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唐敏
一、旅游教育扶貧的實施背景
習總書記指出,旅游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旅游業具有日益增長的拉動力、整合力和提升力,在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同時,與相關行業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了新業態,優化提升了相關行業和領域價值。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署名文章《開明、開放、開拓,迎接中國“旅游+”新時代》,提出推進“旅游+”美麗鄉村建設,開展旅游精準扶貧。
筆者學校受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委托,承接了500名貧困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在市場調研、摸底桂林市各縣貧困村的情況后,決定把該次扶貧培訓的工作重點放在龍勝縣。
龍勝縣是一個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山區貧困縣,擁有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縣依托筆者學校是自治區中級旅游人才培訓基地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與桂林市、縣政府部門以及知名旅游企業深度融合,在完善現有短期培訓課程設計的基礎上,加大對扶貧對象的扶持廣度、深度,調動一切可調動的資源和力量,切實將扶貧工作做扎實、有力度,爭取受培學員能達到上崗就業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扶持具備條件的學員創辦農家樂,并對后續的經營和管理給予必要的幫助。
二、旅游教育扶貧的工作過程
泗水鄉里茶村排坊屯位于龍勝縣溫泉旅游熱線上,距縣城6公里,距溫泉26公里,交通便利。全屯共30戶132人,僅有5戶人家在山腳平地上,其余村民都居住在高山上,村里的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學校在對這個點調研的過程中聯系到了縣旅游局,得到了旅游局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村里開辦了3家農家樂,學校負責業務培訓、經營指導,旅游局幫扶村民申報了農業旅游示范點,得到了縣政府的財政投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征程中,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文化旅游,使排坊屯呈現出民族團結、文明進取、科學發展的良好氛圍,排坊屯也成了龍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示范點。如今的排坊屯房前屋后環境舒適,芳草綠樹相映成趣,村前河流迤邐,彰顯秀美山村本色。從此,排坊屯高山區的村民脫了貧,平地戶也開始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旅游教育扶貧的條件保障
1.高度重視,精心組織
桂林市各級扶貧辦領導、干部高度重視培訓工作,多次召開會議、親臨筆者學校檢查、指導扶貧工作。學校得到了市扶貧辦、龍勝縣扶貧辦的大力支持。接到培訓任務后,校領導及時進行研究部署,并向市扶貧辦分管領導專門請示、匯報,按照市扶貧辦的反饋信息,制定了相應的培訓方案。
2.精選課程,形式多樣
針對貧困村的鄉村旅游培訓有其自身的特點,多數學員未經過專業培訓,有不少學員從沒有接觸過服務行業,甚至有些壯寨的村民連普通話也聽不懂,這給培訓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學員程度不一、層次不一,對授課教師也提出很高的要求。學校專業教研組認真開展針對貧困村農家樂旅游服務的專項研究,反復研讀每一次培訓收集回來的課程反饋表。然后,根據受培學員的具體需求,精選相應的課程,不斷開發出適應鄉村旅游的培訓課程。例如,鄉村旅游基本知識和發展趨勢、特色餐飲解讀、農家樂菜品知識等特色課程,給各培訓點的貧困村旅游從業者帶去最實用的專業知識。教師講課時,盡量使用最樸實的語言,讓學員明白講授的內容。在金竹壯寨,請當地的婦女主任幫忙把講課內容翻譯成壯語,使聽不懂普通話學員也能學到知識。
3.加強管理,嚴格紀律
良好的管理是培訓質量的有力保證,每次培訓,都先請示、后研究,拿出相應的實施方案上報市扶貧辦,對培訓日程、學員簽到、課程安排、課程反饋等進行了明確規定,要求所有學員按時參加培訓,及時反饋意見。整個培訓期間實行考勤管理,要求學員上課簽到。每節培訓課結束后,都組織學員填寫課程反饋表,對意見進行整理,課后組織培訓教師開會,將反饋意見傳達給培訓教師。整個培訓期間,學員們嚴格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認真遵守課堂紀律,沒有發生一起意外事件,得到了各培訓點的好評。
4.嚴格考核,保證質量
在嚴格要求學員的同時,還注重對教師隊伍的考核,這對確保培訓教學質量起到了關鍵作用。首先,學校要求教師接到培訓任務后,首先進行備課,并且提交課時教案,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準確性。其次,及時反饋學員的培訓意見,及時匯總反饋表,第一時間將學員的意見反饋給授課教師,使培訓課程的修訂工作落到實處。再次,培訓全程都有負責人進行聽課反饋,提交本人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最后,完成課程教學后,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小結,談談本人對培訓授課工作的體會,教學相長,持續地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最終達到為培訓工作提供優質的教學服務的目的。
5.不計得失,熱忱服務
教育培訓是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實際效益一時無法收獲。每一次為了配合受培方的時間,教師們都是黎明出發,風塵仆仆地趕往各地,頂烈日、戰嚴寒,然而,崎嶇蜿蜒的山路不能阻擋前行的腳步,回環的梯田不能挫折向上的決心。由于正好處于秋收割禾的時節,為配合農民學員的時間,都是采取晚上上課、白天隨訪的培訓方式,盡量不耽誤農時。
6.嚴謹認真,潤物無聲
針對市扶貧辦的工作任務,學校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認真研究有關文件和資金管理制度,為國家把好關,嚴把財務關,不該花的錢一律不允許支出,節約每一分辦學成本,實實在在地把培訓款全部用于學員。培訓登記表、培訓合格證以及技能等級證書上都需要粘貼學員的照片。但在到達實際培訓地點后,發現村民們外出實在困難,如果500名受培學員全部到縣城拍照、領取照片,會給學員們帶來很多不便。筆者將情況匯報給學校領導班子后,校方馬上指示教師為學員進行信息采集,并將沖洗好的照片為學員貼好,更為細心的是,每位學員都有剩余的照片,我們在培訓后均發給學員用于今后之需。
7.綠色環保,持續發展
龍勝縣是典型的山區,綠樹環繞,景色秀麗,這是龍勝人民賴以生存的家園,但是有一些村民急于脫貧,有的亂砍濫伐、賣樹掙錢,造成水土流失;有的大量種植速生桉,使土壤植被遭到嚴重破壞。當地政府部門希望在授課的過程中加入綠色環保的理念,讓山區的經濟能夠可持續發展,為子孫后代留一方沃土。我們有意識地加入了鄉村旅游環境設計與營造的內容,有的村民認為砍樹賣錢能迅速緩解經濟壓力,但是接受培訓后意識到這樣做沒有考慮到子孫后代,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已悄然植入他們的心里。
8.培訓就業,落到實處
在參加培訓的500名貧困學員中,有3戶自己創辦了農家樂,目前經營狀況非常紅火。有3個培訓點由村委會組織群眾,集體經營鄉村旅游項目,涉及餐飲、住宿、景區、旅游產品等,較有成效。其中,金竹壯寨的江邊村依托種植的毛竹資源養殖竹鼠,在我們的幫扶培訓下,對竹鼠進行加工,開發出一系列游客們喜愛的竹鼠菜肴。部分學歷水平相對較高的學員,全部安排到縣城的三星級酒店工作,極大地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其中一名學員培訓前無工作、無技能,只能在家帶孩子,家庭突遭巨變,家中唯一的勞動力遇車禍身亡,她一個人挑起家庭的重擔,連基本生活都出現困難。在培訓下,她掌握了酒店客房服務的基本技能,并且在學校的合作單位中為她找到了客房服務員的工作,解決了她的家庭困難。
四、旅游教育扶貧的成效成果
1.全面完成當年扶貧計劃
旅游教育扶貧年度培訓貧困人口500人次,全部實現轉移就業,部分學員自主就業,開辦農家樂,徹底擺脫了貧困。培訓前,學員的年人均收入在800元~1000元,培訓后的月收入達1500元以上,個別經營戶的月收入超過了4000元。
2.受培學員滿意度高
本次培訓得到了全體學員的高度評價,從課后的培訓反饋和隨訪記錄,以及后續服務中的隨機調查來看,學員的滿意度達到了100%。
3.資金管理規范
由于培訓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支持的扶貧款項,因此,對資金的管理和使用是極其嚴格的。在培訓過程中,專項資金的使用規范、合理,嚴格依照國家對扶貧資金使用的相關規定制訂計劃并上報,批復后依規使用,做到賬目清晰,使用合理、規范。
4.主動與各政府部門合作,擴大扶貧成果
受扶貧辦委托,筆者學校與各縣旅游部門合作,爭取更多的來自政府各部門的支持,為人民群眾解決更多的實際困難,用行動實踐“實干興邦的中國夢”。
5.提升貧困村貧困人口的整體素質
教育的啟發作用具有很大的效果,筆者在對學員講授旅游環境營造的同時,學員也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環境。培訓后,村民的衛生習慣有所改善,尤其在政府投入實施了改廁工程之后,村民的衛生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物質的改變終升華到精神層面的改變。完善旅游從業人員誠信經營制度,結合旅游教育,提高學員的思想素質,更好地維護龍勝縣的旅游形象,讓游客在領略龍勝山美水美的同時,感受到龍勝縣各族人民的可親、可敬、可信。在群體素質提升的基礎上,村民們終會實現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的富國安邦中國夢。
五、體會與思考
培植一方沃土,灑下一粒種子,就能收獲一個秋天。貧困村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工作已告一段落,為桂林旅游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欣欣向榮的局面。筆者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培訓的質量與水平,以此回饋受訓學員的信任,回報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與鼓勵。多管齊下,為營造一個競爭有序、服務優良、安全舒適的旅游環境,貢獻我們的力量。
龍勝旅游扶貧的實踐證明:在具有旅游資源的貧困山區,只要以旅游市場為導向,以扶貧攻堅的方式幫助和引導各族群眾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資源,努力打造特色產品,旅游開發就一定能成為讓群眾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實施旅游開發,不僅是一條讓群眾盡快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而且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80%以上的小微旅游企業的發展,實際上關系到我國旅游經濟整體的穩增長和結構調整。可以說,廣大小微企業是民生之本、就業之源和穩定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