脹率后得到的利息回報率,例如,剛才提到小王在銀行一年期存款的名義利率是5%,同時我們假設當年通貨膨脹率為3%,那么此時的實際利率就是2%。這么一來負利率可參考的指標就有兩個。那么什么是負利率呢?那就是任意一個參考指標為負數的時候就可以說此時處于負利率時期,例如,銀行把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0.2%可以叫做負利率;當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小于通貨膨脹率時,也可以叫做負利率。
通常,名義利率是顯性的,名義利率為負的情況下你存在銀行的錢會越來越少,很容易被大眾所察覺;而實際利率是隱性的,實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你在銀行的存款依然會獲得利息,只不過你的利息跑不贏通貨膨脹率,需要通過計算名義利率與通貨膨脹率的差值才能得知實際利率是不是負的,不容易被大眾所察覺。而此次媒體爭相報道的“我國進入負利率時代”中的負利率便指的是實際利率。那么我國實際利率現在到底是不是負的呢?我們看一下圖一便知分曉。圖中,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從2015年11月之后CPI同比漲幅開始大于一年期存款的利率,因而我國現在的確處于負利率的時期。
自歐洲負利率以來,日本也宣布負利率,驚爆了世界的眼球,這將是全球進入量化寬松和負利率時代的標志,越是發達國家,越迫切需要量化寬松和負利率,為什么呢?
貨幣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標識,假如一個工廠生產一萬件衣服,就等于創造了一大筆社會財富,這筆財富要兌現,就必須有貨幣負責兌現財富。如果央行貨幣發行適度,那么衣服就可以賣光;如果央行貨幣超發,那么衣服會供不應求,而且漲價而賣光,當然社會上其它的商品也會水漲船高的同步漲價,最終大家都沒落到好處;如果央行貨幣緊縮,那么工廠的衣服就有可能滯銷,只能打折降價銷售或許才能賣光。如果一個國家貨幣緊縮,那么大家無論怎么努力生產,都無法得到相應的財富回報,因為創造的財富被緊縮的貨幣縮水了。
所以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和貨幣發行的量化程度息息相關。現在全球處于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代,現代生產和機器人大規模生產,全球每年創造的社會財富是驚人的,所以全球都面臨著貨幣量化寬松的壓力。
為什么發達國家率先進入量化寬松和負利率時代呢?因為歐洲和日本的經濟高度發達,創造的社會財富最多,尤其是創造的稀缺商品最多,所以需要大量的新增貨幣對應社會財富的增加。
什么是稀缺商品?稀缺商品就是高科技商品,或者是獨有的商品,比如1000多年前唐朝獨家盛產絲綢,世界各國商隊揣著黃金不遠萬里來向唐朝購買絲綢。宋代是瓷器,清朝是茶葉,這些都是當時世界上的稀缺商品,能換來真金白銀的稀缺商品。而現代的稀缺商品,則包羅萬象,比如20世紀初期英國的縫紉機,美國生產的汽車。21世紀則括石油、比特幣、稀有礦石,以及各種高科技商品如電腦、手機、無人機等。一個國家創造的稀缺商品越多,經濟就越發達,貨幣就越國際化,貨幣就越堅挺。
所以李小加說“人民幣要國際化必須有商品的依托”,就是這個意思。一個國家狂印貨幣并不能使其國際化,必須要讓國家能創造越來越多的稀缺商品,才能讓貨幣國際化。貨幣是依附于這個國家創造強大的社會財富,不是靠狂印鈔票。
經濟落后的國家因為創造的稀缺商品少,則需要貨幣緊縮,同時配合高利率。比如俄羅斯因為油價大跌目前經濟衰退嚴重,銀行利率高達10%以上。而歐美發達國家迫切需要貨幣寬松以及負利率來滿足經濟的穩健發展,一旦加息就會陷入衰退。
美國2015年宣布加息以來,美國經濟迅速出現衰退現象,也是相同原理。但是為何美國在發達國家之中依然堅持加息之路呢?因為美元不單單是美國的貨幣,還是影響全球經濟的全球性硬通貨幣,它要考慮的因素會更加復雜。
全球央行靠什么來決策貨幣發行量是否適度呢?說實話,他們也僅僅是靠目測,發覺經濟衰退了,就趕緊降息降準,實行貨幣寬松;經濟恢復景氣了,又逐步升息升準,實行貨幣緊縮;過幾年發現經濟又不行了,再降息降準貨幣寬松,如此反復循環。所以全球每7~8年就會有一次經濟繁榮到衰退的周期。

既然我們現在已經處在一個負利率的大環境下,那么既來之,則安之,只要我們在投資方面處理得妥當,負利率也并沒有那么可怕。其實,負利率對于我國來說也算是老生常談,我國早在2003年9月~2004年1月的時候就曾出現過短暫的負利率時期,當時的存款利率為1.98%,通貨膨脹率為3.2%,實際利率為-1.22%,之后,2010年2月~2012年3月也曾出現階段性的負利率時期。所以,負利率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沒有必要過度恐慌被它嚇倒。負利率時期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資產縮水,在這個時期把資產縮水這件事處理好就沒什么可擔心的了。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對抗資產縮水這件事呢?

首先,減少存款比例。負利率時代銀行存款利率跑不贏通貨膨脹率,錢在銀行會越存越毛,你把十萬塊存在銀行一年,到期后你會發現一年前十萬塊能買的東西現如今卻需要加錢才能買得到。所以,在此時期除了在銀行留一些必要的流動性資金,不要讓剩余的資金躺在銀行的賬上睡大覺,應該將其從銀行拿出去尋找更好的投資渠道,從而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
其次,配置理財產品。銀行的存款利率滿足不了我們對抗資產縮水的需求,這時不妨去考察一些理財產品,比如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一些投資于債權的信托產品或資管計劃,或者是知名基金管理人發起的投資于資本市場的陽光私募基金。銀行的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是將固定收益資產與股指期貨、外匯期權等衍生品進行組合的一種產品,通常是保本浮動收益,收益率在0%~5.0%。投資于債權的信托產品或資管計劃,其資金投向的實質是把錢借給有融資需求的企業,信托機構或證券公司會對融資企業進行盡職調查,評估其資信情況為投資者把控風險,低息環境下收益通常在7.0%~9.0%,但通常起投金額較高,至少為100萬元。投資于資本市場的陽光私募產品,其資金主要投向于股票、股指期貨、大宗商品期貨等,屬于高風險高收益的一種產品,購買此類產品應重點關注基金管理人的知名度與過往歷史業績,收益率通常在-20%~200%,起投金額通常也為100萬元。
再次,配置國際強勢貨幣。多幣種配置資產可以有效對沖單一幣種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當匯率變動快于利率變動時,就有必要考慮一下配置當前國際上較強勢的貨幣。在單一國家資產配置得再合理,歸根到底所有的投資品還是只使用了一種幣種,當該幣種匯率波動大于利率波動時,會面臨該國貨幣兌外幣的貶值風險,在一國貨幣匯率不穩定時期配置國際強勢貨幣可以有效地對沖匯率變動而來的風險。
最后,增加消費。負利率時期貨幣的購買力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下降,時間拖得越久貨幣的購買力越弱,所以在保證日常開支的情況下應該增加旅游、換車、買房等方面的消費,曾經想花而不舍得花的錢可以考慮在這個時期花出去,從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