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其坤
美國學者唐納德·奎恩說:“寫作的過程也就是思維的過程?!比绻季S混亂,必然寫不出思路清晰、條理清楚的佳作。那么,作文時遇到思維混亂該怎么辦呢?
一、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寫出主旨
古人曰“文以意為先”。所謂“意”,就是文章的主旨。高考作文所給材料或題目,立意的角度一般是多種多樣的??忌鎸ψ魑念}目或材料時,往往會聯(lián)想到許許多多相關的材料。如果大腦中一團亂麻,沒有頭緒,就動筆寫作,作文的質(zhì)量可想而知。這時,必須要做的工作是:1.先在草稿紙上寫出你所想到的幾種立意。2.然后從中選出最合適的立意。標準是:準確(符合題意)、深刻、新穎;自己有話可說。3.對選定的立意進行推敲、錘煉,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
【例】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中天教授在著作《閑話中國人》中談到,人生有三“得”,即學習時沉得住氣,成功后彎得下腰,失敗時抬得起頭。這三“得”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必備的素質(zhì)。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大家并不陌生,但要著眼于“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必備的素質(zhì)”來審視,充分揭示其深刻內(nèi)涵,可以將三“得”結(jié)合起來考慮,也可以就其中的某兩“得”來立意,還可以就其中的某一“得”來確立主旨。題目給考生提供了多種選擇性。要注意的是,即便就某一“得”來行文,主旨也可以不同,諸如:沉得住氣是人生的智慧;要成器,須沉得住氣;沉得住氣才做得成事。如果你對“沉得住氣”感悟深切,積累材料較為豐富,可以將作文的主旨錘煉為這樣一句話:沉得住氣才成得了事。
二、確定合適的文本,選擇恰當?shù)谋憩F(xiàn)手法
確立了文章的主旨,接下來要做的工作是:確定文體。如果作文題目允許自選文體,那么,首先確定文體:選擇自己擅長的文體,充分展現(xiàn)寫作的才華。
1.如果確定寫作議論文,接下來要做的是:
(1)考慮分幾個層次、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來思考,最好圍繞中心論點設置分論點,這樣能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對中心論點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
在草稿紙上把思考的成果記錄下來:
【中心論點】沉得住氣才成得了事
【是什么】所謂“沉得住氣”,就是(在異常情況下)保持頭腦冷靜,心境平穩(wěn),不驚慌,不浮躁。
【為什么】沉得住氣才能化解危機;沉得住氣才能迎來轉(zhuǎn)機;沉得住氣才能把握時機;沉得住氣才能掌握先機……
【怎么樣】沉得住氣要有控制情緒的理智;沉得住氣要有博大的胸懷;沉得住氣要有堅韌的意志;沉得住氣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心態(tài)……
可以著重在“為什么”“怎么樣”中的某一個層次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證。
(2)考慮各個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順序是否恰當。如有不當,進行調(diào)整。
(3)根據(jù)中心論點或分論點選用合適的材料。
論據(jù)越典型越有說服力,越新鮮越有現(xiàn)實性。論證“沉得住氣才成得了事”這一論點,一個使用某同學的事例:他在做化學實驗失敗之后沉住氣,最終將實驗做成功了;另一個使用榮獲2015年諾貝爾獎的中國醫(yī)藥科學家屠呦呦女士的事例:她畢生致力于藥物青蒿素的研究,她領導的課題組在190次失敗之后,都能沉得住氣,終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對瘧疾治療做出了重大貢獻。兩者孰優(yōu)孰劣,不言而喻。
還要注意各種論據(jù)的搭配,或同向強化,或正反對比。根據(jù)論證需要,靈活運用多種論證方法。
2.如果確定寫作記敘文,接下來要做的是:
(1)根據(jù)自身情況,進一步明確寫作的樣式:一般記敘文?小小說?寓言故事?故事新編?
有的同學擅長故事新編,可以借舊瓶裝新酒,推陳出新,表達鮮明的主旨。例如,鴻門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可以“拿來”表現(xiàn)“沉得住氣才成得了事”的主旨:鴻門宴之前,劉邦沉得住氣,利用張良與項伯的關系,與項伯約定為兒女親家,讓項伯甘愿在項羽面前為他說話,并在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危急關頭“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上,劉邦沉得住氣,張良、樊噲也都發(fā)揮了作用,終于化解了危機。當然,故事新編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演繹,而不能簡單地復述故事。
(2)選取寫作對象。寫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還是他人的故事?寫真實的事情,還是寫虛構(gòu)的故事(虛幻的夢境)?寫一個人,還是寫幾個人?
有的同學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的事跡很了解,可以將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與其他醫(yī)學家沉住氣研究某種藥物的故事組合起來,也可以將屠呦呦的故事與其他領域的科學家的故事巧妙組合起來,以突出表現(xiàn)“沉得住氣才成得了事”的主旨。甚至還可以將屠呦呦的故事與著名電影導演卡梅隆的故事組合起來:卡梅隆執(zhí)導的科幻電影《阿凡達》上映之后大獲成功,而他在10多年前就想要拍攝這部電影,但當時的技術條件還達不到要求,于是,卡梅隆沉住氣,在等待中籌劃。時機成熟,《阿凡達》震撼問世。此外,還可以通過夢境將不同的對象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假想自己是記者而將不同的故事串聯(lián)起來。
(3)設置故事情節(jié)。如果敘寫一個人的故事,可以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結(jié)局的順序來行文;也可以采用倒敘,即先寫事件的結(jié)局或某個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精彩片段,然后再按事情原來的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可以增強情節(jié)的生動性,使文章情節(jié)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4)選擇敘事角度。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還是用第三人稱?用第一人稱,體現(xiàn)鮮明的主體性與濃郁的抒情性,給人真實感;用第二人稱,直接呼告,便于抒寫強烈的情感;用第三人稱,能自由靈活地敘寫故事,不受時空限制。
本來敘寫的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也可以用第三人稱來敘述,最后才交代某人就是“我”。敘述他人的事情,如屠呦呦的故事,可以不用第三人稱而用第一人稱,仿佛是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事情。這樣變換寫作角度,會使文章新穎別致。
三、對形成的寫作提綱進行審視、修改
前面所說的內(nèi)容,都要在草稿紙上作記錄,最后形成寫作提綱。寫作提綱力求簡明扼要,通過對其進行審視、修改,就可以按照提綱作文了。
形成提綱雖然要花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正如老舍所說:“有了提綱,心里就有了底,寫起來就順理成章;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因此,考生在平時的寫作中要養(yǎng)成先寫提綱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