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良文+王占尋
摘要:隨著國家法治建設及司法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國家及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公訴人出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公訴人必須懷有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仔細審視當前出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全面提升出庭行為規范化、策略化和實效化水平,提升庭審中指控犯罪和論辯說理的能力,以切實完成代表國家有效指控犯罪的法律職能,維護和提升檢察機關良好的執法形象。
關鍵詞:刑事訴訟 公訴人 出庭工作 起訴書
公訴人出庭工作是刑事訴訟的重要環節,是檢察機關展示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的重要窗口,公訴人出庭效果直接影響檢察機關的執法形象。
一、當前公訴人出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出庭支持公訴是公訴人的常態化工作,在大部分刑事案件中,公訴人的出庭工作是比較“容易”或“輕松”的,絕大部分案件均獲得有罪判決。但這并不代表當前公訴人的出庭工作不存在問題。
(一)起訴書宣讀顯于過場化
宣讀起訴書是法庭審理的必經程序。理論上,起訴書宣讀在訴訟程序設計上有許多功能性價值,如營造莊嚴法庭氛圍、讓庭審參與人員了解案情、向旁聽人員進行普法等。[1]但事實上,因公訴人多以較快語速和單一音色宣讀起訴書,實質上已將起訴書宣讀工作置于“走過場”的境地。
(二)法庭調查流于程式化
在法庭訊問、詢問環節,很多公訴人常放棄發問,或象征性的問“你之前的供述是否屬實”、“你是如何歸案的”等套路性問題,較少針對細節問題發問,使庭審過程顯得“粗枝大葉”。在舉證環節,有些公訴人依起訴書中證據表述順序或套用刑訴法中證據種類順序向法庭舉證,機械性進行“證據傾倒”,顯得極為教條和僵化。在質證環節,部分公訴人以“所舉證據具備合法性、關聯性、真實性”回應質疑,或以“辯方質疑沒有合理依據”進行反駁,明顯缺乏說理性。上述現象,會導致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公正性和說理性產生質疑。
(三)法庭辯論耽于空泛化
當前法庭辯論中常出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控辯兩張皮”、“答非所問”等情形。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公訴人庭審能力不足、應戰消極,導致法庭辯論針對性不足,如公訴人“低頭念公訴意見”、“低頭念答辯意見”等;另一方面是辯護人有意渲染“非關鍵性問題”,導致法庭辯論實效性受損,如辯方大談特談“未將全部證人找到”、“先前申訴未獲答復”等,這些內容對于被告人的定罪量刑基本沒有影響,且與法庭審理核心問題無關。
二、新形勢下公訴人出庭工作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將依法治國確定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明確指出“國家發展需要”及“人民群眾期待”對當前法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并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部署。國家法治建設新形勢對公訴人出庭工作亦提出了相應挑戰。
(一)“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改革要求公訴人出庭工作須具備較強說理性
“以審判為中心”落實在庭審活動中就是“以法庭為中心”。[2]具體到公訴人出庭行為而言,就是要將指控犯罪的證據及說理在法庭上充分展示并充分接受質證和論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同時伴以“司法公開化”改革進入社會公眾視野,法庭審理活動同步網絡公開。踐行“以審判為中心”并“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不僅要求公訴人在法庭上的說理能說服法官,同時也要求公訴人的“庭上表現”能使庭下及庭外公眾信服,故公訴人必須努力完善知識結構、豐富實踐經驗并全面提升自己的說理能力和說理水平。
(二)“司法責任制”及“員額制”改革要求公訴人出庭工作須具備嚴格規范性
“司法責任制”即是“辦案人負責制”,其是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檢察官員額制”改革完成之后,入額檢察官對承辦案件的處理須終身負責。相對于原有的“三級審批”的工作模式,公訴人對所承辦案件要承擔更多的主體責任,故其出庭行為應當具備更加嚴格的規范性。出庭行為的規范性不僅是“法言法語”等形式上的規范,更多的是履職行為實體上的規范,如當庭說理的恰當性、訴辯對抗的合理性等,后者要求公訴人須有較多的學習沉淀和經驗積累。
(三)國家發展及群眾期待要求公訴人出庭工作須具備適當策略性和技巧性
公平正義是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價值的普遍期待。司法正義包括結果正義和過程正義,法庭審理中二者兼而有之。刑事訴訟因案件類型、復雜程度、被告人認罪態度等情形不同,必然要求公訴人的出庭行為具備適當的策略性,否則難以較好的實現指控犯罪的職能,亦難以較好的滿足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執法效果的期待。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均印發了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文件并督促落實,公訴人出庭行為必須具備適當的技巧性。
三、新形勢下公訴人出庭工作的應對策略
公訴人出庭工作主要有宣讀起訴書、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其中法庭調查部分又分為法庭訊問、詢問和舉證、質證。公訴人出庭工作是一個整體,各階段行為在邏輯上是互為佐證或逐層遞進的關系,故公訴人應當結合案件情況整體設計出庭策略,同時在不同的庭審階段適當運用技巧。
(一)充分發揮宣讀起訴書的獨白性和控訴性功能
起訴書是公訴人法庭指控犯罪的總綱和目標,公訴人應當充分利用宣讀起訴書這一程序的價值,先聲奪人、理性靈活,切實實現庭審指控效果最大化。
1.區分起訴書不同部分,分別使用不同語速及語調。起訴書一般分為首部、被告人(被告單位)基本情況、案由和案件的審查過程、案件事實、證據、起訴的要求和根據、尾部七部分。宣讀起訴書首部和尾部二部分時應當注意突出提起公訴和受理案件的主體機關,強調刑事訴訟的嚴肅性;被告人基本情況部分的被告人姓名應重讀,曾受刑事處罰情況亦應適當強調,該部分其他內容與“案由和案件的審查過程”、“證據”等部分可適當輕讀,以襯托重讀部分的強調效果;案件事實部分應注意突出案件起因、犯罪手段及犯罪結果等內容,在具體方式上可以運用語氣停頓、語速加快和語調加重等方法;“起訴的要求和根據”部分系公訴人代表國家行使權力的具體依據,語音語調應當清晰、穩重、有力。
2.區分不同案情事實,分別使用不同語氣及情感。公訴人庭審語言應當鏗鏘有力,而且,在現代司法文明的要求下,公訴人應當更多的表現出理性、平和的一面。對于認罪、悔罪態度較好的被告人,公訴人宣讀起訴書時可以適當放緩語速、輕和語調;對于曾經為社會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被告人,也可適當流露出惋惜之情;對于犯罪手段特別殘忍、性質特別惡劣的惡性案件,公訴人應當毫不吝嗇氣力。
3.區分不同起訴書篇幅,靈活分工。對一些重大職務犯罪、涉眾型犯罪案件,檢察機關起訴書的篇幅較長,但庭上仍多是一名公訴人予以宣讀。此種情形下,公訴人口誤讀錯或看錯跳讀的情況時有發生,旁聽人員大多會有所困乏,庭審效果不太理想。對于篇幅較長的起訴書,檢察機關可安排二名以上的公訴人分不同章節或不同犯罪事實進行宣讀。
(二)充分發揮證據的證明力和證明價值
法庭調查是對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當庭查證的環節,是控辯雙方法庭辯論的基礎。公訴人應因案施策、遣兵布將,力爭實現較好的庭審指控效果。
1.針對案件情況,巧妙設計訊問、詢問策略。法庭訊問、詢問應當根據案情和發問對象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策略。對于拒不認罪的被告人,可以多問與案件相關的常識性問題及在案證據可以證明的問題,并視其回答而直接指出其辯解的不合理性。對于有多名被告人的案件,可以優先并重點訊問認罪態度較好的被告人,對其他被告人可當庭指出其辯解的不真實性。對于其他人員(如證人、被害人及鑒定人)的詢問,應主要圍繞認知能力、知識背景、判斷依據及與案件利害關系等方面展開,通過細節查明其陳述內容的真實性。對于當庭供述或陳述與之前表述不一致的,可以向其出示之前陳述內容,讓其說明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并根據案件情況建議法庭是否采納相關證據或辯解。
2.圍繞指控需要,合理組合證據并靈活安排舉證順序。公訴人庭審舉證的核心目的是證明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具體舉證方法不應過于僵化。具體而言,公訴人舉證設計應主要考慮緊密性、實效性和直觀性三大原則。舉證緊密性是指舉證設計應與起訴書指控的犯罪緊密關聯,如依指控犯罪事實的順序進行舉證,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即可以直接關聯;舉證實效性是指舉證設計應以證據證明效果最大化為目標,如可采用分組舉證等方式予最大程度發揮證據的證明作用;舉證直觀性是指舉證設計就重要細節應讓人印象深刻,如舉證后對其他關聯證據予以強調或采用多媒體示證等示證方法,使相關證據的證明內容深入人心。
3.合理應對抗辯,適時制止或駁斥不當之辯。公訴人在法庭調查中適時制止或駁斥不當抗辯可為法庭辯論提供有力鋪墊。庭審中,公訴人對被告方的抗辯方式及抗辯觀點應當及時進行合法性和真實性審查,并根據法律和在案證據作出合理應對。如對于辯方誘導性發問及片面性總結他人陳述的行為,公訴人應當建議法庭依法予以制止。
(三)有效運用法庭辯論的策略和技巧
法庭辯論是法庭審理中對抗最為激烈的環節,也是公訴人專業素能和綜合素養集中展示的環節,要求公訴人具備較強的說理能力和說理技巧。具體而言,公訴人在法庭辯論時應當注意全面性、重點性和技巧性。
1.公訴意見應當客觀全面,確保庭審主動性。法庭辯論中,公訴人應當充分把握先發表公訴意見的有利時機,盡可能對與被告人定罪量刑有關的情節均予以評價,以充分闡明檢察機關的指控意見。實踐中,一些公訴人只評價對被告人不利的情節,對被告人有利的情節予以忽略。這種做法會導致公訴人后期答辯陷入被動,同時會給人以公訴意見不客觀、不全面的印象。
2.答辯意見務必緊扣重點,保證論辯針對性。法庭辯論中,辯方為消弱公訴人庭審指控的強度和力度,經常會“策略性”地利用自身知識背景和專業特長有意識地將法庭辯論引入其他方向,變被動為主動。如被告人或辯護人發表辯護意見時經常會以“請問公訴人對某問題怎么看”、“請公訴人對這個問題予以回答”的句式對公訴人進行提問。面對此種情形,出庭公訴人應當頭腦清醒并保持定力。法庭辯論應當圍繞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而展開,法庭辯論的對抗性應當體現在爭議焦點問題的論辯上,公訴人無須對辯方提出的所有問題一一進行回答,否則既沖淡辯論實效,又顯得庭審被動。
3.論辯說理應適當運用技巧,確保說理有效性。對于發表公訴意見,公訴人可以使用“證據和事實概述”、“法律闡述”、“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三段論式論述方法;對于駁斥辯方辯解和辯護意見,公訴人可以使用“指明辯解不實法”、“消弱辯護關聯法”和“歸納辯護矛盾法”等方法。在具體說理中,公訴人運用適當的技巧,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并給人以印象深刻的效果。
注釋:
[1]參見蔡杰、馮亞景:《檢察官當庭宣讀起訴書程序設定的功能鄒議》,載《人民檢察》2005年第10期(上)。
[2]參見朱孝清:《略論“以審判為中心”》,載《人民檢察》2015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