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遇霖
摘要:當代社會由于市場化的沖擊,書法本身所蘊含的人文內涵相對弱化,書法逐漸成為一種小眾藝術,但是,學習書法本身是功利性與非功利的統一,我們既要樹立正確的功利觀,以發揮書法的德育、美育功能,也要樹立正確的非功利觀,從而塑造“詩意棲居”的人文環境。
關鍵詞:書法;式微;功利性;非功利性;詩意棲居
如果一種藝術形式失去了實用性,它就會逐漸成為一種束之高閣的純藝術形式,甚至會淪落為一種藝術標本而被歷史所湮沒,中國的書法藝術當前就處于功利性與非功利性的糾葛之中,由于近百年來書寫工具的改變,以及書法市場化的沖擊導致書法藝術人文精神的弱化以及小眾化,這讓學習書法的功利性意義凸顯,但書法畢竟是一種詩意存在,“日常書寫”就是對書法非功利性的張揚。
一、當代書法的相對式微及原因分析
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總是和書法聯系在一起,無論是作為一種歷史的文字記載還是作為文人墨客抒發情懷的手段,書法一直處于文化語境的中心,但是近代以來,尤其是解放之后隨著書寫方式的改變,書法作為一種實用手段逐漸弱化,再加上傳統教育的缺失以及文化的市場化運營所導致的整體社會氛圍的浮躁與審美標準的混亂,書法本身所蘊含的人文情懷也隨之弱化,書法逐漸成為有一種小眾化藝術,淪為精英的“玩物”,這是當代書法相對式微的主要原因。
首先,書寫工具的更新,導致書法藝術的式微。中國書法藝術之所以稱為“國粹”,除了漢字的特有韻味之外,書寫工具—毛筆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其“尖、齊、圓、健”的獨特性能完美展現了書法的藝術境界,同時也形成了書寫的規范并構成了書法的審美標準。但是書寫工具的更新以及便捷化程度的提升,極大的改變了書寫工具的書法功能,以一次性圓珠筆為代表的書寫工具實用功能是首位的,鋼筆與鉛筆雖然也能練成一手好字,且它很難完成毛筆所特有的“尖、齊、圓、健”的書寫特點,書寫者則更難體會書法的美學意義。無疑,工具的更新導致書法傳承缺少載體是書法式微的主要原因。
其次,電腦的應用不僅擠壓了書法的存在空間,甚至讓書寫本身都面臨危機,電腦等科技媒體的普及亦讓書法失去了藝術性。一段時間“電腦時代,我們還需要書法嗎?”成為社會上談論的熱點話題,電腦的輸入法的日益更新,讓鍵盤操作取代了書寫工具,并且隨著電腦模擬程序的改進,書法的一些字體形式也應運而生,正楷、仿宋、小篆甚至柳體、顏體等等電腦完全都可以模擬,電腦提升了書法的便捷性與規范性,但是也在完全消弱了書法的藝術性,當書法成為批量、規范生產的產品時,書法藝術就喪失它的個性化了。書寫工具的革新以及電腦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與應用,讓書法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式微就成為必然。
再次,市場化的沖擊又使書法的人文精神弱化,堅持書法實踐就逐漸成為小眾的藝術了。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文精神危機”討論是針對市場經濟下藝術等領域存在的藝術觀念、審美理想與趣味的日益“俗”化現象提出的,它消解了書法等藝術的人文精神與價值追求,“將書法引向了平面化和技術化,當代書法不得不面臨著精神的‘痞化與尷尬之窘,這無疑是一種悲哀。”[1]人文精神的承擔主要是知識分子的擔當,在市場沖擊導致書法“俗化”的當代,書法愛好者也在有意識的提高書法的普及與大眾認同感,由此掀起了中國書法變革運動,讓書法迎合大眾的日常生活情趣,這就讓書法藝術失去了它固有的文化內涵。
二、德育與美育的張揚——學習書法的當代功利性意義
“功利一般是指功效和利益。它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來講,無功利性的一切事物和活動的展開是沒有意義的。”[2]華南師大的張桂光教授在談及當代書法藝術時認為,中國當代的書法藝術越來越功利了,因為傳統的書法藝術需要講究很多規則,因此就要花費較多的精力去研習,而當代書法藝術以突破傳統為名放棄了學習書法藝術的規則,同時大量的書法大賽是對書法藝術的直接功利性指導。其實,學習書法從古至今一直是有功利性的,只是功利的側重點不同而已。
首先,功利性是學習書法的重要屬性。在古代書法是衡量一個人價值與藝術水準的重要標準,也是讀書人起碼的體面。學習書法作為古代士子考取功名的重要手段之一的同時,“字如其人”,也是衡量一個人品行的重要標準。另外,學習書法也是人格塑造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手段,它不僅可以培養觀察力、領悟力,還可以提高對東方美學的理解力與欣賞水平。唐代柳公權認為“心正則筆直”,強調的是學習書法對價值養成的重要作用,宋代黃庭堅則說學習書法是學習圣人言行,明白道義的手段,他說:“學書須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古代的書法家都是以書法來涵養品行的,因此在當代通過研習古代書法大家的書法作品,必然能夠了解古人思想風范,必然對個體的價格塑造起到潛移默化的功利性作用,也就是我們通過學習書法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目的,這即是學習書法的德育功用。
其次,當代學習書法的功利性更加突出。在當代學習書法主要有兩個層面:其一是社會層面,這一個層面的書法學習的功利性主要表現在書法的商業價值的彌漫上,書法一旦成為“沽名釣譽”的工具,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商業衡量標準,各種書法大獎賽以及書法作品的購買、收藏行為就助長了學習書法的熱潮。其二是學校教育層面,在當代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當中,書法藝術被看做提升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由此推動的全社會的書法考級、考試活動應運而生,書法培訓班的興起就是學習書法功利性的直觀表現,學什么都向應試上靠,學生只需盯著幾個字練,就可以在短時間里速成,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學習書法功利性的極度發展。
由此可見,當代書法的功利性被看做理性與非理性兩類,我們應該樹立積極向上、理性健康的書法學習功利觀。學習書法具有功利屬性這是書法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完全避開這種功利屬性也不現實,理性的做法就是樹立正確的學習書法的功利觀,那就是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尊重書法藝術的本質規律,浸潤傳統,追隨古典,以健康的精神理想來品讀藝術真諦,更加要對書法藝術懷以敬畏之心與庸俗的非理性的功利心理保持距離,從而構建與時代同步的積極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書法功利觀。
三、詩意存在——學習書法的當代非功利性意義
古語有言:“書在功名,畫在利祿”。強調的就是學習書法的功利性意義,但是書法除了是一種功利性存在之外,它也是一種詩意存在,古往今來,書法承載了文人墨客較多的人生理想與興趣,可以說它是文人的一種詩意存在。具體的學習書法過程中,如果學習書法排除了一切其他的理性價值判斷以及直接的利害關系,將學習書法作為一種對美、藝術的一種主觀心理感受,就達到了學習書法的審美非功利性。
首先,學習書法的非功利性成就了書法的藝術品味。簡單的將書法作為一種汲取功名的工具,書法本身是沒有獨立性的,從歷史上看真正有藝術價值與品味的書法作品不是具有實用性的文卷或者公文應答,而是排除功利性的展示。無論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還是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都是以非功利性的藝術本質而流傳千古。在當代學習書法更多的也是一種非功利性藝術,“日常書寫”觀點的提出就是讓書法回歸生活,回歸大眾,回歸非功利性的重要舉措。其實在宋朝以前,日常書寫非常正常,臨摹《喪亂帖》《頻有哀禍帖》《蘭亭序》《祭侄文稿》等等都是對書法藝術的一種再理解,完全出于一種學習習慣,在當代提倡“日常書寫”,中央美院教授邱振中對“日常書寫”的定義為:“所有不是為了書寫本身,不是為了審美目的而進行的書寫,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為各種事務的需要進行的書寫,可以稱之為日常書寫。”說到底“日常書寫”就是一種非功利性書法學習。
其次,學習書法的非功利性要植根于興趣。所謂“興趣是藝術之母”,學習書法以興趣為指導就可以超脫書法的功利性,這就要求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書法的意義,那就是傳統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學習書法的過程本身就是提升自己文化素養的過程,儒家的“中庸之美”,道家的“虛靜之美”都能夠在書法藝術中得以體現。書法亦為“書道”,書法與“書道”相比,前者側重書法的技法學習與傳承后者則更注重的是書法本身的內涵,追求的是一個寧靜致遠、沉靜溫潤、無欲則剛的東方哲學與美學的精神境界。
另外,學習書法的非功利性旨在培養當代實現人們“詩意棲居”的生活狀態,當今社會技術理性與工業理性極大的擠占了人精神世界的空間,人逐漸成為一種“單向度”的人,當下人越來越渴望一泓清泉來隔絕心靈的“霧霾”,越來越需要一塊凈土安放空虛與浮躁,而學習書法藝術是人回歸感性存在的重要手段,這便是秉持書法的非功利性屬性。
【參考文獻】
[1]呂金光.對當代書法與人文精神的思考[J].中國書畫,2006(02):18.
[2]馬國俊.書法創作中功利行為的解讀與評價[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