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語
用好建筑業的“打假”利器
長期以來,由于我國建筑市場上“僧多粥少”,承包人競爭相當激烈。受到利益的驅動,建設工程招投標掛靠行為應運而生,出現了“大企業出牌子,私人老板出錢,農民工干活”的不正常現象。原本旨在規范從業秩序的職業資格證書,一時間成為不勞而獲的敲門磚。
而為了滿足證件市場的需求,一個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行業——證書掛靠中介公司在網絡和社會上不斷興起。中介機構通過給持證人員和建筑工程單位牽線,收取中介費用,滋生出黑色利益鏈。讓“行政部門有要求,市場有需求,考證掛靠有奔頭”成為許多“掛靠人”心聲的真實寫照。因此許多人開始熱衷于考試,有的甚至不惜鋌而走險,花錢作弊拿到證書。
掛靠盛行,給建筑市場帶來了巨大的安全隱患。“證到人不到”,工程質量不能不讓人擔憂。一旦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大都離不開掛靠企業(個人)所為。近年來,因建筑質量帶來的樓歪歪、樓脆脆、橋垮垮事件屢有發生。建設工程的掛靠行為已成為我國建筑市場長期存在的一大頑疾。
治理掛靠亂象,無疑需要建設部門強化監管,要對企業和單位聘用的具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進行核查,證明其確屬企業人員,而非“掛靠族”。
但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是,監管部門人員和精力有限,建筑企業多如牛毛,加之對監管部門檢查都有一套應對的辦法,核查起來難度很大。再者鑒于建筑產品的特殊性,生產周期長、參與主體多、合同關系復雜,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影響整體,必須在全鏈條上實現監管方能解決根本。
建設部從2007年就開始嘗試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建筑市場信息平臺來達到根治掛靠亂象的目的。如今,近十年過去了,全國建筑市場公共服務平臺基本建成。日前,住建部下發了《關于啟用全國建筑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平臺的通知》,明確指出,新平臺定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上線運行,各地要繼續推進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一體化平臺建設工作,不斷完善平臺功能、豐富業務應用、提高數據質量。
新平臺實現了企業、從業人員、工程項目、信用“四庫一體化”,充分擴大了與外部的信息交換。實現以身份證就能查人員,以單位名可以查人員,以人員可查單位。
“四庫一平臺”的正式啟用,體現了住建部在全國范圍內打造出掛靠的監管“天網”,也響應了人們對規范建筑市場亂象的迫切呼喚。
然而從長遠來看,全國信息聯網也會引發新的矛盾。沒有社會上人才的掛證支撐,很多企業也許會因為人員關系無法滿足資質標準,建企可能會迎來一大波破產或者兼并的大潮。如果信息整合達不到預期要求,碎片化的工程信息也會帶來許多新的問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事物的改變都需要一個過程,新平臺的正式上線,雖然給建筑市場的規范化運作注入了一劑強心針,但是,讓掛靠無處遁形,用好這支“打假”利器,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