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觀蠶寶寶一根根吐露潔白絲縷的過程,會讓人生出感動,且不禁發問:于這細密的蠶絲間終其一生,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執著?
其實,一生與繭絲為伴的,不僅是這些蠶寶寶,還有湖州纖檢所的“工匠們”,他們專注繭絲質量檢驗幾十年,終究讓這個規模不大的纖檢所破繭成蝶,成為繭絲質量檢驗行業的領頭羊。
成績贏得同行贊
3月底,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非棉纖維公證檢驗工作會議上,參會代表有關繭絲公檢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像湖州纖檢所那樣成為行業標桿,讓公檢數據得到行業普遍認可并被用于交易結價。
湖州纖檢所新任所長汪小東在會上介紹:2016年,湖州生絲公檢檢驗量約占全國檢驗量的40%以上,涉及企業百余家。公檢1121批,同比增長22.78%,檢驗業務覆蓋浙江、江蘇、廣西、四川、山東等繭絲主產省區。2016年干繭僅淳安繭絲綢總公司依據公檢數據指導生產工藝設計,企業做小繅折產生的經濟效益達到248萬元(根據企業提供數據,淳安干繭平均繅折相差3.5公斤繭/百公斤絲,以40萬/噸生絲計算)。生絲兩家主要公檢企業新宇絲織有限公司和永昌絲織有限公司僅回潮率一項,為企業挽回經濟效益2015年 88.83萬元;2016年 89.56萬元。根據企業提供的結算數據,公量=凈重*(100+公定回潮率)/(100+公檢回潮率);為企業把好生產原料質量關,新宇絲織有限公司一家因等級不符,兩者差價產生的效益2015年為63.2萬元,2016年為26.96萬元。
“無論人員、設備、生絲檢驗量,還是科研項目,湖州所都處于繭絲質量檢驗行業的前列。”這是中國纖維檢驗局公檢二處副處長畢海忠的評價。
“開完會,我一定要去湖州纖檢所,一是看看湖州所的實驗室,希望對我們設備的改進有所啟發;二是仔細向他們討教一下經驗。”泰安纖檢所所長高明輝如是說。不少代表與高所長的想法一樣,前往湖州纖檢所參觀學習。
業內普遍認為,我國繭絲檢驗設備落后陳舊、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然而參觀湖州纖檢所的國家繭絲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卻讓人打破成見,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臺臺蠶繭檢驗臺整齊排列,經過改良而變得更加科學化和人性化,檢驗效率大大提高;輕簡化小型智能烘繭機自動運轉,是為適應企業提高養蠶收益,能適應產繭量規模大小變化和不同蠶繭組織方式而研發;互聯網生絲纖度檢測儀更是醒目陳列,能夠實現生絲纖度檢測數據的自動采集和相應管理,代替了人工數據錄入和處理,提高檢測效率300%。
近10年來,湖州纖檢所主攻業務之一就是檢測設備的研發,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我們一直致力于繭絲檢驗裝備的轉型升級,目的是服務產業、滿足企業需求,同時推動繭絲檢驗技術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減少檢驗結果中的人為干擾因素,以獲得更加準確的檢驗數據。目前我們有10多項科研項目成果得到轉化推廣,在全國公檢實驗室和企業得到廣泛應用。”湖州纖檢所副所長邢秋明解釋道。
一同參觀的泰安所技術人員對這些新設備很有感觸,不斷拍照并詢問儀器使用原理和效果,同時針對山東當地情況提出了很多有關設備改進方面的疑問和設想,邢秋明一一解答或傳授相關經驗。
數據權威市場認
繭絲質量公證檢驗是專業纖檢機構按照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對繭絲質量、重量進行公證檢驗并出具檢驗證書的活動,是國家對大宗農產品所采取的一種特殊監控方式。公檢是否有效有用,完全是市場說了算,關鍵看市場交易主體是否信賴檢驗數據并以此作為結價的依據。
湖州纖檢所去年的成績單上滿滿寫著市場的認可度。該所2016年服務的12家公檢受檢企業調查表統計顯示:2016年僅生絲公檢回潮率一項,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193.8萬元。2016年干繭公證檢驗受檢企業依據公證檢驗結果,核定重量、等級差產生的經濟額達到726.28萬元,生絲為56.02萬元。干繭受檢企業依據公檢結果改進生產工藝后,提高的經濟額達到363.52萬元,生絲是48.04萬元。
對此,汪小東解釋說:“從以上數據看,我們在充分發揮公證檢驗職能作用的基礎上,幫助受檢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規避了潛在風險,提高了公檢證書對市場發揮的有效監管作用。”
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是我國最早成立的全國繭絲綢產品專業交易市場。該市場交易形成的繭絲價格直接影響到國際和國內市場,成為國際繭絲價格的風向標。湖州纖檢所一直是該交易市場指定的檢驗機構,檢驗報告直接用于其公開交易拍賣。交易市場和交易方對公證檢驗數據一致認可;對工作流程的規范性和時效性贊賞有加;對公證檢驗后檢驗樣品的退換和整理良好更是贊不絕口。
此外,淳安繭絲綢總公司、絲綢之路控股集團、湖州新宇絲制有限公司等高端絲綢生產企業,都是湖州所公檢服務的主要對象。“雖然我們已經占用了全國生絲公證檢驗計劃量的一半以上,但仍然無法滿足企業檢驗的需求,2016年企業委托檢驗數量和公檢檢驗量幾乎持平。”汪小東說。
該所檢驗中心經常接到絲綢廠確認隨料檢驗報告真實性的電話。經雙方核實,確定報告出自湖州纖檢所,絲綢廠家就會直接依據公檢數據進行交易結算,并用此數據指導生產工藝;如果隨原料的檢驗報告不是出自湖州纖檢所,則絲綢廠往往會重新送檢原料。
“企業對公檢數據的依賴不僅體現在交易結價方面,隨著近年來織機的改機,工藝上往往對生絲抱合力、強力、切斷等指標的要求提高,我們恰恰彌補了企業沒有這方面的檢驗能力的空白。”湖州纖檢所檢驗一室主任姚芳解釋。
最近發生這樣一件事:一個即將供給湖州當地企業生絲原料的廣西供應商主動上門,委托湖州纖檢所為自己的產品出具檢驗證書,并要求絲綢廠以此作為結價依據。而原來大多是湖州當地絲綢企業購進原料后“落地檢”,可謂是買方市場,賣方比較被動地接受檢驗結果。但這家企業卻直接要求按公檢結果結價,可見市場主體對湖州纖檢所的認可度。這件事讓汪小東和邢秋明很興奮,因為更驗證了湖州所作為第三方檢驗機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廣西是我國繭絲原料主產區之一,但當地企業對生絲公檢了解不清楚,所以需求也不高。“生絲公檢能夠為生絲原料企業節約檢驗成本,同時能夠讓原料供應商按品質對產品分類管理,滿足采購商的需求,避免客戶采購錯誤,有利于供應商市場競爭力的提高。”姚芳說。
鑒于此,2016年,姚芳帶隊湖州所技術人員親赴廣西,在廣西所的配合下,逐個走訪當地企業并介紹公檢相關政策和檢驗流程。以提高企業內部檢驗人員技術水平為突破口,對企業的檢驗環境、儀器設備、人員操作方法進行現場指導,得到了企業的一致好評,并邀請企業負責人和檢驗技術人員到纖檢機構實驗室現場參觀,打消了當地企業對公證檢驗技術能力的疑慮,為在當地順利開展公檢奠定了基礎。“我們協助廣西纖檢所對6家生絲公檢受檢企業實施公證檢驗,共檢驗生絲產品凈重49.2噸,經濟總值1400余萬元。檢驗證書結果得到交易雙方的一致認可,無一批復檢和投訴,公檢證書100%用來交易結算。”姚芳介紹。
場場硬仗勵斗志
湖州纖檢所發展到今天,有先天優勢,更是后天的不懈努力。當地有100多家絲綢廠,且以做高端絲綢為主,全國每年大概三分之一的優質生絲原料都要供給湖州企業使用。如何幫助企業把好原料關,對該所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該所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踏實的作風迎難而上,十幾年如一日,最終在行業內外樹立了良好的公信力。
好口碑自然不是一天形成的。2013年,湖州新宇絲制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榮新接受本刊采訪時就談道:“我合作的都是國外高端客戶,對品質要求非常高,使得原料把關成為重中之重,依托湖州纖檢所的生絲公檢,我做到了所有原料都符合生產要求。”湖州絲綢之路集團董事長凌蘭芳已經多次呼吁同行統一實行公檢,認為生絲公證檢驗能夠促進生絲質量提升,實現優質優價,刺激上游提供高品質的纖維原料。
隨著東桑西移產業政策,湖州當地生絲原料主要靠廣西、四川等地的供應。讓當地企業認可已是不易,更別說讓外地生絲原料企業認可。你的檢驗數據是否不偏不倚?會不會有保護當地企業利益的嫌疑?一個個問號背后,都是對湖州纖檢所檢驗能力和公信力的考驗。
“原料供應商一開始都是在寄送樣品的同時專門派檢驗技術人員到我們實驗室,現場盯著我們做,整個流程下來沒有任何問題,等級也沒錯,這樣慢慢才對我們放心了。從最初有顧慮到最終認可,我們也是一場場硬仗打下來的。”姚芳說。
姚芳講述了他們為獲得市場認可而打過的一場場硬仗。“一旦我們公檢數據跟企業廠檢數據不一樣,企業就會提出質疑。我們主動邀請企業主管和技術人員到實驗室,將原來的樣品拿來,雙方現場重新檢驗并比對結果。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技術戰,最終讓企業對我們心服口服,最終也承認是自己檢驗能力不足或抽樣方法有缺陷。”
他們多次遇到這樣的事:有企業將公檢過的同一批生絲樣品重新包裝并寄送,委托湖州所做二次檢驗。湖州所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該批產品出具了檢驗證書。最終拿到兩份一模一樣的檢驗報告后,企業才信服地打電話說明了緣由。
“反而是那些曾經質疑過的企業更加信任我們,纖度粗細的變化在企業自檢中很難發現,通過公檢證書發現了企業工藝上的問題。”姚芳說。
如今,企業經常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尋求技術幫助,反映公檢數據在指導企業調整生產工藝,進行內部管理方面發揮的作用。企業還經常邀請湖州所技術人員現場指導生產,這讓姚芳和同事們每天多了不少事情,但忙得不亦樂乎。
不忘服務初始心
公檢主要有三個層次的目的:第一層次是“結價依據”;第二層次是引導市場“優質優價”;第三個層次是服務于產業鏈上下游,引導前端品種的改良、優化乃至養蠶技術的規范和標準化,從而生產出高質量的蠶繭。
很顯然,湖州纖檢所基本實現了第一層次的目的,而要實現第二層次的“優質優價”,則還需要更大范疇的市場規律與國家宏觀政策的綜合作用。“我們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盡量全面、客觀地向政府提供繭絲質量數據,為政府產業決策提供依據。”汪小東解釋。
為了更好地反映產業整體情況,他們每年都依據公檢數據撰寫繭絲質量分析報告。因此選擇原料采集品種豐富的廠家作為公檢服務對象,以掌握繭絲原料的整體情況。為了繭絲品種改良,引導前端養殖優質化,湖州所參與了浙江農科院的蠶繭品種科研項目,一直免費為新研發品種做質量分析報告。
“前不久的繭絲質量檢驗分析會上,許多企業都表示非常期盼公檢能夠在繭絲進出口中發揮更多作用,并希望公檢數據能夠涉及到繭絲原料生態、環保方面的內容,來自企業的這些聲音將是我們下一步研發相關檢測設備所要考慮的。”邢秋明說。
汪小東說:“為企業服務,為產業服務,這是我們腦子里時刻繃緊的一根弦。”為了挖掘出桑蠶絲天然蛋白的屬性,借助科技力量讓中國傳統產業發揚光大,所領導參與了浙江大學關于蠶絲蛋白開發應用的多個課題研究,所領導多次參與了湖州“絲綢小鎮”的研討會項目并建言獻策;在重拾歷史記憶、回歸凌絹等絲綢文物民間組織中,也經常有所領導的身影。
每一個做絲綢的人,心中都有一份割舍不斷的情思,這份情思體現在湖州所每個人立足本行、服務產業的實踐中。基于這份情思,汪小東極力為行業發展奔走呼號;邢秋明堅守繭絲檢驗、設備研發幾十年不變;姚芳用最美好的青春與繭絲為伴。有多少絲縷從指間劃過,就有多少歲月從他們身邊溜走;在不知不覺與精益求精間,邢秋明的兩鬢被潔白的繭絲浸染;姚芳也儼然成為了這個行業的“老人”,所里許多技術人員也和他們一樣,與絲為伴,恍惚間可能就過了一生。可能對每一個與他們同齡的湖州人來說,桑園就是童年記憶的承載,是青春歲月里的最美綠意。
繭絲綢是中國傳統文化產業,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希望通過幫扶繭絲綢生產企業,為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盡綿薄之力。這是湖州纖檢人的心聲,也是他們堅守和服務于絲綢產業的初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