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媽媽
中國扶貧基金會、中國公益研究院聯合共青團四川省委啟動留守兒童關愛項目——童伴計劃,從10個縣的100個村分別選聘、培訓一名“童伴媽媽”,每人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目的是彌補留守兒童的親情缺失。然而,“童伴媽媽”畢竟不是媽媽,事實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替代親生父母的作用。此外,這仍然是一種集中管理方式。在某種程度上講,這甚至和寄宿制學校的班主任式的管理,不會有太大的差別。更重要的問題是,在監護權與責任問題上,“童伴媽媽”并非是合法的監護人,在某種程度上,“童伴媽媽”的存在,在法理上也算是“名不正言不順”。因此,我們只能說,“童伴媽媽”應該是一次不錯的嘗試,但未必能夠解決好所有的留守兒童問題。教育專家表示,要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需要國家完善監護體系。
愛心負擔
愛心負擔一詞,源自一個愛心捐贈的真實故事。2007年,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在網上發帖,希望能為孩子們募捐一些御寒衣物。很快,愛心衣物就從四面八方寄來。此后8年,愛心捐獻一直沒有停止,越來越多的衣物讓學校犯了愁。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當然與少數愛心人士的盲目捐贈有關,但是也反映出愛心捐贈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有關部門沒有做好銜接和協調工作,以至于愛心捐贈成了“甜蜜的負擔”。
只有強化雙向信息溝通和科學統籌安排,才能避免“愛心扎堆”產生的負效應。尤其是在“互聯網+慈善”的年代里,加快構建信息共享、資源共用、統一調配的全國性慈善公共平臺迫在眉睫。而對愛心人士來講,愛心捐贈也應遵循客觀規律與現實需求,尤其是對受助者的情況和信息要隨時給予關注,從而避免愛心的“旱澇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