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暉珍
南通市北韻城道路濱河景觀設計
彭暉珍
Nan tong shi bei yun cheng dao lu bin he jing guan she ji
本文根據項目周邊的用地性質,結合當地民俗文化特色,探討了居住用地周邊城市道路濱河可持續發展的景觀設計。在保證防洪、泄洪使用功能的基礎上,引入時下流行的健康生活理念,配合用地規劃的區塊定位,提出“活力韻城、動感地帶”的設計主題。以鏈接式的設計手法,將基地“自行車環帶、極限娛樂區、樂天休閑區、滑板競賽區、輪滑游戲區、動感雕塑帶”六大主題串聯來表達設計愿景及提倡的健康生活理念。
項目位于南通市港閘區,南部與崇川區隔通呂運河相望,東部、北部與通州區接壤,西部與蘇州的張家港市隔江相望。
場地現狀以開闊的農田為主,視野空曠、景觀薄弱,道路兩側有已成型的植物組團,但層次單一、空間雜亂,場地內植物以雜草和農作物為主,也有部分拆遷遺留的建筑垃圾,天際線較為雜亂,場地內河流縱橫,但是大部分河道污染較為嚴重,水質渾濁,岸邊雜草叢生,不具有觀賞性。
1.上位規劃分析
規劃用地以二類居住用地為主,公共服務類用地包括教育科研、衛生醫療、公共商業等,中央區域有大面積的體育設施用地,水域呈環狀貫通整個地塊,河流兩側設有15m公共綠地,道路兩側設有20m公共綠地。
基于此上位規劃,根據未來區域發展趨勢,有利于形成大面積高端住宅群,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景觀環狀系統,特色明顯的體育主題公園,如圖,各區域間相互滲透的景觀,有機活動。


上位用地規劃圖
2.景觀規劃設計定位
綜合城市用地形式與場地本身文化底蘊,提升未來住宅類商品的高端品質,設計以生態自然為基底,以健康運動為主題的新型城市開放空間。
景觀規劃設計愿景是營建一條連續的運動長廊,倡導一種健康的休閑生——打造一個特色的活力新城公共景觀。理念與主題是時尚現代、低碳環保、自然生態,活力韻城、動感地帶。
1.景觀規劃設計主題景觀空間的營造
(1)自行車環帶
自行車道貫穿整個區域,形成一條環帶騎行車道,可以組織城市騎行友誼賽,自行車馬拉松賽,通過活動倡導健康的城市生活。在整個自行車環帶的設計過程中,重點考慮了如何讓自行車環帶與各功能場地銜接,包括與活動場地、與市政道路、與人行橋梁及車行橋梁的銜接方式的處理。
(2)極限娛樂區
緊鄰工農北路,為周邊住宅區的居民提供大面積的戶外公園綠地。形象廣場和慶典廣場的設計,為喜愛戶外的人們提供了交流的平臺;極限大臺階更是為喜愛滑板極限單車年輕人提供了小型場地;熱情的沙灘方便喜愛沙排的年輕人。特色生態種植島的設計,不規則分布在廣場中,活躍整個空間,使景觀環境更親切宜人。
(3)樂天休閑區
緊鄰永興大道的帶狀公園綠地,為時下喜愛戶外的中老年人,提供了廣場舞、下棋、票友聚會、廣場書法等場地,使基地短期內迅速集聚人氣。在充分考慮到居民體育運動的需求實際和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結合一些體育設施,為喜愛晨練健身的人們提供了平臺,多重綠化豐富了運動時的感官體驗。
(4)輪滑游戲區
輪滑場地設置崎嶇不平的車道,加強了挑戰的真實感。從種植設計的功能性與人相結合的角度出發,選擇具有保健功能的植物品種,合理組建植物群落,打造出功能性、科學性和美觀性于一體的綜合性綠色生態空間。
(5)動感雕塑帶
道路兩側主要為居住用地,為減弱快速路對周邊生活區的消極影響,主要在原有綠化改造的基礎上,以生態隔離的植物景觀營造天然屏障美化街景。迎合“動感地帶”的主題概念,在道路節點廣場處,設置動感雕塑,結合林下休閑步道、觀景平臺等多樣化空間,引入市民豐富的游憩活動,使場地富有生命力,充滿動感,活躍區域生活氛圍。
2.植物景觀規劃設計
(1)濱水綠化設計原則
1)生態第一性。以減弱噪音、凈化空氣、美化城市為目標,采用生態習性良好的樹種。
2)尊重自然、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骨架樹,集中體現區域特征。優先選擇抗逆性強的樹種,并適當選擇經過長期引種實驗且表現良好的外來樹種,構筑品種的多樣性格局。
3)以喬木為主,全面合理安排喬木,亞喬木、大灌木、灌木及地被,構筑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充分考慮速生樹種和慢生樹種的搭配比例。
4)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并重,突出常綠、落葉、觀花的植物品種,形成具有特色的植物生態景觀。
(2)道路綠化設計原則
景觀立面充分考慮沿路、沿水地帶的景觀立面效果。沿路、沿人行道邊基本采用疏密相間的手法布置。疏朗處,讓人充分享受綠色和陽光。密植處,形成“林”的感覺,空間的界面和停頓。沿河立面利用水杉、垂柳、香樟等不同植物的樹形豐富天際線,形成林冠線的起伏有致,收放有序的藝術效果。以生態綠色為主,盡可能地增加綠地面積。
3.景觀規劃水處理及景觀規劃駁岸設計
(1)水處理
1)初級過濾。卵石、礫石+石籠,對水體中的雜質進行物理處理。
2)次級吸附。植物根系及根系間微生物;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重金屬離子等進行吸附,從而提高水質。
3)其它凈化設施。設置過濾網和暴雨徑流固體收集設施,減少暴雨期間地表徑流攜帶固體垃圾對河道的污染;設置跌水、噴泉、涌泉等景觀設施,對水體進行瀑氣;設置形態優美的生態浮島,吸收水體中的富營養物。
通過以上設計最終構建一個生態水網,它是一個具有彈性、功能符合的藍色生態基礎設施。
(2)景觀駁岸規劃設計
駁岸采用水位差的處理手法。以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相結合的形式,利用軟質景觀柔化岸線,利用硬質景觀減少水位起伏變化對駁岸的影響。
4.景觀橋梁規劃設計
區域內涉及的橋梁共有19座,分為4大類:城市形象橋梁、城市景觀橋梁、自行車環帶跨橋、步行橋。
(1)城市形象橋梁
設計符合城市形象特點,定位為現代風格景觀橋,重點景觀節點位置可考慮帶有上構的城市景觀橋梁,如橋拱、橋塔、吊拉索等。
(2)城市景觀橋梁
打造符合城市形象,并且有具體景觀觀賞價值的景觀橋,可結合綠化、特色護欄,觀景平臺等景觀元素綜合考慮。
(3)自行車環帶跨橋
現代風格統一形象的自行車跨河,可兼具人行和自行車通行功能,結合各區段特色,在護欄、橋頭等細節處加以形象區分。
(4)步行橋
以現代風格為主,特別區域可采用自然風格,加強與環境的融合,橋梁本身不具備行車要求,但需滿足安全、美觀、實用、有特色。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設計更為突出,形成一種全新的體系,即城市體育公園。它提供給群眾鍛煉活動的空間,更是人們休閑放松,排解壓力,與自然近距離接觸的公共社交場所。本次設計在尊重自然親近自然的基礎上為廣大市民提供良好的活動空間場所,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重新組合活動資源,將城市綠地與體育場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人們在享受優美環境的同時,可以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這對國民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棕櫚生態城鎮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