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麗
摘要:藏族生的漢語學習,既存在著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共性問題,又具有自身獨特的學習特征和基本情況。本文意在認真研究藏族學員的個性,初步探索適合藏族生的漢語學習模式,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提高應用漢語的能力。
關鍵詞:藏族生;漢語學習;現狀分析;問題;對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藏族是56個民族之中的一朵瑰麗之花。筆者針對在高校中藏族學生學習漢語文的現狀水平、解決途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從中發現問題,剖析產生問題的種種原因,并為今后的民族漢語文教學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一、藏族生漢語學習的現狀分析
藏族生主要來自于西藏藏族自治區以及甘肅、云南、四川的藏族自治州等地,他們學習漢語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涉及到很多因素。目前,藏族生學習漢語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對漢文化缺乏認同感,學習積極性不高
藏族是一個歷史久遠的民族,有著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文字,文化遺產非常豐富,藏族生有著很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深深地以自己民族為傲,這本是非常值得贊賞的。但是,他們缺乏迎難而上的恒心和毅力,稍遇難題便產生挫敗心理,覺得漢文化不好學、不易學,學習動力持久性缺乏。
(二)心理障礙
藏族生自小生活在西藏,那里是他們親切的家鄉,有著熟悉的語言環境。來到學校之后,語言環境的變化易使他們產生孤單、害怕、自卑的心理,擔心自己發音不準,怕自己表達不對會出洋相,會受到大家的嘲笑,不愿過多地用漢語交流。
(三)教材編排不合理
對于藏族生,當前使用的教材內容過于“高深”,古詩詞、文言文占了很大一部分篇幅。文言文,尤其是古詩詞,可以說是最美的語言,表達精煉、感情內蘊深刻,寥寥幾筆卻回味無窮,對于漢族學生而言,接受難度不大。但對于藏族生,他們讀完一首詩詞還顯吃力,不能正確的斷字、斷句、停頓,還會讀錯字,對我國文學的認識還不能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脈絡,甚至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都會張冠李戴。比如說,他們很容易把李白、杜甫說成是宋代的作家,而把蘇軾、辛棄疾說成是其它朝代的人;又比如,讓他舉幾個唐詩代表作家的名字,他很可能把宋代的詞人說出來。對于典型的作家作品如此,對于其它一些文化現象和作家,他們更是覺得陌生茫然了。所以,詩歌這種高度凝練的表達方式,在筆者看來,有些超越藏族學員的學習能力,不符合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他們很難理解那些拗口的句子究竟想表達什么,甚至會疑惑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在白話文早已通行的今天,為什么還要學習古人的文言文?學習之后又該怎么用?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解答,將會使他們學習漢語的熱情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要想正確完整理解地古詩詞的含意,就必須知道詩人的生平經歷以及大的時代背景,而這些對于漢語知識匱乏的藏族生,無疑又增加了一道難題。
如此一系列的因素都或隱或顯地影響著藏族生學習漢語的質量和效率,阻礙著日常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那如何利用其有利條件,避免其劣勢,使得藏族生的漢語學習可以“可持續發展”呢?
(一)文化浸潤
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文化環境的,文化是孕育語言的土壤,離開了文化,語言學習就只剩下枯燥無味的知識和了無趣味的記憶。當然前文也提到,只是一味、簡單地灌輸文化背景也是不見效的。因此要轉換思路,可以從漢藏的文化差異、文化比較入手,如講愛情詩時,可以穿插講解倉央嘉措的情詩;講英雄史詩時,可以結合講解藏族英雄格薩爾王。除此之外,還可以著眼于生活實際,讓學生們談談自己在平時生活中感受到的差別,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制作課件,向大家展示他眼中的不同。如此一來,學生們便有話可講,有強烈的欲望去表達,這樣既在潛移默化之中讓他們體會到華夏文明的精神,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加大口語訓練力度
任何一門語言都是工具,是人們表情達意、溝通交際的工具,只有敢說、會說,語言才不失其生命力。目前藏族生的漢語詞匯量儲備少,學生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例如,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原本想表達“訓練大棚因年久失修而損壞”的意思,但因不知“年久失修”這個詞語,誤用為“訓練大棚變質”。因此,老師在完成規定的教學內容之外,一定要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練習,采取多種方式,如結對子、模擬情景等讓學員們開口講、動筆寫。只有多講、多練,才能發現短板、問題之所在,才能對癥下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有的放矢
老師不是教材的“翻譯器”,不應該簡單一味地按照教材進行,而應對教材內容進行精加工和深加工,結合學員的學習現狀和實際接受能力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相對于古代詩歌,藏族生對小說更感興趣,而在眾多類型的小說中,他們又特別偏愛《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英雄演義小說,所以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地把教學重心向小說部分偏移一下,讓學生們講講最喜歡哪個人物,在這個人物身上發生過哪些故事,哪一點最令人印象深刻……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和承擔者,由此,應根據學生的需要,在合理分配課時的條件下,靈活選擇教學內容。
(四)根據學員不同的性格心理因材施教
對于消極自卑性格的學生,提問的難度要適度,并要及時地給予安撫和鼓勵;對于性格活潑外向、愛表現的學生,可稍微加大難度,增加在公眾面前表演的機會。總之,老師要注意培養學員的良好性格,讓每個學員得到有效的幫助和指導。
二、結語
西藏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力發展西藏地區的教育水平和藏族同胞的文化素質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教師應更深入地了解藏族學生的個性特征,讓他們個性得以張揚,情感得以升華,人格得以重構,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
【參考文獻】
[1]田建國.大學素質教育縱橫談[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2]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3](前蘇)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馬依熱·米吉提.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心理分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03):18-20.
[6]張梅.淺談藏族漢語普通話的習得[J].語言研究,2008(03):103-107.
[7]劉文惠.少數民族學生漢語技能意識的培養[J].開封教育學學院學報,2015(02):168-169.
[8]郎潤芳,林芝.提高藏民漢語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訓方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04):19-33.
[9]李海明.芻議藏族學生漢語文學習與民族雙語教育[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7(05):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