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運動的意義
SIGNIFICANCE
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運動習慣,其意義遠不止強身健體那么簡單。常青藤最早就是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若干所大學的美式足球運動體育聯盟,而非學術評比。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拉加德,曾為法國花樣游泳國家隊隊員;美國前任財長亨利·鮑爾森曾是大學校橄欖球隊的明星球員;MF主席拉加德曾是一位花樣游泳運動員;世界著名的金融機構黑石集團的創始人蘇世民,曾經是校長跑隊的隊員……
為什么運動員出身的人在社會中往往能夠脫穎而出?因為他們有難以擊垮的信心和號召力。
首先,運動員是懂得如何去競爭的一群人。體育游戲天生就帶有競爭性,運動員身處其中,天生要善于競爭、喜歡競爭。大多數美國孩子(包括亞裔)那種健康活躍的形象,都跟從小進行戶外運動有關。
其次,運動員要懂得團隊合作。即使是單人項目,如乒乓球、體操、跳水、田徑項目等,也同樣需要團隊配合,才可能達到高水平的競技狀態。
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項調研:畢業20年后,哪些校友群體為母校捐款最多。結果捐款最多的并不是學習最好的學生,而是那些有校隊背景的學生,這些學生無論當年還是現在都是最有集體榮譽感的。
牛津大學有個久負盛名的羅德獎學金,這項創立110多年的獎學金有四項招生標準,其中一項就是喜愛體育,最好有運動成就。他們認為,這樣的人往往具備優秀的心智,是值得栽培的未來領袖。
美國最負盛名的大學聯盟——常青藤,最早就是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若干所大學的美式足球運動體育聯盟,而非學術評比。
中國也曾經有過一段頗有特色的高中教育,像清華附中早在“文革”前,就有約三分之一的學生加入校隊,活躍于各種比賽,他們中成就了后來中國社會的精英。
在全球化時代下,只懂得奧數,不懂得與人博弈的孩子,似乎不太能適應時代變化。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副教授周念麗老師指出,對孩子來說,運動跟吃飯一樣重要。運動量小、運動能力下降,是如今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
運動的益處遠不止增強孩子的體質。孩子在運動玩耍中,要完成許多與大腦和思維相關的活動:掌握平衡、控制情緒、協調爭議、組織安排等,這有助于提高大腦的反應速度,加深對事物的感知認識,增強語言表達能力與想象創造力。兒童必須先學會自由地使用身體,生命力才能得以釋放,進而發展智能。如果身體上受到束縛,就會導致心理上的畏縮,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兒童的情緒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有著廣泛的情緒反應范圍,有時興高采烈,有時悶悶不樂,有時又會憤怒急躁。適量的運動可以使身體處于自然狀態,幫助兒童有效自我調控,更多地體驗到積極愉快的情緒。
然而無法回避的問題是,當下的孩子運動得越來越少。現在,照顧和教育孩子的多為女性,而且學齡前的孩子平時大多在家庭、幼兒園、早教中心度過,很少戶外活動,“安靜地待著別亂跑”是孩子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一個正在操場踢足球的孩子,可以忍受口干舌燥,可以不顧剛剛磕破的膝蓋,甚至可以忘卻饑餓與疲勞,卻完全無法忍受讓他們每天安安靜靜地坐著。他們在運動中全情投入,通過運動培養耐力和自信心,建立獨立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運動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接近其他伙伴的機會,它可以培養孩子的歸屬感,塑造他們堅毅果敢的性格。這一點,是規矩安靜的生活不能給予的。
所以,家長要從孩子在草地上蹣跚踢小皮球時開始,就帶領他們動起來,培養運動愛好,形成運動習慣,直至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擅長為他們規劃一兩個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專注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