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云
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藝術交流的不斷深入,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也日益顯現。改革開放至今;現代藝術的影響和傳播是我們獲益的過程。在這之前,人們內心深處都是喜歡照片式的寫實作品,當時的審美判斷和審美水準都在這個層面,僅僅是把客觀對象畫像。根本無法接受畫不像的作品。人們佩服的是描摹自然的技巧。雖然我們的傳統文化里也有很多的抽象的元素。比如文人畫里面有抽象的成分;如似與不似之間,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中國古代很多畫論里都強調對精神的描寫,但因傳統的畫論不具備嚴密的邏輯性。所以畫家內在的知識結構必然是經驗型的;缺乏完整邏輯體系的,這種知識體系是經不住推敲的;互相之間是缺少內在銜接的,所以我們的傳統繪畫里雖有很多不寫實的成分,但自從鴉片戰爭后,受西方寫實繪畫影響,中國畫家傳統眼光發生了改變。很多畫家開始追求對世界表象的描寫,這并非壞事,對任何一種文化的借鑒和學習;起初都是外在的。因此當西方現代藝術傳進中國時,真正懂的人很少,但迫于強大的輿論和現代藝術壓倒性的優勢,中國大部分畫家都是盲目說凡高畢加索的好,那個時候是盲目的,因為根本不知道好在哪里。只到現在,有很多畫家仍然持這種態度,原因有兩個方面:
第一是因為利益,我們這個民族是缺少真理追求的,利益就是真理。在利益面前能夠不崩退的是很少的,我們的文化里面缺少信仰成分。第二是根源于知識結構,知識結構決定了中國畫家無法理解現代藝術。所以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保衛自己所掌握的一點權力的狀態下,簡單的否定。只到現在為止,真正理解和喜歡現代藝術的畫家是很少的。
但我是非常肯定和喜歡現代藝術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人類文明的發展絕對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現代藝術是人類認知自然的必然產物。藝術的第一個功能便是認知功能,就是藝術家如何認識世界的。現代藝術產生之前,藝術家認識的世界是表象的,追求外表真實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第一步。藝術家在第一步上要做好,就是要畫像,用自己的智慧去復制大自然,所以出現了達芬奇。通過模仿來研究自然,這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第一步。
第二,所有的古典藝術都有一個特性——強調統一性。如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化從神性走向人性,把西方藝術從宗教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但他們的美學標準是不變的。他們要復興古希臘的美,復興莊重典雅和諧內涵的美。不管達芬奇亦或是米開朗基羅,都遵循了這些美學標準。畫面和人物造型是嚴謹的,即使再狂放表現出的肌肉仍然是飽滿圓潤的,拉菲爾更是如此。魯本斯是以狂放著稱的,包括倫勃朗的一些作品。他們不管什么方法什么特點,古典美學的精神在他們每一個作品中都不缺少。藝術家雖然從中世紀解放出來,雖然能夠表現現實生活,但對藝術作品價值的判斷沒有絲毫改變——崇尚古典美。直到安格爾作為一個終結性的人物,完滿地實現了古典美的范本。藝術家的思想禁錮在一個版本里,美學標準沒有發生變化。集體代表性的意志和審美判斷必須遵守。這就意味著個體的價值不是很重要。
而現代藝術真正反叛的就是共性,現代藝術強調的是個體的價值。個體價值的背后是尊重每一個人的價值,本質上是平等的觀念,而統一的后面,標志著專制。統一的意志和審美、統一的意識形態本質上是專制。是一種文化軌道,脫離軌道就不被認可。
現代藝術強調個體價值顛覆了傳統的意志和傳統的審美。這種顛覆的背后強調的是平等精神、自由精神。平等和自由精神只有現代文明才具備,古典文明不具備,或者說成分很少;所以肯定現代藝術是站在這個立場上,并不是說現代藝術就是隨便畫,現代藝術背后的價值和精神承載了當今時代的人文精神。從這個層面上講沒有理由反對現代藝術。這個問題的背后是現代人文精神,不是簡單的好與壞,畫像與不像的問題、這回到了藝術的本質——尋求和推動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否則憑什么講畫的好與壞呢?難道僅僅就是說誰畫像和不像嗎?看待歷史的時候要把眼光放遠;而不是看表面,所以追求現代藝術本質上是敬仰它背后的平等自由的現代人文精神。
藝術的規律達到高峰的時候,就是一種觀察方法一種理念的完善。比如說中國畫里面的文人畫,到了元朝就已經達到了高峰,在文人畫里面沒有人能超越黃公望、倪瓚,后面再想超越只能證明是無知。如果還能被超越那前面的就不是高峰。所以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這句話必須是在高峰沒到之前繼續創新。一旦高峰已經過去,所做的最多只能是重復。藝術家要對自己的東西及其堅守和自信,但自信是有條件的,就是文明發展的腳步。
藝術有一個規律,凡是一種文化做到極致無法超越的時候,往往會重新回歸生活,這符合人類永遠是自然之子的道理,人類所有的靈感都來源于大自然。當無法解釋現有問題的時候,只有重新回歸母親的懷抱,重新尋找和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希望從中找出新的出路。印象派毫無疑問就是做了這件事,就是重新回頭,他不是為了證明或者重復古典畫家的偉大或正確,而是要重新顛覆傳統,找出顛覆合理性的根據。
印象派如果按照現代藝術眼睛向內看;古典藝術眼睛向外看的判斷來講,印象派屬于古典藝術。但是客觀上它又不屬于古典藝術,因為它畫出來的作品在外在的形態上和古典關系不大。印象派是戶外寫生,它是研究物體在陽光下細微的色彩變化,不是用古典的法則去看世界,而是在陽光下尋找新的規則看世界。它是破壞性的也是創造性的,所以印象派是古典藝術和現代藝術的中轉站。印象派最大的貢獻一輩子的努力就是尋找陽光下的自然規律。
西方古典藝術本質上是素描的藝術。印象派解放了西方藝術的半壁江山,就是色彩的表達。且印象派的這種色彩表達是有理性根據的,它展示了色彩的魅力。從中總結了規律性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到印象派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敬佩西方理性文明的分量以及創造性,這種創造來源于理性的思考。而且用一個新的高度新的眼光看待世界,沒有印象派解放色彩,西方藝術僅僅靠素描進入現代藝術,就不可能創造出十九二十世紀以來的視覺盛餐!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藝術家的眼光也應該放遠,尤其對于我們年輕的美術學院的學生,不應該把自己的藝術之路加上各種枷鎖,應順應藝術發展的規律,這樣的藝術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