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艷
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銜接”工作交流會在京召開
WWoorrkk eexxcchhaannggee ccoonnffeerreennccee ooff ggaarrbbaaggee sseeppaarraattiioonn aanndd rreeccyycclliinngg ooff rreenneewwaabbllee rreessoouurrcceess ""ttwwoo nneettwwoorrkk ccoonnvveerrggeennccee"" wwaass hheelldd iinn BBeeiijjiinngg
文//郭 艷
3月23日,伴隨著蒙蒙春雨,由“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主辦、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和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共同承辦的“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銜接'工作交流會”,在北京順利召開,作為垃圾全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的北京環衛集團協辦了本次會議。來自全國各地政府的主管部門、行業專家、環衛企業和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成員以及新聞媒體單位共300多位代表齊聚一堂,共商“兩網融合”議題,開啟我國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相銜接的新元年。隨后的3月24日上午,代表們參觀了京環集團的 “兩網融合”試點小區。本次會議是我國提倡開展垃圾分類的一次階段性會議,對推動我國垃圾分類與“兩網銜接”具有重大意義。
在中國,垃圾分類早已不是新鮮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政策早在2000年便在我國8個城市試行,自此垃圾分類正式進入各級政府政策議程。然而從實際推行效果來看,絕大多數居民尚未建立垃圾分類的習慣,隨意投放垃圾的現象依然普遍,堅持垃圾分類的區域寥寥無幾。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再生資源產品價格下行等因素,我國生活垃圾增長迅猛。據統計,我國生活垃圾近5年平均年增長7.54%,目前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3.18億噸,農村生活垃圾年產生量1.7億噸。我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2015年達1.85億噸,如果用裝載量2.5噸的卡車來運輸,卡車首尾相接長度近50萬公里,能繞赤道12圈。大幅增長的生活垃圾給終端處理帶來巨大壓力,很多地方無地可填,形成“垃圾圍城”和“垃圾圍村”的困局,越來越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盡管隨著技術、設備的進步,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但要做到資源化和減量化,仍需進一步研究,關鍵是要做好前端的垃圾分類。

2016年初,中央把推動 “兩網融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減量作為完善城鄉環境治理體系、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并列進了“十三五”戰略規劃。2016年6月起,國家主管部門委托相關協會對生活垃圾現狀、問題和分類模式展開調研,提煉各地“兩網融合”運營模式,廣泛征求對策和建議。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十四次會議,把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作為重要民生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的生活環境改善。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2017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這說明,黨和政府在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建設這件事上,態度堅決,垃圾分類勢在必行,而推動“兩網融合”是促進生活垃圾分類與減量的必由之路。
“兩網融合”或許有些人不很了解。以前,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屬于兩套系統,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負責,前者是“生活垃圾回收系統”,具有公益屬性,后者則屬于“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具有商業屬性,這是兩套相對獨立并行運轉的系統。而“兩網融合”就是要把原有兩個沒有交集的體系進行“婚配”,從源頭投放、收運系統、處置末端三個環節進行統籌規劃設計,實現投放站點的整合統一、作業隊伍的整編、設施場地的共享,以方便居民分類投放、交售廢品,實現資源的可再生利用,同時減少垃圾量。為此,需要提前對垃圾進行有效分類,并且提升收運隊伍專業化水平,各項服務要更加及時周到,讓不同類型垃圾能得到循環、再生利用和合理處置處理,以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面對國家與社會的迫切需要,本次交流會本著貫徹中央“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的精神,落實“十三五”規劃關于實施“兩網銜接”戰略任務的目標,深入分析全國垃圾清運處理與再生資源回收兩大網絡存在的問題,探討如何推動“兩網銜接”、實現垃圾分類減量,總結推廣各地垃圾分類試點經驗和“兩網融合”典型模式,以期推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和環衛行業創新發展。
垃圾分類雖然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有所推動,但總體上看,多數地方并沒有落到實處。全面科學長效推進生活垃圾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處理,仍然任重道遠。到底是什么影響著垃圾分類的落地?怎么做才能避免“垃圾圍城”、垃圾擾民? 交流會上,代表們暢所欲言,不僅分享了正在實施的計劃與行動,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
住建部、發改委和商務部等主管部門領導首先通報有關“兩網銜接”和垃圾分類工作指導意見;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和典型企業分享了各地垃圾分類制度設計、試點經驗和兩網融合運營模式;行業專家圍繞如何建立垃圾分類制度、垃圾分類難點、“兩網銜接”方案,以及廢舊紡織品、廢塑料、復合包裝等低值廢棄物資源化技術方案獻計獻策;地方政府主管部門與企業代表就“兩網銜接”的制度設計、再生資源回收網如何促進垃圾資源化、以及低值可回收物的量化補貼機制設計等問題進行現場互動和探討。






會議中間,主辦方聯合發布了“推進垃圾分類與兩網融合,促進綠色發展” 的《北京宣言》,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擁護與通過。中再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議事長潘永剛通報了兩網融合產業創新協作體2016年的科研成果及今年的工作計劃。
中再生協會會長蔣省三在會上強調,垃圾分類做不到“兩網融合”就是空話。從歷史上看,垃圾處理和再生資源回收兩網就是分離的,有前端沒后端或者有后端沒前端。怎樣做好前端分類、促進兩網融合,面臨著政策、法律、政府管理等多方面問題。
與會人士表示,垃圾分類要堅持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分類投放、收集、分類運輸處理的綜合系統,前端的分類尤其要充分考慮便民、惠民,投放與收集環節要銜接有效,還要考慮前后端的匹配性;強調通過“城市環衛”與“再生資源”這兩個網絡的銜接與協同,讓兩網有機結合。通過典型企業的案例分享,代表們認為“兩網融合”是有效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鄉環境整治能力、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與會人士呼吁,要進一步完善行業主管部門的相關政策法規,各地方要積極制定有利于垃圾減量及兩網融合的目標、政策及方案,鼓勵企業不斷創新經營模式,以實現兩網融合。會議強調,通過科研合作、共享技術信息、召開專業技術會議和研討會等方式,加強能力建設及技術創新,加強兩網融合發展模式的地區和企業之間合作,通過兩網融合創新發展協作體等現有組織,交流和分享知識、經驗、技術和資源等。
據悉,我國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資源損失價值在250億元至300億元。截止到目前,能夠形成較成熟、有中國特色、可復制和可借鑒的垃圾處理模式還不多,更多的政府部門和企業還處于探索之中。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參與進來,“兩網融合”勢必成為新的增長點。
垃圾問題是個全球性問題,再生資源回收行業也因為次生污染問題一直飽受環保界批評。在這個問題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也有一些好的作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均衡,在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問題上,各地情況錯綜復雜,治理方法,治理水平各不相同。因此,“兩網融合”任重道遠,需要各方力量協同作戰,付出智慧與汗水,努力再努力。(千龍網記者 許珠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