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文
摘 要:文中介紹了新工業革命為中小企業帶來的巨大機遇,通過說明德國舉全國之力推動工業4.0的原因,展望世界工廠的未來及工業4.0為中小微企業帶來的機遇來論述推動工業4.0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工業4.0;網絡互通信息;人工智能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工業4.0”。工業4.0被認為是第4次工業革命,旨在通過網絡互通信息,通過計算機、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得生產、流通等環節都實現最高度自動化。德國、美國等歐美各國都在積極部署,意在引領新工業革命的潮流。
1 德國舉全國之力推動工業4.0
德國工業4.0由政府主導推進。德國政府為了扶持這一重大項目,預計撥款2億歐元(約15億元人民幣)。德國政府對預算撥款控制極為嚴格,但對該重大戰略毫不猶豫。那么,德國政府究竟是為什么呢?因為德國制造業周邊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德國希望借助工業4.0戰略,將智能工廠作為一個產品,培育新的出口增長點,同時扶持中小企業,讓中小企業跟上制造業的范式轉變。
首先,德國除了向周邊歐盟各國,還包括中國等亞洲新興國家和地區出售工業4.0工廠整體解決方案。如果能將具備德國工業4.0技術的智能工廠賣給它們,工廠啟用后的維修保養服務,設備與系統的升級等都會給德國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德國正在以“工業4.0”為品牌,作為一項新的產業,謀求出口“智能工廠”。
其次,工業4.0的實質是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大企業可以憑借自己的資本實力推進技術創新,通過自己的技術實力推進標準化。但中小企業卻無法如此,它們一般沒有多余的資本,也沒有工業4.0所需的較大信息系統的投資,更沒有推進標準化所需的經驗和人員。因此,以大企業為中心,推進智能工廠的技術創新以及通信協議等標準化。大企業一般有能力從目前的3.0(第3次工業革命技術)升級到4.0(第4次工業革命技術)。而中小企業同樣希望達到工業4.0的水平。未來大企業都達到工業4.0階段之后,便實現了智能工廠,為了順暢地將其接入價值鏈中,中小企業必須著手,盡可能地推進工廠的數字化。中小企業如果各自將3.0階段的工廠技術提升到3.1或者3.2,那么對于德國整體而言,便打下了價值鏈的根基,可為未來的工業4.0做好準備。為此,為了使中小企業做好新工業革命的準備,德國政府提供了巨額預算作為保障。
2 “世界工廠”的未來
提及“老齡化國家”,恐怕大家首先會想到“日本”,或者是大力推動工業4.0戰略的“德國”。但在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最突出的將是“中國”。
我國是全球第2經濟大國,人口約為13億,全世界最多。以往,由于實施獨生子女政策,控制出生率,因此國家正在以時史無前例的速度向老齡化發展。根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表的“2050年世界預測”中有一項數據顯示,我國人口平均年齡已經從1980年的22歲到2010年上升為36歲。而就人口平均年齡而言,將在2020年超過美國,2040年超過歐洲,以大量廉價勞動力為成本優勢的中國制造時代恐將劃上句號。
同時,人力成本也在不斷上漲。數據顯示,工人工資在5年間上漲了2倍左右。受到人力成本上漲的影響,一些工廠開始向越南、印度尼西亞等中國以外的新興國家和地區分流。因此,從中國制造業而言,就必須要改變以低廉的人力成本作為制造業優勢的思維。同時,中國制造業還要考慮的另一個重點,即以往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價是犧牲環境的問題。未來制造業應該如何發展?
在人口老齡化,人力成本上升,環境問題等條件的制約下,到了制造業必須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而可以解決這幾項問題的工業4.0,對中國制造業發展而言是雪中送炭,是一個很好的借鑒。2015年5月,被稱為中國版工業4.0戰略的制造業的10年發展規劃《中國制造2025》由國務院發布,旨在到2025年,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提升制造業整體效率和水平。未來還將陸續推出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有關財稅、金融、人才培養等具體的扶持政策。與此同時,我國正在強化與德國在工業4.0上的合作伙伴關系,德國也正在將中國視為重要的業務合作伙伴。對于德國產業界而言,中國需要高端的裝備和技術,因此中國無疑是一個工業4.0大客戶。我國也將德國作為合作伙伴,希望積極推動工業4.0的項目實施。
2014年7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時,與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首腦會談。此后,締結了工業4.0合作備忘錄。同時,2015年6月,我國與德國開始啟動了工業4.0標準聯合制定工作,并設置了德國與中國的合作機構——中德標準化合作委員會,負責制定工業4.0相關標準,表明兩國在標準領域的合作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3 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從國際經驗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因其在本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重視。如上所述,德國推出的工業4.0戰略也基于本國的產業結構。德國是一個以機械行業為支柱的制造業大國,且德國90%為員工不到500人的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整體發展。
從國內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制造2025》充分認識到了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第六項扶持政策和保障是“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從專項資金、發展基金、融資體系、征信體系、建設創業基地、科研資源共享和綜合服務體系共七個方面對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扶持。
落實和完善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使用重點和方式;發揮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加快構建中小微企業征信體系,積極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導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鼓勵大學、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對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實(試)驗設施;加強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創新、融資、咨詢、培訓、人才等專業化服務。
《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提出“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于采取措施激發中小微企業的活力,將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以釋放。
工業4.0時代商業模式的最重要轉變是“為購買產品的用戶提供服務”。中小企業的新附加價值將主要來自服務型制造。大規模生產需要較大資本能力來進行設備投資,而這也是大企業擅長的。但如今消費者需求不斷多樣化。通常是小批量需求,但也要能根據需求,進行產品開發銷售,才能獲取收益。擁有數萬員工的大企業不會涉足這一領域,而這恰好為中小企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
可以說,我國制造業在面臨空前絕后的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中國制造2025》受到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視。如同工信部苗圩部長所說,《中國制造2025》并不是一個一般性的行業發展規劃,而是著眼于整個國際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變革大趨勢所制定的長期戰略性規劃,不僅要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健康穩定發展,還要在應對新技術革命的發展過程中,實現高端的跨越發展,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希望應用互聯網升級制造業,實現智能化、智能制造。新工業革命在全世界同時發生,許多國家都想搭乘這趟高鐵,擠進第一集團。以工業4.0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的出現,無疑會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形成現代產業新體系;《中國制造2025》的出現,無疑將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拓展發展新空間,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就企業而言,新工業革命到來之際,或許不會像以往那樣沿襲先進企業轉型升級的進化路線,而是借助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甚至趕超。因此任何企業都有機會一躍成為新工業革命的主角——中國企業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