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焱
建設管理
綠色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
曾俊焱
Lv se fa zhan shi ren lei she hui fa zhan de bi ran

據武漢市環保局發布的《2015武漢市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是年武漢市環境空氣污染天數是173天,占全年天數的47.40%。其中輕度污染124天、中度污染30天、重度污染16天、嚴重污染3天;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的有113天,占65.3%;首要污染物為臭氧(O3)的有44天,占25.4%;首要污染物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有11天,占6.4%。我們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綠色發展迫不我待。

小時候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在記憶中已經越來越模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居住的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高居世界前列,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自然資源相對緊缺、生態環境相當脆弱、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
據資料顯示,我們的土地資源污染總超標率達16%,我們賴以生存的空氣資源,達標比例不到10%,我們的水資源令人擔憂,全國有7億人經常飲用不潔凈的水,近3億農村人口飲用不合格的水。
在此形勢下,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是必然的選擇,也是必須的選擇,是要從政治高度深刻認識綠色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早在2010年4月,習近平同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時就指出:“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的時代潮流”。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許多國家把發展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綠色新政”,歐盟制定了《歐盟2020》發展戰略,日本推出了“綠色發展戰略”,韓國提出了《國家綠色增長戰略》,印度、巴西等都加入了綠色發展的大軍。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到綠色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5月24日就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他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綠色發展作為實現科學發展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綠色發展是指從我做起,帶動家庭,推動社會,改變以往不恰當的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重新創造一種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保護生態平衡的生活方式與行動,是道德高尚、行為文明的體現。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費生活方式: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垃圾分類、坐公共交通出行等等,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
從政府社會做起,綠色發展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事情:
一是要加大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新興產業,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和獎懲措施。
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對環保產業的稅收給予更多的優惠,建立相應的環保統計指標和考核機制,科學預測并合理分析。

三是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把節約文化、環境道德納入社會運行的公序良俗,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
綠色發展理念應該是包括經濟、社會、政治、生態、文化的綠色發展,缺一不可。綠色經濟發展理念是關鍵,經濟要環保,環保也要經濟。經濟要發展,但不能再以過去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高度發展。環保經濟要從環境保護的活動中獲取經濟效益,把維系生態健康作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從綠掘金”。綠色社會、政治、生態發展是保障,綠色文化發展理念是基礎保障,只有人人從內心深處養成了綠色環保的好習慣,形成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氛圍,才能真正做到綠色發展。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