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濤 劉明發 林恩
【摘要】 目的 評價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治療效果。方法 40例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 均實施顯微手術切除治療, 分析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和治療滿意度。結果 40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發生輕微偏癱情況, 其余38例患者均恢復良好, 且經過3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 無患者發生復發情況。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7.99±10.32)分, 高于治療前的(49.32±10.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3個月的治療滿意度為(90.01±6.56)分, 明顯高于術后1周的(70.21±10.0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實施手術治療,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且術后恢復情況良好,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 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手術;效果評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3.003
Evaluation of effect by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rasagittal meningioma JIN Tao, LIU Ming-fa, LIN E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Guangdong Shantou City Central Hospital, Shantou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surgical curative effect for parasagittal meningioma.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parasagittal meningioma all received microsurgery for excision. Their clinical effects afte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along with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scores and treatment satisfaction degre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mong 40 cases, there were 2 cases with mild hemiplegia, while the other 38 cases showed excellent recovery. Follow-up lasting for 3 months showed no recurrence. After treatment, patients had higher quality of life score as (87.99±10.32) points than (49.32±10.11) poi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Patients had higher treatment satisfaction degree in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as (90.01±6.56) points than (70.21±10.02) points in 1 week after operation,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surgical treatment for parasagittal meningioma patients can improv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along with good postoperative rehabilitation.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Parasagittal meningioma; Microsurgery; Evaluation of effect
矢狀竇旁腦膜瘤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 該病癥的發生率一般在20%左右, 一般為良性腫瘤, 會伴隨局部侵襲情況。該疾病發生在上矢狀竇并附著于矢狀竇壁之上, 由于矢狀竇和腦膜瘤之間不存在腦組織, 故而腫瘤體呈外周性生長, 向大腦半球凸出, 容易向相鄰的硬腦膜、顱骨侵蝕生長, 最終造成顱骨增生并隆起, 術中出血多, 手術復雜性較大[1]。本文主要評價矢狀竇旁腦膜瘤的手術治療效果, 選取部分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意在為臨床手術治療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 現具體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8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40例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 男21例, 女19例;年齡30~60歲, 平均年齡(45.67±10.11)歲;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56±2.11)年。29例患者以劇烈頭痛為主要臨床癥狀, 其中11例患者伴隨惡心、嘔吐;10例患者以一側肢體感覺或活動障礙為首發癥狀;另外1例因精神障礙就診。所有患者的臨床癥狀均符合臨床中腦腫瘤學術會議制定的矢狀竇旁腦膜瘤的診斷標準, 均適用顯微手術進行臨床治療。本次患者及其家屬均明白、了解、清楚實驗的研究目的及方式, 并同意參與到此次研究之中。
1. 2 方法 患者均實施顯微手術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一般取15°的頭高腳底的治療體位, 對于腫瘤位置在矢狀竇前1/3和中1/3位置的患者予以仰臥位, 對于后1/3的患者予以側臥位, 并使用頭架對頭部進行固定。利用顯微鏡進行手術, 沿著腫瘤的邊緣, 對硬腦膜進行切開, 將受到侵襲的矢狀竇和腫瘤部位充分暴露。對于腫瘤相對較小的患者, 可予以直接切除;對于腫瘤相對較大的患者, 先予以分離之后再實施次全切除, 之后, 分離腫瘤包膜, 并處理掉附著在竇壁、竇腔中的腫瘤組織[2-4]。在手術進行過程中, 對中央溝靜脈和代償回流靜脈予以保護, 對具體的侵襲程度與部位進行對應處理, 如果僅僅是矢狀竇外壁侵襲, 則對腫瘤切除后, 對腫瘤附著處竇壁予以燒灼;如果侵襲到矢狀竇腔內部, 應對矢狀竇外壁、竇腔內腫瘤組織實施縫合修補;如果侵襲到顱骨、硬膜, 則盡量將硬膜切除, 并對顱骨磨除, 術后用顳肌筋膜或人工硬腦膜修補缺損的硬膜[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分析治療后的臨床效果, 并比較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和治療滿意度情況。生活質量評分與治療滿意度均采用記分制, 分數在0~100分之間, 以50分為臨界值, 分數越高則生活質量、滿意度越優[5]。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0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發生輕微偏癱情況, 其余38例患者均恢復良好, 且經過3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 無患者發生復發情況。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7.99±10.32)分, 高于治療前的(49.32±10.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3個月的治療滿意度為(90.01±6.56)分, 明顯高于術后1周的(70.21±10.0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腦膜瘤是一種顱內腫瘤, 屬于腦膜與腦膜間隙之間的衍生物, 一般而言, 女性發病率更高, 但腦膜瘤的發病非單一因素就可以造成的, 與機體內環境改變和基因變異等因素均有著密切的聯系[6-9];首發的主要臨床癥狀有癲癇和頭痛, 會逐漸出現肢體活動障礙、視力障礙、嗅覺障礙等臨床癥狀。矢狀竇旁腦膜瘤的生長速度緩慢, 屬于良性腫瘤范疇。
據相關的研究表明, 在臨床影像學檢查中, 腦膜瘤患者會具有以下病癥特點:①呈現不規則形態, 密度分布不均勻, 內部結構較易發生病變;②周圍組織會有水腫;③組織旁有豐富的供血結構, 部分腫瘤可見鈣化灶。由此可見, 患者的臨床癥狀一旦明顯之后, 腫瘤就已經生長得較為巨大, 與周圍組織粘連緊密, 血供極其豐富, 為臨床手術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難度[10, 11]。
而顯微手術在臨床應用以來, 其安全性極高, 患者預后更佳, 但將其應用在治療腦膜瘤中的時候, 會因為機體解剖結構的個體差異, 造成手術困難, 因此在顯微鏡下進行操作時, 應做到細致的分辨以及耐心的分離, 以此避免機體受到不必要的損傷[12-15];小部分腦膜瘤的質地較為堅韌, 在手術過程中, 應沿著腫瘤的包膜實施銳性分離, 動作做到輕柔并準確, 避免牽拉損傷, 若腫瘤在大血管中存在, 或腫瘤包繞著大血管, 應切忌全切, 可殘留少許腫瘤組織, 避免由于血管受到損傷而造成的偏癱乃至死亡。
根據本次的數據顯示, 40例患者中, 有2例患者發生輕微偏癱情況, 其余38例患者均恢復良好, 且經過3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 無患者發生復發情況。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評分為(87.99±10.32)分, 高于治療前的(49.32±10.1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3個月的治療滿意度為(90.01±6.56)分, 明顯高于術后1周的(70.21±10.02)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顯微手術治療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且患者及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普遍提高, 該種治療方式有其臨床實施可行性。本次研究結果與曹新生[16]學者在《顯微手術治療大型中央回區矢狀竇旁腦膜瘤23例分析》一文中的研究結論相似, 有其實施的可行性和優勢性。
綜上所述, 對矢狀竇旁腦膜瘤患者實施手術治療, 可以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且術后恢復情況良好, 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存.臨床分析48例中央溝區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手術.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21):78-79.
[2] 王慶.中央溝區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手術的臨床分析.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4, 25(4):491-492.
[3] 陳立群.顯微手術治療矢狀竇旁腦膜瘤療效觀察.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 2014, 11(27):69-70.
[4] 蔣和娣.矢狀竇旁腦膜瘤病人行顯微手術治療的觀察與護理.全科護理, 2014, 12(1):45.
[5] 劉濤.顯微手術治療矢狀竇旁腦膜瘤的臨床療效分析.吉林醫學, 2014, 35(8):1712-1713.
[6] 章瑄, 狄廣福, 王志春, 等. 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皖南醫學院學報, 2015(2):147-150.
[7] 王林風, 鄭華山, 操廉. 中央溝區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附25例報告). 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6(7):431-433.
[8] 藺虎林, 邢棟, 王建軍, 等. 矢狀竇旁及大腦鐮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5, 2(7):1244-1245.
[9] 鄭華煜, 王和功, 秦智勇. 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84-85.
[10] 張鎮, 余紅, 李陽. 顯微手術治療矢狀竇旁及大腦鐮旁腦膜瘤的療效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6):1051-1052.
[11] 湯德剛, 張相雙, 王維東, 等. 顯微手術治療中央區矢狀竇旁腦膜瘤.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5(5):719-721.
[12] 蘇丹寧. 巨大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圍術期護理分析. 中外醫療, 2015(7):153-154.
[13] 李國峰, 侯文仲, 曾敏敏, 等. 大腦鐮及矢狀竇旁腦膜瘤顯微手術治療的研究.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16, 13(4):252-254.
[14] 李瑞峰, 張蘊增, 王利鋒. 中、后段矢狀竇旁腦膜瘤手術治療的探討.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4-5.
[15] 周勇, 卞永德, 黃輝. 矢狀竇旁腦膜瘤的顯微手術治療策略. 徐州醫學院學報, 2016, 36(7):465-466.
[16] 曹新生. 顯微手術治療大型中央回區矢狀竇旁腦膜瘤23例分析.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22):70-71.
[收稿日期: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