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永和
小寒和大寒:飲食習俗中哪些對健康有益
文林永和

我們華夏民族歷史悠久,飲食文化也很豐富,在各地、各個節氣中留下了許多飲食習俗。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一說一月份中的小寒和大寒有哪些飲食習俗,以及這些習俗中有益健康的飲食。
小寒節氣中,北方的臘八粥、南京的菜飯、廣東的糯米飯等等,都是當地人們熱衷的飲食習俗。
1.臘八粥。臘八通常在小寒節氣前后,北方人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這個時候吃一餐食材豐富的熱粥,既能刺激食欲,又可以增加機體熱量,起到暖胃驅寒的作用。臘八粥一般用白米、江米、黃米、小米、赤小豆、蕓豆、大棗等合煮,有的還根據個人喜好加栗子、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葡萄干等,快熟時加紅糖。上述食物均為甘溫之品,有補中益氣、驅寒強身的功效。
2.南京的菜飯。小寒時,老南京人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食材豐富多彩,常見的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末與糯米一起煮的,香鮮可口。其中矮腳黃青菜、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
3.廣州的糯米飯。廣州人在小寒時通常要蒸糯米飯,然后把臘肉和臘腸切碎、炒熟,花生米也炒熟,再加一些碎蔥白,拌在飯里吃。糯米含糖量高,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利于驅寒。
大寒中,全國普遍有吃八寶飯的習俗,一些地方還有特殊的習俗。
1.八寶飯。民間有大寒節氣吃八寶飯的說法,八寶飯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吃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養胃、滋補的作用。糯米蒸熟,拌以糖、豬油、桂花,倒入裝有紅棗、薏苡仁、蓮子、桂圓肉等果料的器具內,蒸熟后再澆上糖鹵汁即成,味道甜美,營養豐富。
2.年糕。老北京的習俗大寒時吃消寒糕。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其原料主要是糯米,食用后全身感覺暖和,有溫散風寒、潤肺健脾胃的功效,而且老百姓選擇在大寒這天吃年糕,還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步步高升的好彩頭。
3.吃羊肉。大寒時,各地都有吃羊肉的習俗,因羊肉熱量大,可驅寒增暖,食用方法有燉、涮、炒等。其中燉羊肉中如果加點兒當歸、紅參、山藥、胡蘿卜一起煮,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益氣壯陽的作用。涮羊肉也是不錯的選擇,大寒時節吃一鍋涮羊肉,可以驅寒增暖,強壯身體。
4.喝雞湯。老南京人還有大寒這天喝雞湯的習俗,這也非常合理。雞骨雞肉在文火的煲煮中,營養成分大多會溶入湯中,鈣質也多,極易被人體吸收,是冬季補氣補血的佳品。再或添加參須、枸杞子、黑木耳等到湯中,更是增添了許多營養成分,極有益健康,在寒冬里喝真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