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陳偉科
摘要:舞蹈詩《侗寨人家》是由中國著名導演張繼剛執導創作,由廣西柳州市藝術劇院演繹的大型民族舞蹈詩作品,舞蹈詩《侗》通過新奇的舞臺樣式和舞蹈形態,講述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中國故事,通過一個滿懷鄉愁游子的視角,帶領觀眾走進遙遠的侗寨,走過四季,一一翻開了《養根》《坡會》《思春》《月也》等11幅侗族生活畫卷,形象表達了游子對家鄉刻骨銘心的眷戀。本文試通過對其突破傳統和風格的保留,去探討其審美下的詩意概括。
關鍵詞:舞蹈形態 藝術審美 詩意概括
中圖分類號:J7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7-0086-03
廣西地區的舞臺藝術作品,大多都以“歌舞”或者舞蹈“詩”的形式出現在老百姓的面前;例如前不久出現的舞蹈晚會《風情東南亞》及民族舞劇《碧海思路》,都能體現出當地的一些特色,取材及形式與展現都與民俗風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然,此次張繼剛編導的大型舞蹈詩《侗寨人家》也不例外。
這臺舞臺藝術作品的出現,可以用“打破傳統”來對其進行形容,為什么說“打破傳統”而不是其他?筆者認為首先是一個時代的進步,這個進步的步伐使得展現出來的東西,即舞臺呈現的各種與以往的舞臺效果情況差別甚大,差別甚大是好事,這當然可以歸功于我們的多媒體藝術,諸如此類的多媒體藝術又可以稱之為是舞美的一個巧妙使用,使得這部舞蹈詩《侗寨人家》起到了跨時代的進展,同時,這個進展還符合大眾審美,同時也建立了基本的美學基礎。
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提高,大眾的文化涵養也不斷提升,現如今的觀眾對待藝術作品的質量和品格有著個性化的追求,不再是以前的較低水準對其進行欣賞,而如今的舞臺藝術作品也隨著創作者和創作主體的呈現,也決定了其優勝略汰的格局,規定了演出的檔次,舞蹈詩的追求同樣亦是如此。而大多數主體都不愿意嘗試舞蹈詩的創作,他們認為觀眾都喜歡看有情節的東西,這樣才符合觀眾的口味。其實并非如此,如果創作的舞蹈詩有獨特的味道,而且“詩”一樣的舞蹈,反而覺得這是一個錦上添花的效果,同樣可以讓其加分。
舞蹈詩《侗寨人家》由著名導演張繼鋼率領主創團隊耗時6年創作而成,為廣西柳州市“十二五”重大文化項目。該劇以獨特的3D藝術語言,通過一個滿懷鄉愁的游子的視角,引領觀眾走進遙遠的侗寨,相繼呈現《養根》《坡會》《思春》《月也》《踩月亮》《娃娃趣》《水車吱吱》《魚戲》《種太陽》《孕育》《踩堂》等11幅充滿情趣的侗族生活畫卷,形象地表達游子對家鄉刻骨銘心的眷戀。全劇以空靈、寫意的詩意手法勾勒出了富含哲思的意境,突出多維度視覺效果。劇中音樂聘請英國倫敦交響樂團演奏、倫敦少年唱詩班演唱,令人耳目一新。
舞蹈詩《侗寨人家》是在廣西這片少數民族的土地上,在原生態之壓下的破土,可以說是在傳統的基礎上重新孕育而生出的“另類”,就如同前面所說的,喜歡戲劇性的結構和發展,恐怕這回我們的觀眾可就真的是需要下一番功夫,才能完全欣賞到這部來自廣西柳州為我們準備的藝術作品。
在這里,筆者將結合自己的審美體驗及自我的觀后,對其進行梳理,也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一、突破傳統與思維拓展
廣西柳州劇院對這部舞蹈詩作品,對外宣傳是屬于大型3D舞蹈詩,現在我們對于“3D”這個詞匯可能并不陌生,各大電影院或者其他游戲娛樂都以“3D”著稱,以此達到一個良好的觀賞體驗,同時也能體驗到所謂的“刺激”。筆者認為這個“3D”用到這部舞蹈詩里面是對傳統的一個挑戰,因此它不屬于傳統的延續,這個可以說是打造了一個與時代審美同步與精進的舞臺藝術作品,選擇這種新意的效果,筆者認為是正確和合理的,因為現如今我們的舞臺藝術作品需要突破,要不斷地與時代進行接軌,同時也需要不斷地向大眾進行傳達和傳播。這種新意程式的出現,它屬于一種拓展和創造,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審美和高層次的追求。藝術是一個需要多元化形式進行呈現的,而舞蹈詩體現出的侗族文化同樣也需要一批新的人和新的方式對其進行“傳承”,而其他的則需要“發展”和“創新”,筆者認為在形式的體現上,舞蹈詩《侗寨人家》達到了創新的點。
其實對于現在的藝術作品而言,“攀登”是很難的,因為藝術沒有絕對的統一,但只要方向是正確,行為是開明的,筆者認為就是可取的。由于舞蹈詩《侗寨人家》是繼民族音樂劇《白蓮》、廣西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后的又一個該團的舞臺藝術作品,難免會出現對比,3D舞蹈在如今并不屬于首創,但對于《侗寨人家》的3D藝術語言對其進行演示,目前的中國卻是前所未有的,所以,這又是一個“創新”,屬于傳統上的“創新”,和視野上的“創新”。這個時段的藝術作品,又讓筆者想起了當年浪漫主義的出現使得眾多藝術家對其進行相對的效仿,筆者希望這種“創新”立意和形式的表達也應當和前者一樣,進行廣泛推廣和運用,才能不斷的拓展我們藝術的思維,同時觀眾也可從多種視覺角度去欣賞更多的藝術作品。所以,發展和創新為指向的作品一定不能因循守舊,固步自封。
二、風格保留及審美延續
對于民間的舞蹈文化,我們最怕的就是將其“毀壞”在舞臺,所謂的“毀壞”指的是隨意更改舞蹈語言語匯,動作指向性不明確,同時風格混亂,那么,這就是對于文化的闡述不明所造成的現象。舞蹈業內人士都知道想要編創出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舞是一件難度系數非常高的事,尤其是還未被開發完全的小民族更是難上加難。為何說難?民間舞作品重在表現民族民間舞蹈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編創民族民間舞作品不僅需要傳承保留純正原始的民族文化與風格風貌,還要不斷地尋求和探索將具有發展的潛力和空間。舞蹈編創者都很清楚想要編好一個民族民間舞劇目,首先就是一定要把握其風格性、掌握其動律性,并對這個民族的民族文化有一個非常深入的了解。在掌握了這些之后,就有一個更加難的問題出現了,那就是在繼承了原生態的民族風格性舞蹈語言后,如何變化發展為作品所服務?這時候傳承與發展之間的“度”就是編導需要把握的了。
可以這么說,大多的舞蹈作品和詩很像,甚至民間有舞蹈就是詩的說法,而舞蹈詩《侗寨人家》就是情感的抒發,有侗族人民內在情懷的外向釋放,在《侗寨人家》的場次《坡會》中,晚上的氣氛和搖搖擺擺挑著月亮和追著太陽,笙歌盤山繞水,久久回蕩,像是一個莊嚴的宣告:她——是我的!這種意境的審美,則是全景化、立體式、廣角度、多側面地聚焦于一個民族的精神縱深,描繪了千年侗寨的田園景色、風土人情,開場就仿佛令人回到了原地,去體驗原生態的美。在《踩月亮》《娃娃趣》中與其相像,都是在其審美中找尋到了屬于民族的意境美,這種美就如同前面所講的詩,有了別樣的文化內涵,這正是張繼剛的獨特之處。
三、在藝術審美中找尋大眾審美
舞蹈詩《侗寨人家》符合了張繼剛導演追求藝術審美的基礎,從它的背景、編劇等諸多綜合性元素可以看出,它是在細膩中去找尋別樣的情感,而這種別樣的情感正是藝術創作所缺少的那份真善美,而在這部舞蹈詩中顯然體現出來,不僅把侗族的民俗文化和民俗風景,也不同于其他舞蹈詩,就這樣將其表達,像一幅畫一樣,樸素的表達相對樸實的情感,受到好評。
其次,筆者認為舞蹈既然是一種肢體藝術,就應對美學的意義進行建立,這樣才能對觀眾負責任,為什么說要對觀眾負責任?一個藝術作品,最后都是以傳達的方式進行傳播,而舞蹈則是在劇場或者通過多媒體等媒介進行傳播,但真正的劇場舞蹈,則是由舞臺和觀眾組成。觀眾的比例尤為眾多,照顧觀眾也就成了一個創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堅持自我。可能現在大家都會認為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藝術作品,其實不錯,一切都是相對的,只有相對的完美沒有絕對的完美。絕對的完美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沒有一點瑕疵,任何改變都只能使它的價值降低,這樣的話我們的圈子便失去了進步。完美是人所定義的,完美和不完美這個結論是人通過觀察后得出的結果,人與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所以并沒有絕對的完美,同時也沒有絕對的不完美,舞蹈詩《侗寨人家》就可以說是符合了相對完美,同時也讓觀眾看懂了,也就是說符合了大眾審美,在藝術審美的角度找尋大眾審美,就是所謂的又符合高雅且平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這樣的作品,能說不好嗎?
四、結語
舞蹈詩既然稱為“詩”,那必然是“詩中有舞,舞中有詩”,而在其中,也必然有它的文化語境,有其中的典型性、形象性、代表性,而好的“舞蹈詩”同樣亦是如此,也是得經過無數次的鍛造才能稱得上是精品。舞蹈詩《侗寨人家》便是如此,繼續傳承民族精神,發揚民族文化,大型舞蹈詩《侗寨人家》,唱響了主旋律。
參考文獻:
[1]湯其林,陳偉科.由舞劇《銅雀伎》復排引發的思考[J].舞蹈,2016,(11):54-56.
[2]范堡斐,陳偉科.淺談“槍”對中國古典舞作品編創的作用[J].藝術評鑒,2016,(11): 97-98.
[3]林懷民,余秋雨.舞蹈與文化的對話[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02).
[4]陳妍.王玫舞蹈創作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陶琳.中國當代舞劇舞蹈動作語言的審美理念特征[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