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潭
銳言

國際金融論壇副理事長、經濟學家辜勝阻認為,資源配置的失衡導致人口集聚在資源優質的一線城市,空間有限導致房價持續高漲。改變這種現狀,要從供求關系上解決,在三四線城市均衡配置優質公共資源。未來在房地產調控上,要因地施策,不同的城市采取不同的調控策略。通過城市群的構建,把高度集中的核心城市資源向外分配,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然后通過大中小城市規模結構的合理化來解決大城市過高的房價。比如北京,就要調整與縮減非首都核心功能,把很多資源縮減到北京以外的地方去,通過功能縮減,實現人口縮減,進而解決房價高、交通堵、環境污染等難題。
城市化委員會委員、盛世神州基金董事長張民耕認為,房地產+金融是未來房地產轉型的方向。房地產行業的血脈里天生流著金融的血液,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逐漸成熟,金融市場的逐漸規范,房地產基金將極大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的健康發展。房地產金融化是一個收益與風險權衡的抉擇,價值判斷、價值挖掘和風險管控都需要謹慎與專業。而對于轉型的途徑,盤活存量、優化資產結構、開啟新融資新渠道已經成為了地產開發商的重要任務,企業版塊升級、集團產融結合的發展道路勢在必行,開發商的輕資產化、商業物業的資產證券化的前進與探索也將成為焦點。
萬科總裁郁亮指出,目前房地產行業整體處于去庫存階段,過快上漲的房價會給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帶來麻煩,在這個關頭踩“剎車”非常必要,樓市調控很及時、準確,并不存在崩盤風險。但是“剎車”不能踩太久,除了調控需求之后,還要建立長效機制、增加有效供給,讓普通人可以住上好房子。主要應該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建立土地多元化供應制度,增加土地供給,從根本上緩解供需矛盾、遏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二是通過政策傾斜,提高居住用地比例;三是完善相關標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如提高容積率,改善影響房間布局、提高建設成本的要求等。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表示,當前在政策紅利下,特色小鎮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眾多地產企業開始涉足這一領域,“科技小鎮”、“養老小鎮”等概念層出不窮。但在建設過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避免熱炒產生新的庫存。首先政府部門要理性,不能頭腦發熱,刮風搞形象工程;其次要加強對特色小鎮的規劃與審批;第三從政策實施策略上看,要執行嚴格的事后評估倒逼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地方“摘牌”;第四是不要單一支持地產開發,要支持各類型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創新型企業,力促這些中小企業以群體的面目登上發展的大舞臺。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教授認為,為應對我國城市化的復雜性和城市病的挑戰,需要建立更靈活和更富彈性的城市規劃理論,“該集聚時集聚,該分散時分散”。城市的形成離不開“集聚”,它帶來了城市的高度繁榮,但“都市化”的“集中”發展往往造成人口密度過高、人口總量過大、建設用地緊缺、房價飆升、交通擁堵、公共服務下降、文化特色缺乏等問題。因此,在規劃新一輪城市發展目標時,宜采用“集中+分散”的規劃思路,適時放棄以集聚、集中、極化、中心化為目標的城市規劃理念,更多地考慮人口、資源的多點、多線、多面式的布局,這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認為,生態園林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部分, 應建立正確保護與開發的觀念,建立保護生態園林世代流傳的理念。在申請世界生態園林遺產地時,不能只考慮短期目的,而要為了能夠世代永久地保護遺產,在建設過程中不能破壞原有自然遺產景觀的完整性、系統性與自然性。各地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調整空間結構,讓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合理城市化格局;其次注重節約高效與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循環低碳經濟;此外要加大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同時,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設水資源等管理制度和相應補償制度。
改建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師馮?格康認為,設計好的巨型建筑不應只通過巨大的形式、時髦的建筑現象來表現,而是應該要像雞蛋一樣盡可能地簡潔,在“簡潔”的外觀下,重視“功能”這個內核,追求人性化的設計,使設計作品在內容和時間上經得起考驗,避免在作品中出現那些只是出于藝術上的隨意性,而與功能、結構以及使用性能無關的表現主義的形式。建筑應該對社會負責,優秀的建筑師要對城市的面貌和發展進程負責。要做可以穿幾十年,有持續性的建筑的“西裝”,而不是今天穿、明天就扔的“時裝”。
城市化委員會城鄉市容環衛專委會專家顧問、華中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朱蕾認為,小規模的垃圾轉運站和處理場會帶來建設和運行水平低下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要解決此類問題,可以通過小城市的收運處理規模化和技術進步等來實現。比如:通過城鄉垃圾收運處理一體化的打包處理模式,把農村垃圾納入小城市;采用改進型的垃圾轉運方式來降低單位投資等。表面上看,中小城市垃圾處理場規模小、單位造價低;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反而變成了高投資。所以,應圍繞降低單位投資的要求,改變中小城市的環衛模式,實現管理和技術進步,使其有效地向規模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