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向群 張 云
組建“國際靜脈產業技術管理學院”的可行性研究
F
Feeaassiibbiilliittyy ssttuuddyy oonn tthhee eessttaabblliisshhmmeenntt ooff IInntteerrnnaattiioonnaall IInnttrraavveennoouuss IInndduussttrriiaall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stituuttee
文 / 劉向群 張 云
經工業革命300年的資源深度開發,全球80%以上可工業化利用的礦產資源已經從地下“轉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態堆積在我們周圍,成為一座座與消費同步增長、永不枯竭的城市礦山。
資源,是制約人類文明興衰的決定因素。隨著礦產資源與再生資源的此消彼長,全球經濟也正在經歷一場由開采→產品→廢棄的線性經濟,向產品→廢棄→再生產品的循環經濟轉型的大革命。
據商務部統計,利用再生資源的成本及環境代價僅為利用礦產資源的1/5。近50年來,資源匱乏的德國、亞洲四小龍以及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正是由于大量利用清潔、廉價的再生資源、再制造裝備,形成了循環型產業鏈,發展速度反而超過了資源豐富的“老工業基地”。
專家估計,30年后,資源再生產業為全球提供的原料將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產值超過3萬億美元并最終取代采礦業成為與制造業并駕齊驅的支柱產業。而誰率先進入該產業,誰就會因為掌握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而執未來世界經濟之牛耳。
世界上物品,有多少新就有多少舊、有多少舊就有多少廢。對人類使用的5000多種產品的回收再制造,將使人類的生活水平提高40個百分點、能耗及三廢減少80%、因爭奪資源及貧富差距引發戰爭的可能性降低90%。并使人類基本擺脫對礦產資源的依賴,由一個不可持續的工業文明進入一個可持續的生態文明。而教育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指路明燈。

在市場需求推動下,我國的回收大軍和回收總量,已由改革開放前的300萬人、3000萬噸,增加到目前的5000萬人和近3億噸(包括維修再制造)。如今,我國原料的35%來自再生資源、60%的裝備來自翻新或再制造(主要是中小企業),而且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同時,資源再生產業每年還為國家減少了20%三廢排放、節約了30億噸礦產資源。
由于再生資源、再制造產品是在近30年來礦產價格暴漲后才發展起來的替代資源。因此,不僅中國的資源再生產業技術、管理滯后,其他國家也都大同小異。據統計,資源再生已經成為我國解決就業、提供原材料、節能減排貢獻最大的產業,然而,在國內居然沒有一所為之服務的專業學校。按照我國其他行業的就業人數與對口專業學校的比例,資源再生產業至少應當擁有500~800所專業院校才能滿足該產業的基本需求。專家估計,10年內資源再生產業的從業人員將增加到8000萬。

據統計,全球回收、再制造行業的從業者已經超過2億人,但同樣找不到一所專門為之服務的院校。由于垃圾回收、再制造的工作條件極其艱苦,盡管收入豐厚,但發達國家甚至我國的城市人口,幾乎沒人愿意從事該行業,僅日本的缺口就達30萬,美國的缺口更是高達2百萬。致使我國近幾年的移民、勞務輸出、留學生到西方后,從事回收行業所占比例最大。
由于發達國家普遍制定了“再生法”,強制回收報廢產品,致使該行業的熟練工人成為各國爭搶的對象。作為全球第一大產業,在市場的推動下“硬件”部分已初具規模。但教育、科研等“軟件”部分卻幾乎一片空白,有著巨大的潛力。專家估計,全球再生、再制造的市場規模已達30萬億,按照5%的教育、培訓費計算,其市場規模應當超過1.5萬億。就業人口多達2億的產業,無疑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培訓與教育市場。
據調查,由于我國回收、再制造行業的從業人員平均只有小學文化,又缺乏對口的教育、科研單位,致使該行業的從業人員對國家政策、法規、標準缺乏起碼的了解,其人員素質、科技、裝備均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以至于工傷事故、質量問題、環境污染、走私漏稅、法律糾紛、刑事案件,都遠遠高于其他行業。許多企業甚至成為一查就停、一罰就跑的“再生游擊隊”,有些甚至發展成為帶有黑社會性質的“丐幫”。割電纜、偷井蓋、“地溝油保衛戰”、“垃圾箱爭奪戰”時有發生。
目前,缺乏合格的管理、技術人才已經成為阻礙我國資源再生以及再制造產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矛盾。就連城市管理水平較高的北京,五十萬回收大軍也基本上處于管理盲區、粗放型的半地下狀態。因此,盡快成立一批專業院校,培養大批技術、管理人才持證上崗,企業則依靠專業人才實行崗位責任制及行業自律,是保障該行業健康成長的當務之急。
人是生產力中的第一要素、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機器、最高的科技。而沒有創新型、高素質的人才就不可能有創新型企業和高品質的產品。再生和再制造,首先要靠人工對報廢產品進行拆解、分揀,人類至今還沒有發明出能夠將報廢車的一萬多個零部件完整地拆解下來的機器。據統計,該產業對技術工人、熟練工人的需求,是制造業平均值的3~5倍。
計劃經濟年代,人力資源由國家包干。如今,80%的人力資源已經被推向市場,尤其是處于社會最低層的資源再生工作者,基本上處于管理盲區,有些地區甚至被黑社會控制,嚴重阻礙了這一產業的發展。
我們在安徽淮北市調查時了解到,由政府扶植的一家人力資源管理公司,一方面對進城農民進行集中培訓并頒發職業證書,同時還為他們上三險、提供法律服務;一方面與用工單位簽訂長期勞務合同。這樣一來,有了各種技能的農民工,再加上管理公司的統籌安排(如:某單位的電焊工每周平均只有5小時的工作量,通過該公司全市范圍的統籌調配,每周可以工作40個小時)不僅收入大幅度增加,同時還因為上了三險,解除了后顧之憂。而企業不僅避免了最令其頭疼的勞資糾紛,而且還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收益最大的還是政府。該企業成立以來,集體鬧事事件下降了80%。該公司利用互聯網+、計算機平臺,并通過與技術學校、保險公司、律師事務所簽訂長期合同,只需5~6個人便為6、7萬農民工提供了優質服務,每年收入超過5千萬,實現了雙贏、多贏。
據調查,資源再生產業作為全球第一大產業,人員配置極不合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成立國際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公司,像淮北的那家企業那樣,為2.5億人口的產業提供統籌服務,具有廣闊前景。
1.辦學模式
據調查,德國之所以在多次經濟危機受沖擊最小,工學結合的教育體制為之培養了大批熟練工人,保障了產品的質量經久不衰是主要原因。因此,我們也準備與企業緊密合作,實行“訂單”式培訓服務。
翻開我國的近代教育史,延安抗大、黃埔軍校以及最近崛起的新東方,是最具影響力的學校。據了解,抗大用1/3的時間由毛澤東等軍事家授課,其余2/3的時間組成抗大分校,到各抗日根據地邊戰斗邊學習,為人民軍隊培養了大批優秀指揮員。黃埔軍校同樣也是用1/3的時間學習軍事理論,再用2/3時間組成“學生連”到北伐前線邊打邊學,因而造就了大批優秀人才。再就是近年來迎合了“出國熱”市場需求的新東方。但據調查,發達國家對熟練回收工人的需求,遠遠大于新東方培養的科技人才,而我們恰恰可以填補這一市場空白。

2.辦學方法:
由于有人類居住的地方就有再生資源,有再生資源就有資源再生工作者。因此,為盡快普及資源再生、再制造產業的技能教育,我們將充分利用互聯+以及世界各地現有的教育資源,建立全球化的教育體系。
我們在廣東惠州建立的資源再生、再制造產業的培訓與管理學院,主要承擔編纂教材、制定標準、培養師資、頒發資質證書等“育種”功能,同時以“麥當勞”加盟的形式,根據各地區不同的產業特點成立分支機構,爭取在8~10年內形成全球范圍的人力資源培訓與管理體系。
經過對我國5000萬資源再生從業人員的文化基礎及市場需求進行的長期調研和評估,現將初步規劃列表如下:

潛在市場 學習時間 職稱 學歷等級 所需經費 頒發資質單位4000萬人 3~5個月 相當于2級工 無 3000元 學校或所在城市800萬人 1~2年 技術員 中專 5000元/年勞動人事局或學校150萬人 2~3年 助理工程師 大專 6000元/年勞動人事局和學校30萬人 3~4年 工程師 大本 6000元/年勞動人事局和學校10萬人 4~6年 經理、技術主管 研究生 6000元/年 勞動人事局和學校漲跌幅 ↓10 ↑120 ↑50 ↑10 ↑30
專業設置如下:

序號 院系 專業 初級中級高級學分有效期1 再制造1)汽車再制造2)工程機械再制造3)機電設備再制造4)精密儀器再制造100學分200學分300學分 2-3年2 金屬再生1)廢鋼鐵再生2)廢五金再生3)有色金屬再生4)稀貴金屬再生100學分200學分300學分 2-3年3 非金屬再生1)廢塑料再生2)廢橡膠再生3)廢紙、木材再生4)其他非金屬再生100學分200學分300學分 2-3年4 在職培訓1)網上在線資格培訓2)到學院集中培訓3)環境保護4)再生資源國際貿易100學分200學分300學分 2年
2017年8月份前,由中潤達環保科技、中華環保基金會、軍融五洲再制造研究院、中國中智集團(全國最大的人才、勞務輸出企業)、華夏銀行及有關部委、協會官員組成籌備組。籌備組主要負責爭取政策、培訓師資、編纂教材、制定標準等項工作。籌備工作在北京、廣東惠州同時開展。
2018年8月,學院正式成立。同時根據中智集團與國外簽定的勞務輸出合同進行“定單式培訓”。
2018年12月,分別在全國范圍開始招收2年制中專生。同時,采取“麥當勞”式的加盟方式,根據回收人員的密度以及行業分工,在沿海市以上城市成立分校,開展短期培訓。
由于資源再生屬于勞動密集、收益高、國內外市場需求大的行業,特別適合于老、少、邊、窮的脫貧致富。因此,成立以四川、陜西、新疆為中心的分校,專門為貧困地區、少數民族、轉業軍人服務,對于我國的扶貧工作以及邊疆的穩定,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18年年底,在廣東惠州建立“網上技術等級質資培訓中心”,建立全國乃至全球笫一個“靜脈產業教育網”。
據調查,目前境外的華人學校、孔子學校已近兩萬所,這都是未來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靜脈系統”潛在的教育資源、我們的合作對象。
2018年底,在北京、日本、德國、南非等地分別招收大專、本科學生,并與德國聯合成立全球第一所“靜脈產業研究生院”和科學院
據國務院六部委及中華環保基金的專家介紹,資源再生、再制造產業是目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就業)最好的朝陽產業。據統計,全球每年產生廢金屬、廢紙、廢塑料等城市礦產約10億噸(人均1.5噸),市值約10萬億。教育、科研、人力資源調配約占該產業的30%即3萬億。作為全球第一家集教育、研發、人力資源調配為一體的再生資源、再制造產品的基地,以全球的再生、再制造產業為一盤棋,充分利用北京豐富的科研、教育資源,必將以一招鮮吃遍天,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靜脈產業研發中心。據了解,以色列認為,吃飯永遠是人類的頭等大事,而在四海無閑田的今天,擴大耕地面積已很困難,改良品種便成了唯一出路。而在同一塊土地上,育種比種糧的經濟效益高30倍。如今,以色列已經成為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育種基地,在窄小、貧瘠的土地上靠農業成為了發達國家。目前,科技落后、缺乏培訓是再生、再制造產業的短板。而我們的靜脈產業軟件基地正是在為全球無處不在的資源再生產業“育種”——播撒技術人才和科學的種子。
該培訓、科研、人力資源調配中心共分八大區域,大約需要占地3000畝。據專家保守的估計,建成后每年產值可達1000-1500億(人民幣)、產生利稅200億左右、安置大學生、復轉軍人1.5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