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燕靈
【摘要】 情趣化教學可以促進中學語文課堂氣氛的改善,本文首先闡述了中學語文情趣化教學的意義,然后通過創設情趣點、開展情感教育和進行情景劇等措施,推動中學情趣化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情趣化 情感教學 興趣點
語文作為我們的母語學科,中學學生有種天生的“優勢感”,學生又處于青春叛逆期,即普遍認為語文比較容易學,甚至有學生認為語文課程就沒有必要好好上。然而,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卻一直不高,只有少部分的學生能夠得到高分。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教會學生閱讀、理解多種類型的文章,掌握包括古詩詞和文言文在內的文章解讀和欣賞。鑒于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態度不積極的現狀,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結合語文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開展情趣化教學,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標。
一、中學語文開展情趣化教學的意義
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較低,思想開小差的、看課外書的以及睡覺的不在少數。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于語文課本知識相對枯燥,而教師的教學手法又缺乏新意,加之學生正處于叛逆時期,比較喜歡一些新奇的事物,而對呆板的事物則提不起興趣。基于此情況,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有必要推翻以往單純的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除舊立新,創新教學方法,迎合目前中學生的個性特點才能改善現狀,適應新的教學需求。
情趣化教學是一種靈活度較高,呈現知識方式有新意的教學方法,對于目前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正好契合。與此同時,我國教育部門一直以來都在實施和推進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新時期的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才能全面的改善我國的教學思維,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情趣化教學是響應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嘗試,同時也是中學語文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情趣化教學在中學語文中的實踐
情趣化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改善以及推動新課程改革的前進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其能夠真正發揮出作用來還需要教師在實地的教學工作中運用進行檢驗。在情趣化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2.1結合學生需求,合理創設興趣點
情趣化教學,總的來說就是讓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靈活、生動,賦有生氣,從而吸引學生跟著教師講解的內容思考。在情趣化教學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結合學生的需求,合理創設興趣點。目前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已出現了一種“病態”的現象,而要將這種情況“醫治”完好,就需要教師“對癥下藥”。這里的“對癥下藥”指的就是教師發現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學生的交流、調查和分析,從而找出根結所在,并針對問題提出相對應的解決方案。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都不喜歡古板的內容,而對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較為感興趣。為此中學語文教師就可以在課程教學中,適當豐富教學內容,找一些與教材內容相關又有趣的小段子,用于課堂教學的氣氛調節,往往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在開展情趣化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興趣點與課本內容相結合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例如,可以讓喜歡唱歌的學生用自己的曲調來演唱一些《水調歌頭》之類詩歌等。
2.2注重情感融入,加強情商培養
在中學語文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文章、句子或者是詩歌的內涵。為此,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在講課過程中注重情感或是情緒的融入,并將情感內容單獨拿出來進行分析,從而加強學生情商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在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來展示一些與可不相關的音視頻,幫助學生進入特定情感氛圍。例如,在八年級上冊,朱自清《背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開展情趣化的教學。通過課前向學生家長收集父親的背景照片,最好是與學生一起或者相關的照片,將班上所有學生家長的照片制作PPT演示稿,并在其中插入《爸爸媽媽》之類的背景音樂,將其在開課之期向學生展示。讓學生能夠從自身的角度領會到深沉的父愛,并帶著這種情感去閱讀和理解《背影》這篇文章,從而幫助學生理解。
2.3開展情景劇教學,提高實踐能力
中學階段的學生對事物已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教師可以據此而開展情景劇教學,讓學生對閱讀后的文字進行理解,并通過情景劇的方式展現出來,提高學生的情感實踐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威尼斯商人》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預習,并對文中的人物進行各自的分析,通過組成不同小組的形式來進行情景劇的演繹。在不同學生對情景劇中涉及到的“夏洛克”、“鮑西亞”、“安東尼奧”以及“巴薩尼奧”人物演繹之后,讓學生之間互評,并對劇中的人物進行分析講解。
總結:中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令人困擾,而新課程又在不斷的督促踐行,情趣化教學的方法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對中學語文的教學有著較大的意義。在教師的實踐教學中:應注意結合學生的特點,合理創色興趣點;教學中應注意情感的融入,加強學生的情商教學;還可以采取情景劇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提高學生對情感能力的運用。
參 考 文 獻
[1]李勇.審美教育視野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問題研究[J]. 美與時代(下) 2016/08
[2].中學語文情感教學藝術探究[J].閩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