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燕
建設輿情
鄭州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美了“政績”寒了“民心”
本刊記者 楊燕
2016年12月25日15時29分,由印象網首發《鄭州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工人不讓進 領導檢查才開門》,標題中“擺設”、“工人不讓進 領導檢查才開門”等字眼立刻吸引網民關注。報道稱,12月25日雨夾雪,鄭州室外氣溫降到2攝氏度。街頭的環衛工休息室卻是鐵將軍把門,露天工作的環衛工實在扛不住嚴寒,只好躲進公交候車亭或沿街商店門口房檐下躲雨避寒。有環衛工反映,這些休息室就是擺設,“只是在上面領導進行檢查時,才找幾個環衛工坐進去應付檢查,等領導一走馬上把人攆出來。”隨后澎湃新聞、鳳凰網、網易新聞、新浪等各主流媒體跟進轉發該新聞。至26日,輿情達到高潮。
據中華建設輿情檢測系統顯示,截至2016年28日24時,全網信息量高達11996條。整體來看,事件發展趨勢較為突出,輿論負面情感(敏感信息)占比過半,達50.41%。

環衛工常被稱為“城市美容師”,風里來雨里去,頂風冒雪賣力干。能讓他們在勞動過程中喝上幾口熱水、得到片刻休息,這是呵護環衛工身心健康的起碼要求。然而,鄭州街頭近二十個為環衛工修建的休息室卻大門緊鎖,也不允許環衛工進入。本該屬于環衛工人的基本權益卻無法保障,休息室大門緊鎖激怒“群情”。網民@民警葛二蛋 怒斥“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應付檢查的!”網絡大V @沙澧一舟 表示“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環衛工休息室竟然不是用來休息的!竟然是用來當道具演給領導看的!真讓人氣憤!這哪有一點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連最起碼的人文關懷之心都沒有。徹底清查相關責任人,還休息室以本來面目,讓環衛工在這個冬天不再寒冷,真正能感受到政府的溫暖?!?/p>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我國就發布了《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要求各地建設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雖然建起了環衛工休息室,但在數量、建設標準、配備設施上仍存漏洞,淪為“擺設”更讓人匪夷所思。環衛工的弱勢地位、不公正待遇即刻激發網民“正義感”,產生共情效應。




2016年12月25日一大早,天空中便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夾雪,鄭州街頭的室外氣溫降到2攝氏度。然而,在街頭專門為環衛工修建的環衛工休息室一個個是鐵將軍把門。環衛工們一個個縮著脖子,要么打著雨傘,要么披著雨披,一律站在寒風中的街頭。環衛工們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情景擊中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帶。而某領導冷漠的語言“就是在下雨也不能進來休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段,只能在自己的范圍內干活。沒活了也得待著,連站都不允許,哪能讓進來休息”,領導特權高高在上。強烈對比即刻引發輿情瘋狂傳播,譴責、質疑、批評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瞬間淹沒輿論場。@人民日報 發微博《鄭州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下雨也不讓進,領導檢查才開門[傷心]》,獲得轉發、評論、點贊共20747條。@Vista看天下發微博【鄭州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工人不讓進 領導檢查才開門】獲轉、評、贊1206條。此外,@澎湃新聞、@財新網 等媒體跟進轉發,輿情瘋狂傳播。


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異常尖銳,貧富差距、干群關系等問題導致“仇富”、“仇官”的心態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在公眾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評論,公民參政議政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每一個輿情源的出現,都可能分分鐘在網絡上引發一場輿論風暴。鄭州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直指政府的“面子工程”、扭曲的政績觀、“做秀”等導致干群關系緊張的頑疾,網民的不滿瞬間爆發,猛烈抨擊。網民@天冷睡不醒- 稱“太過分了,這種面子工程什么時候才能是個頭?”網民@找到心愛的人后就改昵稱 表示“呵呵,看到這類負能量的新聞就一肚子火,這些城市美容師,他們真的很辛苦,難道連休息的資格都沒有嗎?這些所謂的領導,你們看到了嗎?惡心嗎?”網民@南方只有風 稱“表面工作做的再好,有什么用,受苦的永遠是普通老百姓?!?/p>
新華網刊發評論文章《評:環衛休息室成擺設 初衷溫暖結局寒心!》,指出將環衛工休息室當擺設,反映了當地環衛工權力之弱,及其有些官員喜歡作秀的現實。漢豐網發表評論文章《白墨: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折射“病態”的管理》,指出建設環衛工休息室的初衷,就是為了給環衛工提供臨時休息的場所,有個遮風擋雨之地??墒牵诃h衛工有需要的時候,休息室卻不開門,而是成為“擺設”,只是應付領導檢查做個樣子,甚至還淪為了官員的“秀屋”。如此大搞表面文章,完全背離了當初建設環衛工休息室的本意,漠視了環衛工的休息權益,嚴重浪費了社會資源。對環衛工的生存現狀“熟視無睹”,凸顯了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冷漠心態,“病態”的管理方式暴露無遺。
針對記者12月25日調查報道,鄭州市城市管理局27日對此作出回應:作為行業管理部門,確實在監督檢查、協調考核等方面存在監管責任不到位問題,對此他們向環衛工真誠道歉,深表歉意!并要求各區于12月30日前整改到位。12月30日之后,該局將組織專人,對各區環衛職工作息場所的使用情況、整改情況和落實時間等進行全面檢查,對落實不力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
28日,鄭州市城管局在其官方網站上刊發《環衛工休息室成擺設續:二七區將提供68套住房作環衛工集體宿舍》,對此新華網刊發評論文章《別把環衛工休息室當擺設 要把他們請進門》,指出建環衛工休息室表面上已經體現了當地部門對環衛工的關懷之舉,在經媒體曝光后這些表面工作終于轉化為了實際行動。我們希望休息室的鑰匙一直長久地落在環衛工人的手里,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走進那扇門,溫暖那顆心。
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皮革馬利翁效應”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提出。多暗喻人在情感、觀念和傾向上,會不同程度的受到他人下意識的影響,而被影響的人自身也愿意相信這些。
在羅森塔爾效應下,一些正面的影響會對人們產生正面的循環,而負面的影響,則可能造成負面的疊加。近年來被妖魔化的城管形象,就是因為長期大量的負面信息擴散、傳播,網民受到負面影響較大,在主觀判斷下,形成的城管“暴力執法”的刻板印象。
近兩年,隨著城市管理執法規范化以及城管人自身的努力,網絡上對城管的正面報道也越來越多,城管的負面形象有所緩解,甚至有少部分網民開始理解城管,體諒城管工作的不易。但是此次的輿情事件,雖然鄭州市城管局作出了道歉、立即整改的回應,在一定程度了上緩解了輿情的負面影響,但是仍然需要警惕“羅森塔爾效應”對城管形象疊加造成的“標簽化”。
此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現實生活已經越來越與網絡密不可分。而網絡輿情事件的發生,往往就是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在網絡上的映射和反應。環衛工人沒有休息避雨的地方,環衛工人休息室淪為擺設的問題,并非是個別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各地媒體時常有所報道,這在一定程度上疊加了輿論對城管的負面印象。因此,對于此次休息室成擺設事件,鄭州市城市管理局除了及時道歉、整改外,更要從制度上進行反思,建立長效機制,而不是等出現問題才“突擊”檢查、“突擊”整改。
對于整改效果,鄭州市城管局也應及時公開,回應輿論關切,最大限度地減少輿情事件的負面影響,修正城管的正面形象。關愛環衛工人,不能僅僅是口頭上表表決心,而要落到實處,切實維護環衛工的勞動權益。當地管理部門不妨打開休息室的那一扇“良心門”,讓環衛工人有地方可以歇歇腳、避避風雨。如此,環衛工休息室才能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