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軍
春來養血正當時
文/歐陽軍

春天是冰雪消融,萬物復蘇的季節。此時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生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壓,月經失調,過敏性反應等。所以應特別注意養護血液,不但可以抵御各種病菌的侵襲,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消除春困,而且還能保健益壽,護膚美容。
養血首先養肝,肝臟是人體的一個重要器官,它具有調節氣血,幫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以及調暢情志、疏理氣機的作用。中醫養生學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意思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的肝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養肝護肝應注意飲食、起居、鍛煉三方面。
虛則補之,補養氣血乃中醫補益大法。補血能使臟腑組織得到血液的充分濡養,使臟腑組織的功能恢復正常。血虛證主要有心血虛證和肝血虛證,補血法有補心血和補肝血。此外,氣虛、精虧、血瘀等也可導致血虛證的發生,所以補血還有補氣生血、填精養血、祛瘀生新等方法。常用熟地黃、當歸、紅棗、何首烏、阿膠等藥物組成方劑。還應吃一些酸性的食物,如西紅柿、酸棗、酸黃瓜、酸菜等。
一般來說,動物性食品鐵吸收率較高,大約20%左右,植物性食物吸收率低,約在10%以下。雞蛋屬于缺鐵性食物,雞蛋中的鐵吸收率低,所以不能滿足于吃雞蛋。大豆中的鐵吸收率高,可適量食用。貧血病人還應多食用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魚類、蛋類、黃豆及豆制品等。貧血的病人往往食欲不佳或消化不良,因此,要特別注意飲食的色、香、味、以促進患者的食欲。
傳統醫學早就指出:“婦女以養血為本。”只有血充足才顯得皮膚紅潤,面色才有光澤。女性因其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點,若不善于養血,就容易出現面色萎黃、唇甲蒼白、頭暈發枯、眼花乏力等血虛癥。養血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神養:心情愉快,性格開朗,不僅可以增進機體的免疫力,還能促進身體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使皮膚紅潤,面有光澤。此外,保證有充足睡眠及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并做到起居有時、娛樂有度、勞逸結合。
動養:要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每天至少半小時。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可增強體力和造血功能。
食養:日常應適當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質蛋白質、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食物。如動物肝臟、腎臟、血、魚、蝦、蛋類、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花生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等。
血液生生不息在全身循環流動,如果混有毒素或污染物,勢必株連體內器官與組織,從而埋下多種疾病的禍根。那么,如何保持血液干凈呢?俗話說,病從口入。此時,唯一的選擇是對食物進行“預處理”,盡量消除隱患。這里向大家推薦以下幾種方法:
洗泡:油脂含量較多的食物中含有較多的具有揮發性的亞硝基化合物,可用70℃以上的熱水反復浸泡數次即可消除。農藥污染的蔬菜宜用清水沖洗(或加小蘇打浸泡后沖洗),瓜果類最簡單的措施是削皮后食用。
煮沸:對于那些含有亞硝酸鹽類化合物的食物,可抓住亞硝酸鹽有揮發性的弱點,先煮沸而后食之。一般煮沸15---20分鐘,致癌物大部分即消失,吃起來就安全了。
曝曬:如固體食物可切成塊、片狀,液體食物可敞開蓋上讓陽光直射曝曬,一般經6小時或以上,紫外線即可破壞掉大部分有毒物質。
雜食:堅持平衡膳食的原則,提倡食品多樣化,利用食物各種成分之間的抵抗作用破壞有害化合物;安排食譜時,品種越多越好。
借助特殊食物之功:食物本身也有一定的清毒或抗污染之功,各種新鮮蔬菜不僅是人體所需養分的最佳來源,也是血液的最優“凈化劑”。為最大限度地發揮蔬菜的這一積極效應,能生吃的菜盡量洗凈生吃,榨汁飲用效果更好。
血管體操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肌耐力并增強血管彈性;及時“沖走”血管內的垃圾。
(一)冷熱交替浴:睡前用冷熱水交替淋浴,熱水溫度為40℃---44℃,冷水溫度為12℃---16℃。做“操”時先冷后熱,交替5---10次,每次持續2---3分鐘,最后以熱水浴結束。
(二)運動保健:運動醫學研究證實,每天運動半小時,如走路、騎自行車、游泳、打門球、打乒乓球、慢跑、游泳、爬樓或登山,都能起到保健血管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輕化”程度,防止變老。如果飯前適度運動,對保護血管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