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堅鋒 陳光明
隨著中國經濟體形式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改變,社會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加,職業教育擔負起了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重擔。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尚處在初步發展階段,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需要在符合國情的條件下不斷改進,從瓶頸中掙脫出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
在參加浙江省機電類專業骨干教師培訓之前,雖然筆者對我國目前的職校畢業生比較陌生,不能很快適應企業崗位,學校所教的專業技能知識與企業要求不符,但當下如火如荼的技能競賽、職業技能高考、創新創業大賽、校企合作等,都讓筆者覺得國內的職業教育還是有起色的。然而,在德國培訓的十幾天時間里,接觸到他們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后,筆者深感國內職業教育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學校培養學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走向工作崗位,教育部門也是這樣的要求的,各個學校也在不斷改革。那么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不領情的企業?其實還是改革沒有達到真正到位。結合筆者學校的情況及對一些院校的了解,筆者覺得國內職業教育在改革之路上存在著不少瓶頸。
一、專業師資的培養
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師不僅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扎實的技能水平,還需要有隨形勢不斷自我提升的能力,能與企業接軌,也就是說對專業教師自身素質要求極高。目前專業教師層次參差不齊,有博士碩士,也有成人大專生;有高技能人才,也有只有證書而沒有技能水平的;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也有不思進取的。然而前者都為少數。
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筆者認為以下三方面出了問題。
1.高素質人才不愿意做教師
高素質人才不愿意做教師,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在德國,筆者發現那里的教師地位很高,而且都是在不斷的考試中選拔出來,也就是說需要不斷地提升才能做一名教師。而在國內絕大部分人眼里,做職校特別是職業中學的老師低人一頭,而且待遇也不高。因此絕大部分高素質的人才往好的企業或者政府公務員系列發展。當然,我們的大學也聚集了很多高素質人才。
2.教師招考問題大
二是教師招考問題較大。職業高中的教師是通過人事局招考的,而作為考試組織者,他們真的能正確地了解學校需要什么樣的教師嗎,一些文字上的要求真的反映出這個教師崗位的要求了嗎?當然前面兩點都是社會問題,關鍵是教師的后續培養存在很大的問題。現在絕大部分對于教師的培養仍局限在學校內,很少與企業接軌。試想一個大學生畢業后沒有對企業進行了解,那么該對學生教什么或者怎么教育學生如何適應崗位?
結合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特點以及企業的需要,培養良好的職業教師也就成了一個嚴重的挑戰。教育廳一直強調教師下企業鍛煉,不斷地組織“雙師型”教師的培訓,效果也很好。筆者想,假如每位職校專業教師真能融入到企業崗位中認真鍛煉,那教師的培養效果遠比在校培養好得多。但從現實來看,了解過企業崗位的需求或者有企業鍛煉經驗的教師實在是太少了,許多教師在教室里空空而談,也難怪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被企業所忽視。
筆者認為,對于專業教師特別是職業中學專業教師的培養應該特殊化,至少應該做到企業崗位需要什么樣的人,專業教師就能去勝任這個崗位。
二、職業學校教學模式
筆者德國之行體會最深的就是他們的教室布置,那是真正的理實一體化教室。現在我們大部分高校也創建了不少這樣的教室,也有不少職業高中設置了理實一體的教室,但縱觀省內絕大部分職高學校的專業課教學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這也存在客觀原因,我們現在的教室基本都是定班級定學生,文化課專業課都在一個教室里(技能實踐課除外)。雖然現在省教育廳提倡學生選修走班,但這種教學模式只是在少數專業的少數課程上實施,并沒有大面積的展開。在一個只有講臺作為教師舞臺的教室里,學生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舞臺呢?那么也就形成了教師在教室里只是侃侃而談,學生在教室里則是云里霧里,一堂課下來學生并沒有學到實際知識。其實,建一個理實一體化教室是很方便的事情,關鍵就是在于怎么合理運作,怎么合理的安排。許多老師在聽一堂理實一體教室的示范課后都說是作秀,筆者想主要是老師的教學概念還沒有轉變過來,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沒有真正的領會。原因也許是傳統教學模式在老師心里扎根較深,或者是以許多學校現有的條件根本沒辦法實現。
三、學校與企業的不統一
許多畢業生出去工作后都反映在學校里學的知識基本都用不上,許多企業也反映很多好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崗位。以機械專業學生為例,一個拿了高級工證書的學生不能獨立地完成該崗位的操作內容,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生設計的圖樣放到車間里沒辦法加工。這其實很直接地反映出了學校與企業的脫軌。究其原因,筆者覺得一是現在很多教材在很多年前就已經在使用,但社會進步這么快,很多其實已經不適合了,而且許多校本教材在編制的時候也沒有考慮到現在企業的實際情況;二是老師沒能與企業接軌,也就是之前所說的沒有企業經驗。最后導致的情況就是學生考的技能證書得不到企業的認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沒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所學,不能在崗位上一展才華。
這些年校企合作在逐步受到重視,但校企合作的實施并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究其一,從眼前利益來講,學校并沒有給企業產生什么效益,企業不愿意花精力來做這些事情;究其二,校企合作遠不是影響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因素,現在能作為學校宣傳資本的主要還是技能競賽、學校管理、高考情況。從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來看,主要就是他們的學生是企業的員工,學生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么樣的內容,需要學到什么樣的程度決定著拿到什么樣的報酬。這樣的一種體制,完全地做到了學校與企業的一種結合。當然這不是學校單獨所能完成的,許多學校都曾聯合企業辦過冠名班,也根據聯合企業制定冠名班的教學計劃,確實也有一批學生真正地享受到了這種校企合作的甜果。但隨著企業的逐步壯大,這種合作都沒有長久,學校又不得不另擇企業合作,而這隨之來的又是另一套的教學計劃。試想有多少學校能堅持得住?當然這主要也是由于我們的國情所致。
當然也有社會觀念的原因。在國內,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職業中學是下下之選,而到職業中學就讀也只是為了混張文憑或者說因為未成年而在校待滿三年。在學生心里,家長是不重視自己的,否則家長一定會花錢送自己去普通高中就讀。這么一來,還有多少學生肯花精力去好好學習鉆研呢?筆者接觸的不少教師也覺得在職業中學任教是低人一等,因此有很大一部分老師上課也就成了因為要上課而上課,很少有老師主動地去提升自我素質。從企業角度看也確實是職業高中畢業生的崗位待遇處于企業底層的多,因此崗位頻繁更換的也主要出現在這群人中了。
隨著中國經濟體形式由“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改變,社會對職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明顯增大,職業教育擔負起了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社會重擔。而從職業教育現今的發展速度來看,中國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才剛剛起步,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們需要在符合國情的條件下不斷地改進,從瓶頸中掙脫出來,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