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央金
摘要: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王志信創作了大量的民族聲樂作品,不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王志信善于借鑒民歌的曲調、傳統曲藝和戲曲的唱腔,同時也不排斥西方音樂藝術創作因素,大膽運用現代作曲技巧,使他的作品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特點。不僅如此,他為自己創作的作品編配鋼琴伴奏,不僅為塑造音樂形象、豐富音樂內容、深化音樂主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幫助演唱者更好的演繹作品內容。演唱中不但要注意語氣、音色和情感表達,而且要準確的把握作品的地域性風格特點。
關鍵詞:王志信;孟姜女;演唱風格
一、作曲家王志信的生平介紹
王志信,國家一級作曲家、指揮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1942年9月生于河北月亭。他從小就癡迷于音樂,1958年中央歌舞團面向各地招收會唱民歌的“業余”民歌手,成立能唱各地民歌的合唱隊,年僅十六歲的王志信順利通過了考試,進入中央歌舞團,從此接觸到更加廣闊的音樂天地。王志信從事藝術工作四十多年,創作了一大批形式多樣的音樂作品,獲二十余項全國性作品獎。由于豐富的民族音樂沉淀,王志信精心創作了一批喜聞樂見的民族聲樂作品,如《木蘭從軍》、《孟姜女》、《母親河》、《送給媽媽的茉莉花》等,這些作品都是運用了民族民間音樂、戲曲和曲藝的素材進行創作的。由于在民族聲樂方面獨具特色,因此它的許多作品被高等藝術院校選編入教材,常被用作音樂會、電視大獎賽演唱曲目。同時,由于全心致力于民族聲樂教學,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歌唱演員,遍布全國各地,其中一些學生在全國重大比賽中獲獎,有的成為著名的歌唱家。
二、王志信藝術歌曲創作特色
王志信的藝術歌曲創作基本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即借鑒歐洲藝術歌曲的形式規范和藝術特征,結合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表達方式的特點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他提出藝術歌曲的體裁特征有四條:“第一,是個人的情感抒發。即使是表現集體意志,也是通過個人體驗的方式來完成的。第二,歌詞是音樂性、文學性較強的詩作,有些歌詞直接選自明家詩作。第三,往往為指定聲部寫作的。第四,鋼琴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伴奏,而是與歌聲部分融合,成為作品整體中不可更改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作曲家在寫作時往往對這二者是同時構思的?!蓖踔拘艅撟鞯乃囆g歌曲大多屬于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歌曲創作。他繼承了二十世紀以來我國藝術歌曲先驅們的優良傳統,既尊重歐洲藝術歌曲的體裁規范,又結合我國的民族語言、民族氣質和民族情感的表達方式進行自己的創作。
三、試分析作品《孟姜女》
王志信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和詞作者劉麟一起合作,將我國一些有特色的原生態民歌進行改編。王志信改編后的《孟姜女》不僅在歌詞結構上將十二月濃縮為四季來表現,在曲調上也做了較大改動,民歌中的十二段曲調一致,但改編后的四段就有四種表現形式。在旋律線條和速度上改編后的《孟姜女》和民歌都差不多,都屬于慢板。改編后的《孟姜女》的節奏從原來的2/4拍改為4/4,3/4,2/4,不僅節奏變化豐富,還加上了休止和延長音。王志信改編后的《孟姜女》在藝術具有鮮明的特征,這些特征既有體現民歌特色的部分,也有戲劇效果的成分。歌曲的第一段完全是將江蘇民歌《孟姜女》移植過來,一樣的曲調,一樣的歌詞:“正月里來是新春,家家戶戶喜盈盈。人家夫妻團圓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長城。”作曲家在此提示要用“稍慢、委婉、哀怨”的情緒來表達,仿佛是一個畫外音在介紹故事中的人物,點出了事情的原委,在喜慶的背景下,用“人家夫妻團圓聚”來反襯孟姜女的凄涼。間奏時的跳音一下將新春的喜慶轉到了夏夜的冷清。第二段的句式相比第一段有了小小的改變:“夏夜里銀河飛流星……”節奏上就變得更舒緩,每一句句尾都加上了倚音,尤其是“能重逢”的“逢”加了兩小節,就具有戲劇拖腔的效果,在演唱時帶著哭腔,表達了孟姜女盼著與丈夫團圓,可這種祈盼又顯得遙遙無期,增加了凄涼的韻味。接下來的間奏由十六分音符緊密排列而成,顯示了時間的流逝,表達了孟姜女在盼望與失望之間的焦慮和無奈。第三段的歌詞在結構上和前兩段有很大區別,由七字句、三字句、四字句組成:“九月里來九重陽,菊花煮酒空相望。落葉飄,秋風涼,窗前月如霜。我給親人做衣裳”這一段的曲調由G調轉為F調,從第二段的委婉幽怨變為凄涼,在情緒上也和天氣變化一樣從夏天的熱轉為秋天的涼,一下進入了低谷。
四、王志信藝術歌曲演唱風格的把握
在王志信民族聲樂教學中,他特別強調:要注意歌曲中語氣的對比和音色之間的對比,雖然語氣不同,起承轉合,但不要抑揚對稱。在唱新作品時,首先要正確理解歌詞,大聲朗讀歌詞,同時要注意語氣的表達,而且要運用到演唱之中。
在《孟姜女》這部作品中,全曲分為四個段落。第三段中“窗前月如霜”,“線是相思,針是情”等都是采用聲斷氣不斷的手法,這種藝術處理方法給歌曲增添了更多情感的內在表達,那種類似于抽泣中的停頓使人更容易的體會到孟姜女的情感,那種凄涼無以言表。
演唱要以“以情帶聲”。“以情帶聲”,顧名思義就是先有情后有聲,著重的體現了感情對聲音的能動作用,強調了情感在歌曲歌曲藝術尤其是民族聲樂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五、結語
王志信的藝術歌曲中的優秀作品,是中國當代藝術歌曲曲庫中的珍品,尤其是他的《孟姜女》無論在藝術歌曲的體裁規范、美學追求、詞曲結合、藝術風格、鋼琴寫作等方面都是成功的典范。它是一首民族地域風格極濃的作品,這種在對傳統藝術進行深入挖掘并汲取傳統藝術營養的精華的同時,把當代人的思想、情感、觀念、技巧和藝術精神融入其中的創作手法,既繼承了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產,又從中體現出藝術與時俱進的精神,無論從藝術的角度還是文化的角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演繹王志信的民族聲樂作品,必須具備扎實的基本功,科學的演唱方法,巧妙地運用演唱技巧,同時要善于挖掘音樂作品本體間存在的內在聯系,才能更加完整的完成作品的要求。通過對王志信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把握的研究,了解了現代藝術歌曲的動態,對中西音樂的把握起到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賀苗苗.王志信民族聲樂作品演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07).
[2]唐海燕.民族聲樂豐富表現力的良好裁體——王志信的民族聲樂作品[J].樂府新聲,2008(04).
[3]楊剛.淺談聲樂作品的藝術處理[J].大眾文藝(理論),2009(02).
[4]楊佩俠.淺談王志信敘事歌曲中多種潤腔技巧對表現人物情感的重要性[J].黃河之聲,2011(01).
[5]王春萌.淺談劉麟、王志信新創民歌創作特點的現代性[J].黃河之聲,2011(01).
[6]唐絮.王志信女聲聲樂作品的演唱處理[D].武漢音樂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