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航
[摘要]改變單一產權結構,實行多元化股份制經濟形式,是國有企業適應市場激烈競爭的必然要求。改制過程中的國有企業要正視財務存在的問題,剖析問題產生的癥結,探尋出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財務管理體系,發揮財務管理作為企業內部管理體系核心的作用,從而保證企業改制順利進行,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企業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混合體制;財務管理;探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358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成熟,以及國際經濟一體化的加速,國有企業面臨著愈加激烈的競爭。實施非國有化股份制產權結構改制,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成為國有企業發展的必然結果。實踐表明,混合制改變了國有企業國家單一所有的產權結構,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需要強調的是,企業改制中必須保護好國有資產,充分運用科學嚴謹的財務管理方法,正視清產核資、資產評估、資金籌劃中存在的問題,減少并杜絕國有資產流失,保證改制順利進行。
1產權改革中制約財務管理的瓶頸
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財務部門要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正視制約財務科學管理的瓶頸因素,厘清癥結所在。
11財務管理紊亂
時至今日,不少國有企業仍然沿襲計劃經濟時代的行政式管理方式,行政命令代替市場規律,致使財務管理制度執行不力,管理混亂,賬目不清,支出不記賬,記賬無支出;資金管理無序,支配領導說了算,資金隨意性流動,管理簡單化,缺乏有效約束,賬實不符;債權回收不及時,時有挪用、私自截留現象,債權得不到及時清理,更有人趁企業改制與債務相關人員侵吞債權;財務只限于記賬;主管部門缺乏有效監督,呆壞賬得不到清理;部分管理人員鉆改制漏洞,隱匿、轉移資金財物;財務管理滯后,企業管理層對財務風險、財務杠桿等財務管理知之甚少,沒有管理理財意識;賬務處理滯后,企業實施改制時不清楚家底,固定資產調動隨意,財務無監控,資金存放不按財務制度,亂設小金庫,出現錢物流失。
12缺乏監督機制
與市場要求相比,國有企業沒有建立起真正的財務代理關系,無法做到所有者、決策者、經營者和監督者分別到位,不能形成既相互協調、合作,又相互制衡、監督的機制,缺少審計及相應機構,致使財務部門秉承領導意圖辦事。加之作為國有企業主管部門的國資委對企業財務狀況了解不深,使得企業進入改制程序后有意轉移或藏匿部分國有資產。更有甚者,部分企業雇請會計師事務所人員壓縮改制企業凈資產規模,侵吞國有資產;部分企業財務部門改制中故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評估基準和評估方法,高值低估,人為操縱評估,致使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13財務體制不符市場要求
國有企業領導層行政色彩較濃,唯我獨尊,大小事情領導自己說了算,財務管理中行政干預多,為職務級別升遷想方設法調高利潤、增加開支,造成財務制度難以執行和落實,由此也導致公司治理結構不盡完善。在此體制下,不少企業只有會計記賬部門,沒有審計部門,財務無法獨立行使財務監督職權,根本形不成對企業領導者有效的監督和約束。
14忽視市場財務管理理念
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要想走出困境,實施產權制度改革是必然的。與之相應,改制過程中的國有企業必須建立起包括現代財務管理理念在內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現代財務管理模式是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但不少企業卻并沒有把財務管理當作與企業改制相關的問題從戰略層面來考慮,仍然沿用以前的財務管理體制,自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要求,企業改制也難以成功。
15資金籌措不足
國有企業是不少地方政府的老大難,為解決難題,政府實施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這需要大量的改制資金做后盾。現實是,政府財政撥付改制資金難以到位,企業為完成改制不得不將職工工齡補償金直接轉為改制后的企業股份,以此來抵消資金不足部分。不少改制企業還硬性規定,入股職工股不能自由交易,不得隨意退出,職工名義是股東,卻無法享有股東的權利,職工持股變成變相集資行為,企業淪落為主要管理者的私人企業。
2混合制下企業財務的科學管理
基于以上所述,混合制下的企業財務管理要針對上述瓶頸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現代財務管理工作,降低改制成本。
21樹立現代財務理念
國企改制目的在于適應市場經濟要求,在競爭中站穩腳跟。企業要以贏利為目的,為此要樹立現代財務管理新理念,建構起以出資人管理為中心的企業資產與財務管理新框架,變財務管理只是簡單做賬記賬為建構起現代財務管理制度;企業要重視籌資和投資管理,考慮經濟活動中資金的時間價值,對其實施財務指導與監督;財務部門要參與到企業投資管理及決策中,加強對資金運動過程的組織、控制和協調,做好對經營活動的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反饋。可以說,企業要通過改制使財務管理成為一切管理活動的最終評定依據,使財務管理成為企業經濟活動中主要的管理手段。
22發揮財務管理職能
企業改制過程中,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體現在對企業資金的籌措、資金分配、資金使用進行監控。為此,財務部門要認真學習和理解國家有關企業改制的政策法規,熟悉與改制緊密相關的各項內部操作程序,厘清國有股東、收購者、債權人、經營者以及職工等各方關系;要有高度的責任意識,積極發揮自身監督作用,對改制過程中的各個程序實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
23做好資產清核
厘清家底,做好資產清核,是國有企業改制中必須面對的問題。國有資產數量、結構、狀態和價值受市場影響,不斷變化,并非一成不變。這就需要財務部門要充實人員,要有責任擔當,要行得正,清點核查,明確產權,防止評估中采用不利于國有資產保護的評估基準和評估方法,抵制高值低估,人為操縱,避免惡意壓縮企業凈資產規模違法行為。
24合理測算改制資金
國有企業進行改制,需要有改制資金作后盾。改制資金特別是職工安置費用的測算至關重要。按照國家有關企業改制改組的政策和法規,職工安置費用主要來自于企業資產變現或政府部分撥款。需要強調的是,資金數量需要多少,需要財務管理部門要對企業家底、職工結構、工資、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有一個清晰、詳盡的掌握,在此基礎上,根據人員分流安置方案合理測算出改制成本,除國家撥付資金外,要依據市場規律,采取資產變現、土地置換等方式籌措改制資金,支付職工安置費用、社會保障系統人員統籌費用等。
25完善監督機制
國有企業在改制過程中要想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需要建立科學的監督約束機制。在進行國有資產評估中,國資監管部門要委托專業的評估機構對企業資產進行評估,評估過程中要現場檢查、跟蹤指導,得出客觀公正的結果,確保國有資產的完整性;改制企業要成立各方參加的改制監管組織,加強對企業財產的監護,防止對企業財產的低值高估或高值低估,確保評估行為公平、公正、公開;改制企業要借鑒成功案例,健全產權交易制度,規范交易形式,防止采用違背市場規律的變通形式帶來的企業財產被賤賣,避免國有資產的流失。
隨著市場化的進一步加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有企業實施產權改革。企業在改制過程中,將會遇到諸如改制資金的籌措、職工安置、土地變現、資產重組、產權交易問題,這些問題都集財務于一體。對此,國有企業要樹立現代企業財務管理理念,重視改制中存在的問題,尊重市場規律,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企業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松森混合所有制經濟下國有企業競爭力發展的相關研究[J].中國商論,2016(12)
[2]盛莉莉大型煤炭企業改制重組后的財務管理問題探討[J].煤炭技術,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