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競蔚
摘要:作為四大國粹之一的中國畫,其價值不言而喻。一副優秀的中國畫必定缺少不了“意境”,由此可見,“意境”在中國畫里的地位尤為重要。本文就中國畫的意境美進行探究,旨在加深人們對中國畫的了解。
關鍵詞:意境美;中國畫;藝術
中國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我國四大國粹之一[1]。中國畫強調意境之美,中國畫就像一副樂譜,畫家通過各種各樣的表現手法以及對筆、墨以和色彩的不同運用來進行對事物的描繪,繪出具有動感和生命的畫面,讓觀賞者產生共鳴。
一、意境的特點
(一)意境有一種如有如無朦朧美
意境都是虛實相生,從有到無、從抽象到意象的,有,是指畫中具體的人、物、景以及呈現的聲音、畫面、文字等,是可以直接看到的,無,是指從“有”里引發的想象而所參悟出的道理,是看不見摸不到的。
(二)意境是一種有限而又無限的超越美
在有限的描繪和刻畫作品之中必定缺少不了意境的存在,脫離了有限,意境便同沒有味的鹽,沒有香味的花一般。但只有有限的景物還不是意境,意境必須還要超越具體的事物,進入到無限的空間,以此對人生和歷史產生哲理性的感悟,形成無限的意味,這才是藝術意境。
(三)意境是一種不設不施的自然美
意境是藝術家在作品中創造出來的藝術美,雖是人工的產物,卻沒有雕琢的痕跡。不設不施,不是什么也不做。如果什么也不做,不對畫面進行修飾和創造,是不會有意境的,而是要做到不矯揉造作,是自然而然的創造。意境中的情是景物中的情,意識景物中的意,虛實相生,二者自然而然,合二為一。不加修飾還指在創作的過程中要符合自然實際,從現實和真感情出發,把天然之美、純真之美與自然美完美交融。
二、中國畫意境美形成的原因
(一)受儒釋道思想的影響
“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儒家所倡導的思想,中國畫表現情感的方式不張揚,表達方式比較含蓄。而中國畫中的“象”又是受道家的影響。中國繪畫藝術的大力發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佛教的傳入和盛行,玄學思潮以儒釋道為基礎開始出現。由于玄學思潮的影響,中國繪畫開始強調主體精神以及對個人主體意識的表達,開始出現“傳神寫照”等觀點。
(二)受“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影響
中國古人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人們應該和大自然和諧相處,因此,他們無比熱愛自然并對其充滿了敬畏之情,這些情感在他們所作的畫中也有所體現。不同于西方準確復制所畫物體的傳統繪畫方式,中國畫講究的是對真實的事物加以自己的創造。通過“天人合一”的理念,把個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這種人與自然的和諧意識,讓中國畫朝著對世界的深刻體悟的方向前進,從而構成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藝術追求。
三、中國畫意境美的具體表現
(一)畫中有詩,以畫表情
“味摩話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話之畫,畫中有詩”是蘇軾對王維的詩畫的評價。“畫中有詩”就是指通過畫表現出詩的韻味,讓詩情和畫意結合在一起,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繪畫意境可以表達詩意,如要表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畫中可以僅畫一只鶩和落霞并齊,無盡的湖水與天連在一起,就可以把詩意全全表達出來,“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僅畫一個小男孩歡天喜地的追著一只蝴蝶跑到菜花地里,就可以表現出畫面的動態感以及歡快感。一副好的中國畫,就像一首優美的詩,富含意韻。
(二)虛實相生,神形兼備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問”這段話精準的描述了中國畫意境的精髓:虛實相生,神形兼備。
“虛實相生”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形式,表現了一種若有若無的朦朧美[2]。留白就是虛實相生的體現,留形成一種含蓄的意境,畫面中的空白留給人無盡的遐想,創造一種朦朧的美感。例如。宋代馬遠的《梅石溪鳥圖》,畫中右側的大片空白與自由自在嬉戲玩耍的水鳥形成鮮明的對比,把水鳥的狀態顯得有無突出,整個畫面顯得統一又和諧。
(三)源于自然,情景交融
王國雄說:“古今之大文學,無不以自然勝”,中國畫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它源于自然,符合實際。中國畫講究把自己真摯的情感融入到花鳥、山水、人物之中,以達到情景交融的效果,用富含情感的事物來表現創作者對社會的認知以及天真的審美趣味。中國畫所想表達的自然美,不僅僅只限于表達自然景觀的美,更想表達的是通過畫家的加工創造,融入自己的情感從而形成的意境美。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思就是以大自然為師,加上自己內心的情感才能創作出一副好的作品。一副優秀的中國畫作品,不僅要真實的反映客觀事物,還要在作品中加以感情,讓情感能通過繪畫表達出來。就拿著名畫家鄭板橋來說,雖然對元朝統治有著強烈的不滿,但卻無力反抗。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他不愿歸于新朝,認為“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也”,于是便通過自己的筆墨繪畫竹,通過托物言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表明自己的高風亮節的情操。
總而言之,中國畫在世界藝術中占著很重要地位,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要想揭開意境的神秘面紗,就必須不斷探索中國畫中意境美的奧秘[3]。中國畫并不是簡單的臨摹物體,而是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畫中,營造出富含哲理的畫面,這種虛實相生的境界,在于對形神統一和情境交融的正確把握,把詩、書、畫、印完美的結合,也正是這樣,中國畫才具有了很高的審美價值以及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付詠珊.淺論中國畫的意境之美[J].大眾文藝,2008(12).
[2]張純桂.中國畫教程[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10.
[3]葛路.中國畫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