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巧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
談湖北黃石陽新古村落宗祠建筑的保護
韓 巧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分析了湖北黃石陽新古村落損毀的原因,并以祠堂為例,通過對比分析方法,探討了古村落的保護現狀,找出了各個村落宗祠建筑特色及保護措施,解決了在傳統建筑保護中遇到的問題。
古村落,祠堂,傳統建筑,文化遺產
調研的古村落有陽新白沙鎮梁氏宗祠、大冶大箕鋪鎮水南灣村和石應高村以及上、下馮村等,它們都坐落于湖北黃石市,與陽新縣交界的地方,由于記載的資料較少,只能通過同當地村民的交談了解概況。其中上馮村規模比較大,在湖北地區都屬罕見,古民居群占地10余畝,最早的古民居建于五六百年前。其建筑風格以徽派為主,兼顧贛派,與鄂東南地區其他古民居建筑風格相比,沒有明顯差異。目前,這片古民居群雖然部分已經損毀,但總體來說,保存較好。
中國優秀的傳統建筑遠遠不只在宏村、西遞、永定土樓這些已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中國還有許多優秀的、大規模的古建筑群,但這些傳統建筑正處于被損壞的危險境地,而這些建筑群恰恰是最需要保護的。因為沒有被太多人發現和重視,它們的境地岌岌可危,正在逐漸被損毀。當地居民和政府缺乏對古建筑群足夠的認知和保護意識,而它們追求現代生活的意愿與投入資金的矛盾、改造生活環境與審美認知上的落差讓傳統建筑受到了不可逆轉的毀壞。這些古村落建筑的主體在各方面與同時代先進文化的落差,遠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形成一種非常矛盾的格局。這里的人們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迫切希望趕上城市的腳步,然而也正是巨大的文化落差,使得村落的新建設無論是在物質上或是精神上都無力和時代的先進文化保持一致,而成為粗糙和低俗的堆積。
祠堂一般是村民的禮儀和活動中心,也是同族人舉行祭祀活動以紀念祖先的地方,是一個家族勢力的象征。在調研的一些祠堂中,非常明顯地表現出矛盾性,既希望保留祠堂原有的性質,又不想沿用傳統的形式,于是把一些現代的元素:瓷磚、魚形漏嘴之類強加于原有建筑形式之上,形成不倫不類的矛盾體。
2.1 陽新白沙鎮梁氏宗祠——保存完好的祠堂
完好的外部形態和豐富完整的內部空間,令人欣喜的是,后人對該宗祠的修復一直秉承著原先的建筑風格,保留其原本建筑形式、彩繪、結構等,使該宗祠得以比較完好的保存至今。宗祠內無論是祠堂、側房、天井、閣樓都保留原始模樣,為祠堂類建筑提供了又一實例。祠堂內院見圖1。
2.2 風水寶地中的祠堂
該祠堂門前有兩座案山,左側有山呈連綿狀,低態向遠處延伸,為“青龍”,右側有山呈隆起狀,為“白虎”,祠堂由正門進入后,四周布置著村民住宅,與對面的祠堂沿圓周布置,中間圍起一個半圓形的水塘,祠堂后靠高山,實屬風水之地。祠堂的風水位置保存尚好,村落布局、祠堂建筑形式也基本維持原樣,只是周圍的村民住宅大都變成了兩三層的新房,不見村莊原有模樣。寶貴的建筑遺產正在一點一點被現代主義的大潮淹沒,傳統建筑的保護勢在必行。祠堂周圍環境見圖2。

2.3 馮家祠堂——古村深處建筑的尊嚴
馮家祠堂,背靠山峰,坐落于高高的滾龍脊下,灰黑的磚墻使得祠堂在殘缺落魄中透著沉郁的氛圍。祠堂內墻的一側尚有一塊石刻碑記,碑上記載曾于同治2年進行過修葺,拜殿大梁上的大匾碩大,上面的字已經很難辨認,后來經證實為“敦睦堂”。雖然已經破敗且不被修葺也不再使用,但從它的殘影里還是能讀出它的恢弘與大氣,這個破敗的祠堂相比那些添油加醋的加建更質樸,有尊嚴,甚至比那些保存完好的皖南祠堂更有震懾人心的力量,猶如一部史書般娓娓道來。祠堂入口見圖3。
2.4 色彩亮麗的琉璃祠堂
這個村子的特點就是有好幾個大型的祠堂,且都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投入,選址都很好,各有特點。其中的幾個大型祠堂也正在修葺,雖然沒有附加多余的現代元素,可一些光亮的琉璃和鮮艷的色彩似乎失去了傳統意識中祠堂的莊嚴和肅穆。祠堂內部見圖4。

2.5 被現代浪潮摧毀的祠堂
祠堂內部多處已被整改,都是不可逆轉的毀壞,遠不如google earth上看到的震撼。其內部彩色的琉璃、魚嘴的漏水口、水泥做成的走廊扶手,整個祠堂各種色彩混雜,失去了原有的質樸,僅可以從天井下被歲月打磨的青石板探知它曾有的輝煌(見圖5)。
考察時一個民居內部磚雕、木雕極為精美,圖像飽滿生動(見圖6)。而這個璀璨的民族瑰寶卻幾乎掩映在一片廢墟之中,迫切的需要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否則這樣的文化遺產我們下次再去的時候已成一片真正的廢墟。

3.1 整舊如舊
中國建筑奠基人、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在其古建修復工作中提到兩大原則:“整舊如舊”和“延年益壽”。對古建筑對其應是“整舊如舊”而不是“煥然一新”,是“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
無論是修整還是加建,整舊如舊都是需要秉承的原則。南京瞻園是我認為整舊如舊比較成功的實例,造園方法完全參照中國古典園林中成功的造園造景手法,材料上適當做舊,整體效果非常統一,無喧賓奪主之態。
3.2 改善生活條件,衛生狀況
許多優秀的傳統建筑都藏匿于鄉野之中,生活環境較為不便,這也是一些傳統建筑的弊端,村民們對更高的生活質量的要求也是促使他們改建的原因之一。村民們往往由于缺乏對傳統建筑價值的正確判斷,也由于經濟上、建筑上種種限制和制約無法承擔保護傳統建筑的責任。而傳統建筑沒有衛生間,沒有自來水等很多弊病讓當地居民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都紛紛搬離,沒有人去維護它。
3.3 功能的置換
把原有的居住建筑轉換為參觀性質或旅店、商店等,讓傳統建筑得到新的利用,而不至于被廢棄。這一點上,閩南民居已經跨出了第一步,一些土樓一層原為廚房,隨著前往參觀的人越來越多,逐漸置換為商店,既增加了經濟利益,又使之得以利用。功能置換是適應當代發展的,是很好的保護和再利用手段。
3.4 嘗試發展旅游業
旅游業往往是一種典型的傳統建筑得以長久保護的最常用形式,宏村、西遞都是比較成功的例子。而在旅游開發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一方面旅游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需要居民去主動接受外來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自身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也會要求當地人適應旅游的需求,改變、放棄甚至創造另一種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去追逐旅游開發的利益。這些問題需要在開發建設中得到足夠的重視,解決文化之間的矛盾才能真正傳承古老的文明。
3.5 加強學術研究
只有不斷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傳統建筑的歷史價值,才能使更多的人去了解這些建筑群體,更多的人去關注它,傳承它,才能使得傳統文化、傳統建筑得以傳承??偟膩碚f,希望我們的保護還不算遲,傳統建筑的保護能夠盡快得到完整的認識和妥善的保護。
[1] 王炎松,白 冰,崔 騫.淺析陽新縣祠堂、民居門楣匾額的人文內涵、成因及其影響[J].華中建筑,2007,25(2):163-165.
[2] 劉 煒.湖北古鎮的歷史、形態與保護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3] 羅長海,彭震偉.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機制探析[J].上海城市規劃,2010(1):34-35.
[4] 陳麥池,黃成林.古村落型文化遺產旅游地歷史保護體系、原則與策略[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43-51.
Discuss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new ancient village ancestral temple of Huangshiyang in Hubei province
Han Qiao
(ChinaBuildingSouthwestDesignAcademyCo.,Ltd,Chengdu610041,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ancient village damage causes of Huangshiyang in Hubei province, takes the ancestral temple as an example, elaborates protection status of ancient village, explores ancestral temple building specialties and protecting measures, and finally solves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problems.
ancient village, ancestral templ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al heritage
2016-11-27
韓 巧(1989- ),女,碩士,助理建筑師
1009-6825(2017)04-0028-03
K928.7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