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發展方向
分析了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核心、產品范圍、核心制度安排,指出: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大背景下,生產者的突破口在于綠色設計,包括:生命周期設計、產品服務化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特別是產品服務化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
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服務;可持續性設計;廢棄
2016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以下簡稱《EPR推行方案》),全面部署、構建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體系,將有力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EPR推行方案》提出,到2020年,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相關政策體系初步形成,產品生態設計取得重大進展,重點品種的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平均達到40%。到2025年,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相關法律法規基本完善,產品生態設計普遍推行,重點產品的再生原料使用比例達到20%,廢棄產品規范回收與循環利用率平均達到50%。《EPR推行方案》是先進生產、生活模式的頂層設計,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舉措。
一、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核心是從源頭就有效控制廢棄物。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EPR)是 瑞 典 環 境 經 學 家Thomas Lindhqvist[1]在1990年向瑞典環境部作的報告中首先提出的,旨在更有效地實現廢棄物的減量、回收和再利用。OECD[2]將EPR定義為:生產者對產品在其生命周期中的責任延伸到后消費者階段的一種政策。歷史上“生產者責任延伸”主要針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責任問題,它要求生產者必須承擔產品消費完畢后的回收、再利用或無害化處理的責任。盡管EPR在實施過程中主要表現為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后一個階段的管理問題——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或無害化處理,但是其實質卻是通過產品生命周期末端——廢棄物的處置責任來影響產品生命周期上游階段的決策。從邏輯上說,如果要求生產者對其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環境影響負責,設計好激勵機制,那么理性的生產者就有動機從產品的設計源頭著手來減少末端處置成本。因此,EPR實際上是一種激勵約束機制,它試圖通過對產品生命周期的下游階段實施環境治理,從而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源頭階段——產品設計階段——就有效控制廢棄物。建立這個從下游到上游的“反饋環”是EPR原則區別于簡單的廢棄物回收行為的核心內容。
二、首批推行電器電子、汽車、鉛蓄電池和包裝物四類產品,未來將擴容。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2月5日深改組小組會議上明確提出,要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我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當務之急要把老百姓生活中產生的各類廢棄產品處理好、利用好,避免“垃圾圍城”“垃圾圍村”,讓老百姓有獲得感。《EPR推行方案》選擇電器電子、鉛蓄電池、汽車、飲料紙基復合包裝首批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力圖推動解決這些廢棄產品的科學回收處置問題,并預留了進一步擴大產品覆蓋范圍的空間,未來擴容的原則仍應堅持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三、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核心制度安排是向前端延伸生產者責任。從國外實踐來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主要是從生產者向后端延伸,解決廢棄物處置的制度短板,而我國《EPR推行方案》特別強調從生產者向前端延伸:在國外通行的信息公開責任、產品回收利用責任的基礎上,將生產者責任延伸拓展到產品生態設計、再生原材料使用,構建了覆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責任延伸制度體系。從國內外實踐看,對一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進行整體設計和全面部署,在世界上還屬首次。《EPR推行方案》把信用評價制度作為推動生產者落實延伸責任的基礎性管理制度,提出建立電器電子、汽車、鉛蓄電池和包裝物四類產品骨干生產企業履行生產者責任延伸情況的報告和公示制度,引入第三方機構對生產企業履責情況進行評價核證,對嚴重失信企業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同時針對不同品種特點,提出了具體制度安排:在電器電子產品上繼續推行基金制度,在汽車產品上制定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政策指引,在鉛蓄電池和飲料紙基復合包裝上試行目標制。

四、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大背景下,生產者不是無限責任,原材料供應商、分銷商、消費者、回收商、處理企業各有其責,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制造業產業鏈一般涉及:原材料供應商、生產者、分銷商、消費者、回收商、處理企業等。《EPR推行方案》是我國廢棄物治理的長效機制,但是廢棄產品處置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循序漸進,特別是全社會的積極參與。分銷商要落實收集責任。消費者要自覺規范交投廢物,做好垃圾分類,提高生態文明意識。政府等公共機構要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實施綠色采購目標管理,擴大再生產品和原料應用。回收商應按照市場機制回收廢棄產品,嚴禁非法拆解。處理企業應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廢棄產品,嚴禁造成二次污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廢棄產品處置利用問題。
五、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背景下,生產者的突破口在于綠色設計,包括:生命周期設計、產品服務化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特別是產品服務化設計、可持續性設計等。產品服務化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生產者引導消費者“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這種理念與“分享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對生產者而言,仍然在制造產品,但是不賣產品而賣服務。例如,電冰箱的生產者可以提供消費者有償使用電冰箱,消費者購買的不是電冰箱本身,而是電冰箱所提供的服務。可持續性設計,則更進一步,從更大的系統來進行產品設計,也被稱之為“系統設計”,可持續設計的指導思想是追求人和環境和諧發展,設計應既能滿足當代人需要又兼顧保障子孫后代永續發展的需要,包括環境的可持續、資源的可持續、社會的可持續、文化的可持續等。綜合考慮經濟、環境、道德和社會等因素,引導和滿足消費需求,維持消費者需求的持續滿足。
[1] Lindhqvist Thomas.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in Cleaner Production: Policy Principle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of Product Systems:Doctoral Dissertation.Sweden:Lund University,2000
[2] OECD.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A guidance manual for governments[M].Paris: OECD, 2001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a 's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xtension System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China 's Producer Responsibility Extension System
文/青島大學商學院 鐘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