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摘 要:審前準備程序是民事訴訟程序的重要環節,俄羅斯審前準備程序重視程序獨立與程序正義,將我國審前準備程序與俄羅斯審前準備程序進行比較研究,有助于借鑒經驗和成果,提高案件審理的效率與質量,完善我國審前準備程序。
關鍵詞:俄羅斯;審前準備程序;民事訴訟
中圖分類號:D9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113-02
審前準備程序是各國民事訴訟程序中重要的訴訟環節,雖然各國對審前準備程序的具體內容規定不同,但都趨于審前準備程序與庭審程序并重。俄羅斯民事訴訟法典著眼于提高訴訟效率,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意愿,追求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完善了審前準備程序規則。眾所周知,我國的民事訴訟法無論在立法思想上還是在立法體例上都深受蘇聯影響。當前,我國司法改革已經進入重點深化階段,借鑒俄羅斯民事訴訟立法的經驗和成果,比較研究兩國的不同規定,對完善我國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具有現實意義。
一、俄羅斯的審前準備程序
俄羅斯現行的民事訴訟法是2002年10月23日國家杜馬通過的2003年2月1日起施行的《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該法典共7編、47章、446條。審前準備程序規定在第2編“第一審法院的程序”中,具體為第14章法庭審理的準備,從第147條至153條共7條規范。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與之前1964年10月施行的《蘇俄民事訴訟法典》相比,在立法體例和制度設置上都變化很多,在審前準備程序上,增設預備庭是一大亮點,同時也充實和完善了相關審前程序規則,這使得案件審前準備程序具有了嶄新的內容[1]。
關于審前準備程序的開始,根據《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法官在受理起訴狀以后,應做出關于準備對案件進行法庭審理的裁定,案件的審前準備程序正式開始。審前準備程序應在法官、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及其代理人的共同參與下進行,審前準備程序是每一個民事案件審理的必經程序[2]。
根據《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法庭審理前的準備事項包括:(1)明確對正確處理案件有意義的事實情況。(2)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確定處理案件應適用的法律。(3)明確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及其代理人的構成。(4)確定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加人應提交的證據。(5)組織雙方當事人和解。
理論上為開庭審理所做上述工作應在開庭前結束,但在司法實踐中上述工作也可以在審理中產生,如遇到雙方當事人申請提交新的證據,法院為了準備工作而推遲對案件的審理。
關于原告、被告雙方當事人在庭前準備程序中要做的準備行為,《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規定,原告方應該:(1)向被告方提交作為訴訟事實根據的證據的副本。(2)申請法院幫助調取原告方不能獨立取得的證據。被告方應該:(1)明確原告一方的訴訟請求及其支持請求的事實依據。(2)以書面形式向原告一方和法官提出答辯狀。(3)向原告一方和法官提交證明答辯根據的證據。(4)申請法院幫助調取被告方不能獨立取得的證據。
法官在庭前準備程序中要做的準備行為,《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的規定為:(1)詢問原告一方的訴訟請求并向其說明訴訟權利和義務,告知其可在規定期限內補充證據。(2)向被告一方送達起訴狀及作為訴訟事實根據的證據的副本,向其說明訴訟權利和義務,告知其在規定期限內提交答辯狀和證據及逾期提交不影響正常審理的后果,向其詢問案件情況。(3)確定是否有共同原告人、共同被告人及第三人參加訴訟,是否需要更換被告人的問題。(4)確定訴訟的合并和分立,原告有權請求法院將訴訟請求合并審理,但法官認為分開審理更適宜訴訟的,可以將訴訟請求分開單獨進行審理。在存在共同原告和共同被告的情況下,或者存在幾個當事人相同的同類案件,或者同一原告向不同被告提起幾個訴訟和不同原告向同一被告提起幾個訴訟的情況下,法官有權根據有利于案件審理的需求,決定訴訟的合并和分立。(5)組織雙方當事人在自愿的前提下進行和解,向雙方說明其有權申請公斷庭解決爭議及申請公斷庭解決爭議的后果。(6)解決證人出庭作證的問題。(7)指定鑒定和鑒定人以及聘請專家、翻譯人員。(8)依據雙方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訴訟其他參加人的請求,調取雙方不能獨立取得的證據。(9)如情況緊急,法官可決定在書證和物證地就地勘驗并通知訴訟參加人。(10)制作發出法院委托書。(11)決定訴訟保全問題,采取必要保全措施。(12)向與案件審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相關組織和公民通知法庭審理的時間和地點。(13)決定預備庭問題,法官應將預備庭開庭的時間和地點通知當事人及其代理人。(14)實施審理案件必要的其他訴訟行為。
召開預備庭是審前準備的具體形式。預備庭的目的是確定各方當事人為法庭審理而做的各種準備行為;確定對正確審理和解決爭議有意義的案件事實;確定各方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是否充分,是否需要補充提交以及補充提交證據的時間和期限;查明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請求是否逾期和訴訟時效期是否遲誤等情況。預備庭由法官獨任審理并應制作筆錄。在預備庭中當事人有權向法院提出請求,提交證據。在案情復雜情況下,法官可以依據當事人的請求延長預備庭的期間。預備庭可以依據被告一方的請求審理原告一方遲誤訴訟時效期和超過法定期限向法院提出請求事項,如法院能夠確定原告一方無正當理由遲誤訴訟時效期和逾期向法院提出請求,法院在此條件下可無須對案件事實做出調查,直接做出判決,駁回原告一方的訴訟請求。原告一方對法院的判決可以提出上訴。
在預備庭期間,如遇法定情形法官有權中止或終止訴訟,對案件不予審理。特殊條件下法院必須中止訴訟的情形有:(1)作為原告、被告或第三人的公民死亡或法人改組的。(2)當事人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的。(3)被告人參加軍事行動或原告人參加軍事行動并提出請求的。(4)正在進行的本訴需要等待另一訴訟的審理結果的。(5)法院就適用法律向憲法法院提出咨詢的。法院可以依據訴訟參加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主動中止訴訟的情形有:(1)當事人在醫療機構接受治療的。(2)被告人正在被偵緝的。(3)指定鑒定正在進行的。(4)收養及涉及子女權益訴訟中,對收養人的收養條件監護和保護機關指定調查的。(5)發出法院委托的。中止訴訟法院應做出裁定,當事人可以對中止訴訟的裁定提出上訴。
在預備庭期間,法院終止訴訟的情形有:(1)案件不應依民事訴訟程序審理的。(2)針對同一案件已有生效判決或法院已依據原告放棄訴訟請求或批準當事人和解協議做出終止訴訟裁定的。(3)法院批準原告放棄訴訟請求的。(4)法院批準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議的。(5)針對同一案件公斷庭已有生效裁決的。(6)作為當事人的公民死亡,而爭訟法律關系不允許權利繼受或者作為當事人的組織完成清算的。終止訴訟法院應做出裁定,明示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爭議標的基于相同理由再次向法院提起訴訟。
在預備庭期間,法院決定對起訴狀不予審理的情形有:(1)訴訟由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提起的。(2)雙方當事人沒有申請缺席審理,而經法院兩次傳喚仍不到庭的。法院對起訴狀不予審理應做出裁定。
如法官認定審前準備的各事項已經就緒,應做出進行法庭審理的裁定,并應向所有訴訟參加人通知案件審理的時間和地點,案件的審前準備程序結束。
二、我國的審前準備程序
民事訴訟審前準備程序的核心價值在于效率和公正,重視審前準備程序的構建和完善是當今世界民事訴訟領域發展的新趨勢。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嘗試制定有關審前準備的制度,但因為長期以來在司法實踐中輕程序建設,而重實體研究,所以直到1982年民事訴訟法(試行)通過才初步建立民事審前準備制度的基本構架。近年來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入,民事審前準備制度有了實質性發展,相關規則規定在《民事訴訟法》及其相關的程序法規中。我國目前民事訴訟立法并沒有明確的審前準備程序概念,現行《民事訴訟法》在第1審普通程序中規定了“審理前的準備”,具體為第125至133條9條規定。我國的審前準備程序只具有一審普通程序階段性環節的地位,并不具有獨立程序的性質,并且從內容上看還較為簡單和概括化,存在不少的缺陷,很多方面尚待進一步完善。
根據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及2015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前準備階段需要做的準備工作主要包括:(1)明確原告方的訴訟請求和被告方的答辯意見,向雙方當事人送達訴訟文書。(2)向雙方當事人告知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告知當事人有權提出管轄異議。(3)向雙方當事人告知合議庭組成人員。告知當事人有權對審判人員提出回避申請。(4)審核案件材料,要求當事人提供證據,依據當事人的申請調查收集證據,委托鑒定,進行勘驗和證據保全。(5)追加共同訴訟人并通知其參加訴訟。(6)組織交換證據。(7)歸納爭議焦點。(8)征得雙方當事人同意后,進行調解。
2015年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明確了關于審理前的準備人民法院可以召集庭前會議。在庭前會議中,法官可以依據具體案情進行各種準備工作,最后法官應在各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歸納出案件的爭議焦點并就爭議焦點向當事人征求意見。
當前我國民事訴訟模式正從以法庭審理為核心向審前準備與法庭審理并重轉變。近幾年我國雖然對審前準備程序的制度設置增加了相應規定,但我國目前對審前準備程序的定位仍然是法官在開庭審理前應做的準備工作,性質上仍是庭審的預備階段,追求的只是其工具價值,審前準備程序應具有的獨立價值沒有給予充分認識,其糾紛替代性解決功能、終結訴訟功能等受到限制。我國應確立審前準備程序的獨立地位,應在立法中明確審前準備程序的功能及其主要內容和運行機制,具體要在制度上建立庭前調解的具體操作程序,設置審前準備法官,授予審前準備法官終結案件的處置權,確立訴訟失權制度,完善證據交換和庭前會議制度,構建一種不依附于其他程序能獨立解決糾紛發揮訴訟固有功能的審前準備程序。糾紛解決多元化能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是司法理念發展的新方向。我國審前準備程序解決糾紛功能長期以來未能得到重視[3]。目前,我國在審前準備階段解決糾紛的方式主要是法官主導下的審前調解和雙方當事人和解。司法實踐中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后,通常是申請撤訴,而和解協議并不具有強制執行效力,如能在立法上確認當事人和解協議的強制執行力,司法效率則能得到大幅提高。而審前調解一般在當事人申請或同意時才能進行,如能實現審前法官與開庭法官相分離,必將更有利于當事人在自愿的基礎上選擇調解的方式和結果。為更好地發揮庭前會議的作用,應增強庭前會議對案件的管理功能,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制度,應建立答辯失權制度。為防止當事人進行證據突襲,案件長期拖延,應明確在審前準備階段雙方當事人應交換所有證據,無正當理由未經審前交換的證據不能作為庭審的依據。
參考文獻:
[1]常怡.外國民事訴訟法新發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6).
[2]黃道秀.俄羅斯聯邦民事訴訟法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9).
[3]舒瑤芝.民事審前程序的功能及其實現[J].金陵法律評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