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舒
朱自清先生之死
文/李舒

在伊豆半島旅行時,特意住了修善寺的菊屋旅館。這里以溫泉著名,1910年8月,被胃病糾纏、痛苦不堪的夏目漱石曾經特意到這里休養。結果卻胃出血,病情惡化而不治。
胃病似乎是作家們常有的毛病,在夏目漱石的筆下,也常常可見治療胃病的片段。從小說到日記,漱石處處在吐槽胃病偏方。比如《我是貓》里說得好:“多年來為了醫治胃病,我討了一切可能討到的藥方試過,但都是徒勞。只有昨夜喝下的三杯紹興老酒委實奏效。”漱石的醫生認為,他長年受胃病困擾,是因為脾氣太過暴躁焦慮,也常提醒他養胃即是養心,凡事想開,胃病才能痊愈。
在中國,有一位和夏目漱石一樣被胃病困擾的作家。這位作家去世后,我們長期以為,他是不領救濟糧餓死的。
他便是朱自清。
朱自清被餓死的出處,來自“最高指示”。毛澤東在《別了,司徒雷登》中寫道:“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美國對中國發放救濟糧,是1948年6月。教授們拒領“美援”面粉,是為了抗議國民政府在美國支持下,任用前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為軍事顧問。
1948年,吳晗拜訪了朱自清,帶去了一份《抗議美國扶日政策并拒絕領取美援面粉宣言》。
朱自清在吳晗的宣言上簽了字,這天的日記里,他說:“此事每月須損失六百萬法幣,影響家中甚大,但余仍決定簽名,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應直接由己身做起。”
所以,朱自清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是事實。
可是,這并不代表朱自清是因為拒領“美援”面粉而餓死的,和夏目漱石一樣,他其實是因為胃病不治。而他患上胃病的原因,很可能與他飲食不加節制有關。在他的日記里,常常出現這類描述:
在喬治家吃晚飯,食物好消化,但我吃得太多,以致胃又難受。(1939年12月1日)
天冷,貪食致胃病復發。(1939年12月10日)
吃得太多,腸胃消化不良。(1939年12月31日)
戴太太午飯時給我們吃了饅頭,因為一共吃了七個,致胃病發作。(1940年2月22日)
……
朱自清的胃病,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1924年,他受夏尊之邀,到寧波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教書。那時的日記里,還沒有出現“胃不適”的字樣,但他是美食愛好者,興沖沖去名店買開花饅頭,結果賣完了,雖然很“悵然”,但還是買了蛋糕和小面包;晚上閱卷到十二點,很愉快地吃加了糖的綠豆稀飯;下雨天,“甚以為樂”的是吃著香蕉背詩;到吳江冷家吃飯,吃了“以洋菜糜和杏仁露凝成”的杏仁豆腐,還有咸蛋、綠筍、菜烘和鯽魚,興奮地評價菜很出色,和主人聊的,卻是如何和燒飯的女主人離婚,從而可以娶“第三者”。
1924年11月16日,因為吃了酒,他有點“腸胃不舒”。這是他第一次感到“腸胃不適”,可他并不甚在意,只說是因為吃飯時,旁邊有愛講黃段子的人。
朱自清的胃病,也和家庭壓力太大相關。他們的家庭細想也很可怕,孩子那么多,都要吃要穿,朱自清要掙錢養活一大家人,他天天熬夜寫稿,寫作速度卻不快,一天只能寫500字。他經常自責“無作品,心情低沉,以煙解悶”“這兩月又沒有作品”。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嚴重胃潰瘍導致胃穿孔,在北大醫院去世。不過,許多人還是愿意說,朱自清是“餓死”的。
摘自鳳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