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偉+肖寒月+殷國文+桂釧情
摘要:作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典型代表服飾——旗袍,其魅力讓世界設計界為之折服。將旗袍元素與現代流行趨勢相結合,已是服裝設計界關注的重要內容。早在上個世紀——十年代的上海,各種式樣的旗袍裝成為了民國女子標志性服飾,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發展與變遷。民國旗袍將自身傳統的服裝造型與西方剪裁相結合,曾登上過中國女裝潮流的頂峰。通過深入研究民國旗袍設計中的設計元素,將其與國際服飾流行趨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創新理念對其進行新的定位。從而能夠豐富人們的衣生活,將中國傳統服飾藝術文化發揚光大。
關鍵詞:民國文化;旗袍;女性;設計元素
說到旗袍,大家會想到什么呢?張愛玲那張雙手叉腰,下巴抬起。眉眼和唇角都極力上揚的照片嗎?說不上貌美,但那從骨子里散發出來孤傲叛逆的神情,足以攝入人心。那著旗袍的女人們,搖曳生姿款款而行,一顰一簇都帶著性情和氣質,舉手投足間風情萬種,將東方的神韻傳達得淋漓盡致。
旗袍是最美的女人服裝,它對女人的要求高標準,不能是瘦骨嶙峋,也不能精神萎靡,不能俗不可耐也不能肩寬背厚。成日沉溺于歡場,精神荒蕪的女子也不行。旗袍是有靈性的,它高貴、華美、溫潤、知性、含情。它得含蓄之美的精華,你看那高聳飽滿而又圓潤的領子,盡顯女人的含蓄之美、內斂之美、嫻熟之美;它深得野性之美的要領,那高高的開衩,讓女人的一雙玉腿在若隱。旗袍,不是單憑精致五官可以穿的出來味道來的。那大概是種專屬中國女人的味道。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的嫵媚傲氣,再苦難再卑微,也要挺直背,以一種傲人的姿態迎接面對。那是生長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東西,不可言傳。
每個女人都有一個“旗袍夢”!無論高矮胖瘦,每個女人都會覺得旗袍是心中最美的一件衣裳。二三十年代旗袍還是變裝,在大街上,婀娜多姿的女人穿著各種之地款式的旗袍,各具風韻,各領風騷,這就是最傳統的中國顏色姿態,也是最能代表中國女人的服飾裝扮。
旗袍是展現東方女子的傳統美,亦是半遮半掩的性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將不相干的你拒之于千里之外,更讓自己逆香在時光的流里自已漂泊。不同于西方女性,西方女性形體上的骨架大,個子高大,性格上的沖動激動;東方女性則體態嬌小,性格保守謹慎,平和,不禁想起林夕的一段話:“有誰冒犯你,如水般溫柔待他,即使一時未能將鋼鐵氧化,好歹都讓自己如水般滑溜,避過鋒芒。”中國女人,大概就是這樣的形象。旗袍,本身是種美,更被民國時代著旗袍的女性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內涵, [1]張伯駒先生的夫人潘素女士,是著名的青綠山水畫家,當然也是一代名媛。嫁與張先生之后二人一生相偕,在亂世之中傾家蕩產搶救國寶,為中華傳統藝術的保留和發揚作出卓越貢獻。陸小曼,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交際場上的名媛。她的美貌連胡適都要贊嘆說:小曼是北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宋氏一門三姐妹,皆是王佐之才。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令當時三大頂級才子動心的女子。她的真實身份是一位建筑學家,她是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之一,也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即使是梁思成的續弦林洙,也敬稱她為“先生”。孟小冬,梨園世家出身,是早年京劇優秀的女老生。,余派的優秀傳人之一。她的扮相威武、神氣,唱腔端嚴厚重,坤生略無雌聲。她們都擁有著如此大氣勇敢的性情,這不得不算是舊上海的一個傳奇。
民國是豐富的。有擁有如此大性情的大小姐,也有斯斯文文的大文人,民國時期的文化可謂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西思潮產生激烈的碰撞,可謂又一個魏晉南北朝時期,民國時期的文化,是中國近現代最先進,最成熟的文化,他是中國高等教育史上至今未能逾越的高峰。[2]陳丹青評論魯迅的長相:“這張臉非常不買賬,非常無所謂,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臉清苦、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么樣!我就是這樣!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與聲名。” 在陳丹青眼里,民國人物幾乎都好看。民國,是個大師輩出的年代,涌現出魯迅、茅盾、豐子愷、夏丏尊、應修人、陶孟和、陳寅恪、郁達夫、梁思成、林徽因、胡適等大人物。他們有文化有修養也有氣度,有一種范兒,難以言喻,讓人一看到會記憶深刻,那是種不可言傳的力量,也是種潛移默化的力量,那種氣質,感覺 悄悄滲入心里,像是氤氳著一圈光環,如玉般透露著光芒不耀眼,溫潤謙和。謙和低調下,有蘊含智慧和品味,從他們說的話,做的事中,可以感油然而生出一種感覺,不禁崇拜。他們,是一個時代的象征。
“國家亡了可以復興,文化亡了就全亡了。” 希特勒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想想中華文化為何得以繼續傳承?大概是因為有一群不怕死的文人志士吧。”[3]硝煙彌漫的年代,那座只在歷史上存在了八年的教育珠穆朗瑪峰——西南聯大,為了保住文化血脈,師生們開啟了一場曠世的文人長征,一路向西遷徙,“中國教育史上最偉大的長征”就這樣開始了。戰亂、轟炸和饑餓伴隨著這所大學,盡管吃的是沾滿砂子的鍋巴,住的是茅屋牛棚,他們還是保持單純,剛毅卓絕,功利心不嚴重,他們拒絕了豐厚的年金,車夫,保姆,走上一條艱苦的道路——為躲避炮彈,他們不得不一路遷徙,賣掉汽車,變賣家財,為維持一家生計,不得不掛牌治印,上街買米糕,沒有錢置購校舍,用茅草搭建教學樓,拿不出足夠資費,方案一改再改,從高樓改成茅草屋,在牛棚里攻克世界級數學難題,為給病妻治病,每天不得不化裝成乞丐,到菜市場撿剩骨頭為妻子熬湯,那個年代,連乞丐都知道:“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剛毅堅卓,文人風骨。民國在時間上只是短暫的一段,而談到意義,卻是濃厚的一筆,實在重要。民國已成一段歷史,而民國留下來的氣息不絕,絲絲縷縷還存現在今日的氣息里,影響著我們做人做事。這不僅是民國,更是中國人的代代相傳,中國人重視氣節,不食嗟來之食,不為三斗米折腰,這種精神大概也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懷古思今,今天是個經濟發展迅猛的時代,也是追求極致完美的時代,因為臉部的不那么完美,打針動刀的修整自己,盡管五官形體已是如此完美,怕是也穿不住旗袍的味道來。那舉手投足間的優雅,那種修養與知性,是從小生在骨子里的。
不管是大小姐還是大文人,那種氣息氤氳在中國時代里,久久不絕,他們描繪著一個時代該有的樣子,她們本身就作為一直元素,點綴在這個時代里,只可惜民國的整體風范,民國的集體人格,才告確立,才有模樣,就中止了,改道了,無可挽回。那是種傳統中國人折射出來的樣子——自強不息,優雅含蓄。
有一句這樣的話“穿旗袍的女子即便沒有絕世傾城的容顏,亦會有絕世傾城的態度。”她不一定有嬌媚的容顏,單言談舉止一定端莊典雅,待人接物一定自行內斂。遇事沉著冷靜,心底一定純潔善良,并且含蓄中存一份氣宇軒昂,文雅中有祭祀驕傲矜持。
隨著每個時期的社會形態和文化意識不同,旗袍被賦予的定義和內涵也會不同,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化。近20年來,改良旗袍越來越受國際時裝流行的影響,大膽的突破了旗袍舊有的模式;即保留了原有的特點,有融入了創新的意識。旗袍與時裝聯手共存,從一種嶄新的角度,勇一種嶄新的觀念,抒發了中國文化的嶄新情懷,呈現了國際化的趨勢。
民國時期旗袍受西方服飾文化影響而發生流變,包括:造型上由平面化向立體三維式的改變、內部結構上由傳統裁剪到融入西式裁剪方式的改變、色彩上由繁復的紋樣向簡潔時尚的方向轉變、面料上由傳統的天然纖維的基礎上到融入了合成纖維等新面料的使用,并通過對國內外知名服裝設計師對民國旗袍設計元素的應用解析,進一步分析民國旗袍的設計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的具體運用。通過本人對民國旗袍設計元素的歸納和理解,結合了當下的流行趨勢對旗袍的廓型、面料、結構、局部等設計元素進行了系列創意設計。
在國際服裝市場上,能夠真正表現中國文化特色,占據國際服裝市場一席之地,是旗袍,而旗袍需要在創新中才能真正復興。旗袍創新首先要在設計理念上創新,把現代社會的時尚元素融入到旗袍的一系列設計中去。這一系列的設計應該包括面料設計、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和營銷設計。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任何一成不變的東西都會被束之高閣,旗袍必須與時俱進,在設計不斷創新的基礎上加速產業化的腳步,只有這樣,中國旗袍才會在世界服裝界大放異彩!
“以鏡而正衣冠,以史而明興替”做為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對中國服裝文化及歷史的學習成為我們對過去歷史的回顧。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傳統文化通過基礎教育得以大范圍宣傳的時間短時間無法實現;另一方面大量電視劇媒體等也曲解了傳統文化,傳統服飾。特別是對于90后的我們。在新事物與信息的包圍下,讓90后真正體會到中國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了解正確的服飾發展,提升文化修養,提升對傳統文化與服飾的正確的認知與認同是不可小覷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歐陽悟道.民國那些范兒[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2]陳丹青.魯迅先生,你長得真好看[J].新周刊,2010.
[3]《只存在了8年的西南聯大,何以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本段引用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