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國對于創新的要求日益提升,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緊扣時代脈搏,充分把握新的發展形勢,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把創新發展作為行為準則。本文通過對黨的創新理論和要求的闡述,旨在激發廣大領導干部和人民群眾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正確理解創新含義,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營造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創新;發展;理念;科技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021-02
回望歷史,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我國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改革創新之路。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穩步推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國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時期,創新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我們要破除原有固化的思想觀念,在加快科技創新的同時更加注重理論創新,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在新的實踐當中發展新的理論。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好新機遇,一舉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
一、堅定路線、砥礪向前、勇于創新
在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我們要時刻向黨中央看齊,與黨的方針政策保持一致,堅定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方針路線,讓黨的聲音成為我們每個人行為的指引。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不走僵化封閉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在創新的道路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一切創新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不斷拼搏進取中前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論斷,把創新發展提高到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擺到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創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形勢下我們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作用有機聯系在一起,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個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七個創新重點領域——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描繪出未來五年我國創新發展的藍圖。
過去提到創新,往往把重點和焦點集中在科技領域,表現為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等,然而就目前而言,在關注科技創新的同時,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上來。在社會治理、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政府監管、大眾文藝等方面都要采取創新政策和手段,不斷推陳出新。改革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社會治理體系,強化社會治理能力,增強社會管理的科學性、民主性,合理規劃城市空間,正確制定城市未來發展規劃,加強環境保護和排污監管,改善政府職能,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速度和力度。
二、以科技引領創新之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GDP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尚有待變革,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健康增長的阻礙。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程度的加深,環境問題變得尤為突出,資源與能源的消耗也在逐步加大,這都對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目前,我國雖為創新型大國,但是許多關鍵性技術仍舊受制于人,先導性、戰略性高新技術領域科技力量仍然有待發展。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科技創新的領頭羊作用日益凸顯,同時,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在2016年的G20峰會上,“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是峰會的主題。創新發展位居我國“十三五”規劃中的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最強大動力來源。在我國的創新發展潮流中,科技創新是轉換發展模式的驅動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大力推進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必須堅持系統思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陳出新,打破原有的框架,勇于探索,大膽嘗試。在發揮科技創新能力的同時,帶動產業創新,建立完善的產業鏈條,從科學研發到生產加工再到產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緊密相連,這樣既可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節約社會資源,進行人員和資源的合理運用。在加強技術和制度創新的同時,要逐步完善理論創新。要從實踐當中總結和發展理論,并且由實踐去檢驗理論,最后由理論指導實際工作。破除過去僵化封閉的理論約束,在新的歷史時期找到最適合目前發展的道路。我國目前正處于轉型時期,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能力的引領作用,以科技創新帶動制度、理論創新發展,逐步完善全方位、面向現代化的創新發展格局,在我國新的戰略機遇期完成新的飛躍。
在緊緊圍繞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前提下,全面深入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解讀黨關于創新型發展的要求,學習黨關于創新的系列講話及精神,努力營造全民族共同創新的社會大環境,打造新型創新型國家。
三、以理論創新促進黨的自身建設
中國共產黨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十分注重自身的學習,不斷總結歷史經驗,同時吸收外來的先進理論成果,不斷完善黨的自身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發展實際和時代特點緊密結合起來,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不斷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就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斷把為崇高理想奮斗的偉大實踐推向前進。在中國共產黨走過的95年歲月中,在長期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特別注重思想上建黨,把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以思想理論建設為根本建設,形成了我們黨在思想理論建設方面的基本經驗。
加強理論創新,首先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加快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和大眾化的建設。要堅持用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使馬克思主義成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我們國家起著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實踐過程也在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教育要突出重點,加強黨性和道德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黨員、干部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自覺用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始終不渝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
加強理論創新,核心是要在思想上建黨,要加強政治思想工作,同時積極開展健康的思想斗爭。思想上建黨就要求我們廣大人民群眾和干部破除原有的錯誤思想觀念,完善自身思想道德水平,開展健康的思想斗爭,最終達到思想上建黨的要求。毛澤東認為,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并使之有利于戰斗的武器,每個共產黨員都應拿起這個武器去解決黨內的矛盾和斗爭。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是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要著重在思想上建黨,必須積極開展思想斗爭,堅持不斷修正和完善個人的思想路線,與黨中央的思想方針保持一致。創新是理論的生命所在,堅持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理論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黨的理論創新繼往開來,進入了新的活躍期和旺盛期。一個民族要站在時代的頂峰,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理論思維的創新性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引領時代潮流、緊握時代脈搏的政黨,必須堅持理論創新。黨的理論創新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思想,深入探討和解決重大現實及理論問題,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實踐的腳步不會停止,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在理論的發展和創新上不斷努力。我們黨在理論創新上每一次的前進,都會使得我們國家的治理能力更上一個臺階,使得社會向著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看齊上升新境界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在大力發展創新的同時,要時刻向黨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這也是習總書記強調的,我們不能教條地強調“看齊意識”,而是要把看齊內化為我們的思想,時刻保持看齊的意識,在行動中真正做到看齊。黨的理論在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我們在向黨看齊的時候,也要不斷革新自己的認識,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
我們要以創新思維武裝頭腦,踐行創新發展理念,讓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成為每一個共產黨員都擁有的優良品德和自覺行動。只有黨員同志率先完成向黨中央看齊,不斷完善自我創新意識,才能在社會范圍內起到榜樣帶頭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踐行黨的要求。正如習主席所說:“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要看齊,既要改革發展,更要有創新之舉。
一個民族要不斷創新,只有緊扣時代脈搏,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在新的時代浪潮中,要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創新要求,堅持走創新型發展路線,加強自身創新思維建設和全社會創新氛圍建設,進而推動創新型國家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拼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