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3日下午1時,諾貝爾獎官網公布最新消息,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榮獲該獎項。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那個唱了《答案在風中飄揚》的美國搖滾樂手鮑勃·迪倫。雖然人們一直將這位偉大的搖滾樂手稱為詩人、文學家,這一次,諾貝爾文學獎終于給了他一個“官方肯定”。
巨大爭議
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引發的巨大爭議有:把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一位民謠歌手是否合適?歌詞跟文學創作(或者說詩歌)的界線在哪里?在文學成就和文學影響力方面,鮑勃·迪倫與那些久負盛名的世界級作家能否比肩而立?
支持者認為評委會態度先鋒,大膽突破;反對者則認為將文學獎頒給歌手,更像是評委們的一次集體“致青春”。
實際上,對諾貝爾獎而言,這并不是第一次把文學獎頒給“非文學”人士。此前有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和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謝耶維奇從嚴格意義上講是一位記者。而在全世界數不盡的文學寫作者中,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都無疑是另一種層面的“遺失”。我們還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單:列夫·托爾斯泰、易卜生、契訶夫、卡夫卡、喬伊斯、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普魯斯特、伍爾夫,包括魯迅、老舍,他們都是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但又無可爭議的大師,依然在一代代寫作者和閱讀者心中閃耀著無法遮蔽的光芒。
作為“硬獎項”的科學類諾貝爾獎都具有親民、接地氣的一面,作為“較軟”獎項的文學獎,在重視文學成就的同時,當然更會考慮作家和作品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對于時代進步的價值和意義。恰恰是在這些方面,鮑勃·迪倫的成就,是其他提名作家難以企及的。鮑勃·迪倫獲獎,可以視為諾貝爾獎對大眾流行文化的承認和加冕。
解讀:從諾貝爾獎的權威性看,爭議引發的是關于“流行文化與高雅精英文化”“歌詞創作與文學作品的界定”等觀點的碰撞,并且由此反射出鮑勃·迪倫的成就以及他的音樂、詞曲所引發最大限度的社會參與,這可能正是鮑勃迪倫獲得本屆諾貝爾文學獎的重大意義。
這是一種文化潮流
(來源:外灘教育)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校長寫在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后:好歌也是一首好詩,詩詞本就是用來吟誦歌唱的。但這次諾貝爾文學獎的意義不僅在此。瑞典文學院的那些大佬們,已經感受到這個世界的深刻變化,大眾和精英的日常文化消費品,早已不再是傳統的印刷文本,閱讀早已碎片化、娛樂化、多樣化了。
大眾與精英的閱讀模式已越來越同一化,各種文本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學或文化經典也已被消解或轉化成雅俗共賞的多種“迭代”產品:流行歌曲、動漫游戲、影視形象,甚至推特、臉譜、谷歌、百度、微信、微博、公眾號、直播……互聯網不斷將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個體創意或想象,通過移動終端聯結成公眾文化消費產品,最終消解了傳統以書寫文本為中心的知識構建系統。
思想、文化、創意、美感、生活及生命的意義都可以用多元的、豐富多彩的,極具個性的方式呈現和聯結,邊緣隨時可變成中心,特殊轉眼成為主流。
解讀:就像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校長所評論的:“諾獎給了歌唱,給了靈魂,給了流行”。這個時代是輕的、微的、率真和活潑的,這是時代的選擇。所以閱讀碎片化、娛樂化、多樣化引發了大眾與精英閱讀模式的同一化現象的產生,那么這應該是社會進步推動的“文化趨勢”,這樣的趨勢決定了我們應該倡導多元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這是一種世界文化潮流。
(李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