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洛
摘要:國家發布了通過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概念,要完成知識產權創建、監管、運行和保護的全方位提高,必須著重強調對增強知識產權運營方面的關注。通過協同作用和生命周期理論做基礎來建構專利協同應用模型,從專利權當事人、知識產權運行公司、監管人才三個方面研究知識產權運營方略。知識產權運營機構的相關運營戰略應該在專利所有運行階段進行執行,才能最大化獲得專利價值; 對人才進行相關教育是決定專利運營策略是否能貫徹實施的關鍵,政府應該合理科學的展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需要用工作以及學習結合的方式培養綜合型知識產權人才。
關鍵詞:知識產權;運營策略
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我國迫切需要加強知識產權運用能力。知識產權的流通與應用,只有在運營得當的前提下才能發揮。高效的知識產權運營可以實現下列具體目標: 企業在產業鏈上具備競爭優勢; 借助許可與維權得到貨幣回報; 知識產權成為作價目標換取有價值的股權; 透過技術標準及專利池進行知識產權營銷等。
一、剖析知識產權運營
(一)知識產權運營模式
知識產權的構建方式與有形財產是有區別的,因此知識產權運營擁有著財產運營所不具備的特質。知識產權擁有專門性和無形性,其并不牽連具體對象本身和對對象的控制,而是開展對追求創新科技成果所出利益的行為的保護。這種“專門”擁有特定時間性,一旦到期,該創新科技成果將不再擁有此類特性。同時,相同的創新性科技成果在相同時間的知識產權狀態和形態也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因此在知識產權運營期間,不但要考量到時間、空間、類型的優化配置,在價值體現、定價策略、營銷目標、綜合性上都有著特別之處。
(二)知識產權運營的含義
對于企業來說,只注重創新科技成果的創新是不夠的,企業必須發掘其創新成果所帶來的價值。知識產權擁有“權利專有、客體分享”的特征,因此其擁有各種各樣的價值實現方式,這些方式主要包括產品化、專業化、作價定投、維權訴訟、許可、技術支持等。
(三)以專利為模板,從產業競爭角度對知識產權運營的說明
專利運營必須貫穿于專利的始終,從產業分析的方向制定策略,才可以讓專利技術帶來經濟利益。專利權的價值體現與效用成果,最終要以實體產業運營情行為憑借。在剖析產業內競爭局面時,可以依據五力分析模型。細致到專利運營中,應含有下游廠商專利設置、對上游廠商專利的布局、本產業的技術限制和專利布置、主要競爭對手的專利規劃等。比如,在專利技術調研之中,不僅要開展市場趨勢預測,還需要剖析產業技術動態及其未來發展方向,收集并研究產業鏈、供應結構、價值體系、技術組成、產品系統及專利等信息,制定并實施研發項目、保證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的優化布局。
二、專利協同模型的運用
(一)協同理論含義
有人認為協同就是兩個或多個企業組織合作所創造的價值多于兩者獨立創造的價值之和。協同是一種動態進程,其要求通過有效的運營加大競爭優勢。企業倘若不以協同的觀念去實施知識產權運營,也許更喜歡自己領導最優秀的專業人才,成果的開發和申請所有都自主進行。協同觀念下的知識產權運營更注重企業所有部門資源的整合,并不是在企業內部完全運用激勵去獲得最大的創新成果,而是運用模式優化整合來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二)專利協同運用模型
知識產權運營包括專利運營,后者可以憑借專利變換、許可、質押集資和監管咨詢等方式來達到其價值,但是如果從專利生命周期方向來講,它包括開發、申請、授權、應用、完成等五個階段。現有科研相關人員認為企業應該有目的地運用知識和資源的輸入和輸出,并結合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大對企業內部創新的力度,以拓展創造性成果的外部市場。
在模型中,根本關鍵是專利權人,他是專利運營的決策制定人,當然其中也包括企業、私人、院校或科研機構等,政府、院校、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依據專利生命周期而擁有著各自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是支持和領導,高校則是開展關鍵功能的研究,科研機構當然是對科研相關項目的創新和研發,中介組織也具有一定的鏈接組織功能。
該模型具有實體和關系兩大關鍵要素:
1.實體。包含專利權人、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中介組織和相關人才; 其中專利權人是決策的制定者,政府、院校、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都是以專利權人為核心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2.關系。包括強關系和弱關系,強關系包括專利權人分別和政府、院校、科研機構以及中介組織的相互聯系,弱關系則是政府分別和中介組織以及院校,還有院校和科研、科研機構和中介組織的相互關系。
三、結合專利協同運用模型制定的相關運營策略
專利運營在專利協同應用模型中已經有所展現,比如政府部門對調研、申批、授權和應用的引領與支撐,高校和科研組織的研發創新作用,中介的金融和法律依據的提供。但是依據協同運用的專利權運營模型,對于中介和專利權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專業人士對專利權人的幫助作用的探究還不夠徹底,以下就從上述幾個方面來闡述相關的專利運營策略。
(一)為滿足目標市場的要求,專利權人企業經常需要加大資金投入,因此,可以探尋利用外部資源來彌補內部技術的欠缺,從而降低相關的內部的研發風險和從成本,形成交互式的協同網絡應用。在協同創新網絡中,有著兩種主要要素:一為接受者,即將外界研發資源加入到企業中以節省內部成本的一類; 二為提供者,是通過出售專利許從而獲的利潤的一類。有專業人士提出,企業可以運用探尋許可的方法來引進外部技術支持,來提升企業內部研發的水平,尤其是通過對吸取外部知識的汲取使企業的總體研發水平進一步提升。企業可以通過高效的探尋、整合、運用別人的專利技術,豐富自己的產品或技術的種類。
依據國外學者的調研,在生物醫藥行業中,相關組織拼接被許可專利技術獲得的收益多達總量的70%,而相對比,許可方所得到的許可收益,只占總營收的 30%左右。當企業的生產效率有所欠缺或成本太大時,可憑借協同運用的法予以解決。在對外部技術進行引入時,必須注意他并不是內部技術的替代品,而只是用來加強自身研究水平的輔助性力量,避免出現對過分依靠外部技術而致使本身研發水準下降的現象發生,不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另外,當企業的專利技術已經成熟或者臨近終了時,可以通過對外提供專利技術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二)知識產權管理人才。知識產權管理人才在協同模式中有著關鍵的支持作用,比如在國家舉辦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相關會議中,有關專業人士提出: 要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實施支持創新推動發展,最為關鍵的就是人才的培養和策略的制定。人才是創新的根本,策略使創新得以高效進行。
然而,當今的知識產權監管人才的培養模式還應該從下以下地方進行改善:
1.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合理定位。
知識產權管理對人才的要求非常高,很難通過短期培訓來實現,因此需要加強知識產權人才教育的頂尖規劃,加大投入,全力有效的幫助相關院校實施專業的知識產權人才培訓,以及研制知識產權監管人才的培養計劃,合理設置相關人才的課程、教育進度和考量準則。另外,還要有目的地實行非學歷的知識產權相關的專業教育,保證所有知識產權培訓學校相關教育科學和高效。總之,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要定位明晰,互補互助,不能偏頗。
2.對知識產權非學歷培訓的整合和推動。
這些年,我國相關政府制定了大量知識產權培訓的相關策略。尤其是,國家和各地區的知識產權局開展了大量的培訓項目,用心良苦。但是,這些培訓是否具有足夠的合理性和針對性,是否能完全滿足和支持社會的需要,以及實際效果如何,還需時間的證明。
3.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培養綜合型知識產權人才。
因為知識產權管理有著相當大的作用范圍,需要很強的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人才培養應多在碩士或更高級別開展,并且應該更加專業化、實用化。為此,應該注重產、學的結合,更加有針對性的培養知識產權監管人才。
四、結語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屬于知識產權強國,要綜合考量相關的制度建設、產業研發、環境整治、文化氛圍等各種標準。加大知識產權的應用和保護力度,是建設知識產權強國的根本目標和最核心的原則。知識產權的高效應用,需要合理規范的知識產權運行體制。企業應該根據產業行情和走勢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高效合理的知識產權運營策略,并將其整合至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之中。企業知識產權運營相關部門應由熟悉本行業行情、相關專業知識扎實的精英人才組成,實行部門與企業、相關中介組織、政府等機構彼此的協同合作,并且注意對外部資源的引進以及構建多維創新運行網絡,以期實現減少調研和監管成本,追求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曉青.我國企業知識產權運營戰略及其實施研究[J].河北法學,2014(10).
[2]劉紅光,孫惠娟,劉桂鋒,孫華平.國外專利運營模式的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研究, 2014(02).
[3]何耀琴.北京市知識產權運營模式分析[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