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鉞
摘要:195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取得勝利,這場戰爭的勝利除了由于中國人民志愿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外,相關領導人的決策、謀局也起著重大作用。本文將對于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的決策、謀局藝術進行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抗美援朝;彭德懷;謀局藝術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950年,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拉開帷幕。當時,我軍的戰爭裝備與敵軍相比差距懸殊,處于劣勢狀態。但由于彭德懷等領導人指揮得當,使得我軍利用步兵打敗了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敵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巨大勝利。事實證明,彭德懷在抗美援朝中的決策與謀局不容小覷。
一、決策藝術高瞻遠矚
(一)超強的軍事思維
彭德懷是我軍中不可多得的戰略高級指揮員。他在戰爭發生的過程中,始終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利用其超常的思維方式,為我軍做出一個又一個正確的戰略決策。
在對于是否出兵朝鮮的事情上,彭德懷經過一夜的深思熟慮,反復掂量其中的利害關系,當時,美國已經控制了我國的臺灣,威脅著我國上海和華東地區,如果不出兵幫助朝鮮,使美國控制了朝鮮地區的話,美國將與中國只有一江之隔,嚴重的威脅著我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因此,彭德懷亦然決定出兵幫助朝鮮,“中美終有一戰,他如果要想侵略,那我們就反侵略”,在有人勸他說解放戰爭剛剛取得勝利,人們想過幾年和平的日子時,他說“遲早都要打,重工業不好發展,三五年的時間我們的軍事化水平得不到很大提高,到時候戰爭還會把我們之前的建設打得稀爛?!彼难葜v鏗鏘有力,極大的得到毛澤東主席的認可與支持。
彭德懷以其超常的思維方式在錯綜復雜的戰爭中殺伐決斷,做出許多正確的判斷。高瞻遠矚,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做不到的,這就是他軍事思維的超強體現[1]。
(二)穩中求進的作戰方法
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懂得趨利避害。在做出戰略決策之前,他首先會將其中的利害關系做充分的梳理之后才會做出判斷,由于他的高瞻遠矚和深謀遠慮,他所做的決策大部分都是合理科學的。在志愿軍出兵朝鮮之前,彭德懷與毛澤東就已經商議了到了朝鮮之后的戰略方案。因此,在志愿軍到達朝鮮之后,先后兩次戰役都以速戰取勝,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勵了志愿軍的熱情,增長了軍隊的士氣,迅速扭轉了朝鮮戰局。但是,盲目樂觀的情緒也在軍隊中滋長。然而,彭德懷并沒有被表面上短暫的勝利而沖昏頭腦,他仍然保持清醒的意識,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指出,目前雖然美軍大肆潰敗,轉進攻為防御,但是兵力集中,戰爭難度加大,我軍將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力求穩中求進。
由于戰爭難度的加大,彭德懷根據政治需要與軍事困難的現狀,提出首先打擊偽軍,使目標縮小的戰略。這一戰略目標使我軍又一次的獲得了勝利,突破了“三八線”并且占領了漢城。但是,由于敵軍有計劃的撤退導致我軍只是占領了地盤,并沒有殲滅大量的敵軍,而我軍戰士由于連續戰爭已經身心疲憊,因此,彭德懷果斷下令停戰整頓,牢牢的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2]。
二、統籌全局的謀局藝術
(一)與政治相結合
彭德懷的戰略決策建立在政治與軍事相統一的基礎之上,他指出抗美援朝戰爭其實是軍事上的斗爭也是政治上的斗爭,只有做到政治與軍事相統一,才能真正掌握戰爭中的主動權,將美帝國主義徹底的置于被動狀態,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對于抗美援朝戰爭,彭德懷強調,這場戰爭是正義的戰爭。我們國家永遠不會去侵略他國,但如果他國妄圖侵略我國的領土,或對我國的領土安全構成威脅,那么,我國人民一定要奮起反抗保衛祖國,直到將這種威脅徹底的消滅。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過程中,彭德懷注重與朝鮮領導人金日成的溝通交流,共同協商作戰方案,當兩位領導人的想法有不同之處時,彭德懷總是耐心的聆聽金日成的想法之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說明情況,以求最終做出最好最正確的戰略決策。在三年的戰爭中,中國與朝鮮各領導人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兩國軍隊戰士之間也形成了堅固的革命友情。
(二)統籌全局
彭德懷認為,在戰爭的指揮當中不應當只考慮局部的利益,要立足整體,統籌全局。指揮員要把注意力放在戰爭的全局上,才能實現戰略利益的最大化。
在三次戰役剛剛結束時,“聯合國軍”的主力部隊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攻,志愿軍部隊因疲勞且缺乏糧草、增援部隊不能及時趕到等原因陷入了有史以來最艱難的困境。三月中旬,“聯合國軍”兵分三路攻打漢城,中朝部隊因糧彈緊缺終敵不過敵軍而被迫撤退。16日彭德懷致電周恩來時說“我軍已經撤出漢城,如果敵軍繼續前進,我軍將引誘敵軍向北到‘三八線地界。但是,這樣做將會引起國內市場波動,請做好應對準備?!边@段話極大的說明了彭德懷的全局觀念,在前方戰事如此緊張之時,彭德懷還能夠考慮到退出漢城之后可能對國內的經濟市場有所影響,可見其全局觀念之深[3]。
三、結語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無數英雄烈士用他們的鮮血換來的。中國與朝鮮之間的關系也因此非比尋常。在此次戰爭當中,彭德懷的決策、謀局藝術不得不令人欽佩,他的軍事指揮藝術永遠是軍事指揮史上的標桿,同時也為現代戰爭的軍事指揮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王萍.抗美援朝戰爭中彭德懷的決策、謀局藝術[J].軍事歷史研究,2005(02):30-35.
[2]張新.談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軍事指揮藝術[J].科技信息,2009(14):711-712.
[3]王萍,原良志.彭德懷抗美援朝戰爭中力爭主動的勝權藝術[J].軍事歷史研究,2006(02):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