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珍
他是華人超級神探,因為他屢破奇案,參與鑒識59個國家8000余重大刑案,對美國最有影響的25件案件中他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有14起。他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傳奇,因為“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的真實人生寫照。他還是完美人格典范,因為他事業有成家庭和諧,對許多人無私的幫助令人感動。沒錯,他就是華人的驕傲,世界頂級刑偵鑒識科學專家李昌鈺博士。他的名字,伴隨著無數精彩傳奇和至高榮譽而家喻戶曉,在刑事司法人員心中,他更是一座令人仰望的豐碑。何其有幸,在2016年冬天,因赴美參加“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與檢察官質證能力”的學習,得以走近這位長者,面對面聆聽他的講授,親身感受他的工作與生活態度,也見識到他身邊人——他的團隊、朋友對他的評價。原本的不可及變成近距離接觸,以往那些“傳說”變成實實在在的“事跡”,直接的感知,親切的交談,更多地了解,使李昌鈺博士從一個神奇的概念,轉為立體而生動的刑偵鑒識專家。回國后,總有人問我李昌鈺博士是什么樣的人?“專業”、“公正”以及“揚善”,這三個詞匯就是我,一名檢察官眼中李昌鈺博士的代名詞。
專業,僅二個字,卻有著太多豐富內涵。用“專業”二字描述李博士,應會獲得絕對的贊同,因為誰都知道,他在刑偵鑒識這一領域是行家里手,且是內行里的高手。但刑偵鑒識科學專業性到底有多強,在這一領域內,需要具備哪些復合型科學知識,可能一般人尚難以認識周全。在培訓中,李博士講授了刑事科學鑒識的基本概念與內容,從“司法科學基本理論、根絕傳統刑訊自白、建立證據司法基礎、理論實際相結合、證據法律科學創新、中外國際司法對話、刑偵物證科學運用”等多個方面闡述了他的客觀證據優先的思想,他進一步闡明客觀性證據所包含的“瞬時證據、有條件證據、伴生證據、醫學證據、電子證據以及關聯證據”各自特點及案件審查中需注意之處。在系統而深入的理論講解之后,他更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真實案例,讓我們切實認識到科學鑒定對刑事案件破案的重要性,也對他所提倡的“現場重建”有了更深的認知。作為一名鑒識實務專家,他能同時長于理論研究,立論著書教學;作為一名生物化學博士,他專長于法醫、毒物檢驗等并不意外,但他還長于血跡形態分析、彈道分析、電子物證檢驗等各種鑒識科學,他對現場勘查敏銳、細致,發現他人所不能發現的物證痕跡,注意到旁人所未覺察的線索,運用最新科學技術進行檢驗,縝密思考,嚴謹判斷,進而實現現場重建。美國副總統福斯特死亡案,他通過重新檢驗,在被粗心大意警員清洗過的眼鏡縫隙里,提取到殘留的福斯特血跡,消除了若自殺眼鏡上怎會未崩濺血跡的質疑;芝加哥炸雞店8人被殺慘案,李昌鈺博士于案發多年后,運用最新的檢驗技術自現場雞骨頭上殘留的極微量唾液物質中檢測出DNA,使兇手得以定罪;曾轟動一時的華南虎案,李昌鈺博士通過觀看照片發現疑點;辛普森案中,對對警方自現場提取的辛普森血液里檢驗出防腐劑成分。不勝枚舉的案例無法一一列明,李博士的專業能力顯然無可置疑,但正如他自己所說,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沒有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不畏艱難的工作態度,證據是不會自動送上門的。所以,他歸納自己找到證據的方法是“站著看、彎腰看、腰彎深一點看、蹲著看、跪著看、坐著看、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看”。專業的能力加上專業的態度,這就是李博士的專業所在。
公正,是司法的終極目標,也是刑偵鑒識人員的追求所在。他們讓證據說話,一切以科學為標準,實事求是,追求客觀事實“真相”,進而實現公正。但在通往公正的道路上,他們也時常會被施壓與干擾,黨派的、人情的、利益的。面對一切紛擾,李昌鈺博士總是堅持客觀與科學,他多次向大家強調他的原則:不為個人利益服務于訴訟的任何一方,只忠誠于所發現的案件“真相”。作為鑒識專家,無論接受控方委托還是辯方委托,他首先要做的,是向委托者聲明:我只能用科學調查結果說話,這意味著我的調查結論最終可能對對方有利;證據告訴我什么,我就會告訴法庭和陪審員什么,而不是你們希望我說的。所以,不論是福斯特副總統死亡案調查,還是臺灣3.19槍擊案的現場檢驗與鑒定,或者在肯尼迪死后35年參與該案的重新調查,李昌鈺博士都只堅持證據以及證據所證明的真相,證據證明多少真相,就得出多少結論。正是他一貫堅持的公正態度,使他受到公眾的信任。在克林頓遭遇萊溫斯基拉鏈門,民眾黨和共和黨爭論不休時,美國司法部部長代表國會,請李博士對萊溫斯基的藍裙子進行檢驗,李博士的鑒定結果證實裙子上有克林頓的DNA,結論公布后,克林頓不得不對民眾道歉。李博士笑著說:這樣的DNA檢驗,并非科學難題,為什么要我去做,正是因為我一直堅持客觀公正,所以,我的結論一出來,就能夠令人信服啦。不管案件是涉及達官顯貴,還是窮苦平民,李昌鈺博士都秉持公正,無偏私,所以哪怕是他的對手,都對他報以尊敬。
揚善,往往隨著“懲惡”自然發生,從這點上講,李昌鈺博士從事刑偵鑒識工作,查破案件,找到真兇,懲惡自然揚善。但我想說的,不僅是這一職業層面的揚善,在李博士微笑著向我們講起他的生平時,我發現,他在職業之外,憑借多種美德,做到為世人“揚善”。他勤奮自勉,在27歲時放棄優渥生活僅懷揣五十美元赴美國留學,為支撐學業和生活,白天到紐約大學實驗室洗試管,晚上到中國餐館端盤子,周末去武術館教功夫,仍僅用兩年半時間修完了四年的大學課程,其后又獲得紐約大學生物化學及分子化學碩士、生化博士學位,1975年應聘在康州紐海文大學刑事科學系教學,兩年后即升為終身正教授及系主任。異于常人的額外收獲,來源于額外的付出,他每天僅睡眠4小時卻工作16個小時,直到如今79歲高齡仍堅持這樣的作息。他善待家人,幼年喪父,得母親獨立撫養并教育道理,他一生中最敬重的人是母親,只要媽媽說的,一定要做到。他18歲時為減輕家人負擔,考慮警校學費全免還有生活補貼,放棄了海洋大學進入臺灣警校學習。而因工作難免疏于對家人陪伴,為彌補對家人虧欠,他規定自己在子女的關鍵時刻必須到場,對一直支持自己的夫人總是心懷感激,相互關愛,學習期間多次見到他的夫人宋妙娟女士到校區或與李博士共同出席聚會,李博士言談中也經常提到妻子,并笑著坦言若邀請他必須也請夫人同行,否則是不去的。他努力為他人著想,雖有違個人興趣,但為了突破華人在美天花板,于1998年接受邀請擔任美國康州警政廳廳長。在經濟危機爆發時,為免除資歷尚淺的警員被裁退,他堅持申請將自己18萬的薪資變為1美元,媒體為此送他“最有價值的一元先生”的雅號。他致力于推廣鑒識科學,積極籌措成立鑒識科學研究院培養后續人才,他設立獎學金,親自授課,走遍全世界傳播刑事鑒識知識,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刑偵鑒識,甚至還親自出演《李昌鈺之蛛絲馬跡》電視劇。他看淡錢財,身上無一件名牌奢侈品,卻為了鑒識科學研究屢屢捐款,多次對有志于鑒識科學的青年施以援手。
這就是我眼中的李昌鈺博士,他以“至誠信義”為處世之本,他的“專業、公正與揚善”使他無論在職業生涯還是為人處事上,都獲得巨大成功,他獲得刑事領域杰出服務獎等諸多至高榮譽,也被許多國家的知名學府授予榮譽博士,他是華人的驕傲,但他本人卻謙遜又溫和。他講課,內容引人入勝,形式也生動活潑,常有幽默金句,也常常要提問,誰回答得好,就能獲得簽名明信片或警察小徽章。為了幫助我們更全面的了解美國刑事司法,他還聯系了多名法官、檢察官、律師、法醫、牙醫、法學教授等。在授課與交流中,幾乎人人都要提到Dr.Li,并表現出對李博士的由衷敬佩與喜歡。他們敬佩李博士的睿智、勤奮與為人,喜歡李博士的隨和與幽默,正如我一樣,自然而然地被李博士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