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倬銳+蔡欽培+方梓楠



摘 要:高校作為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主體,已通過產學研等形式廣泛地參與到經濟市場中來,但與之伴隨的是一系列復雜多元的法律糾紛,尤其在經濟交往頻繁、對外法律關系復雜的廣東高校更顯突出。盡管高校引入法律顧問制度由來已久,但礙于其制度設計大多停留在傳統的事后救濟層面,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鑒于此,本文先在制度層面上對高校法律顧問的存在問題和必要性予以分析,接著以理論探索和實證研究相結合的視角深入探討廣東高校法律顧問的工作實踐及其問題成因,并在實證研究過程中給出相應建議,最后結合調查結果及當前高校的實際情況提出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高校法律顧問;廣東省;制度設計;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115-04
高校是一個內部結構復雜、學術權威與行政權威并存,多方利益主體并重的事業單位。當前正值我國社會轉型的關鍵期,高等教育的“去精英化”趨勢以及高校對外事務的日益增長,使得高校事務從過往的“象牙塔”模式逐步進入社會公共視角,但與之伴隨的是一系列復雜多元的法律糾紛。高校涉法事務的產生往往意味著高校在形象、經濟利益、招生等方面存在諸多風險。
一、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現狀——基于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視角
長期以來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立足于處理高校的法律風險,而涉法事務自身產生的次生風險涵蓋了聲譽、經濟利益等多個方面,一旦沒能及時處理完善,經社會加工放大,將對高校本身產生長期且災難性的影響。當前,我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職能主要在于解決涉法事務,至于期間污名化風險等次生危害大多由校內黨委會決定處置。這種做法保留了高校現有決策層的應急決策權力,但亦存在著不少問題。如:決策層法律專業能力缺失,缺乏完整有序的處理機制,容易出現法律顧問制度與決策層互相干擾的情形等。
“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SARF)”認為,風險的社會放大包含兩個機制:關于風險或風險事件的信息傳遞(信息機制),以及社會的反應機制。社會的反應機制很大程度上由信息機制決定。可以說,抑制社會對風險事件本身的過度負面反應,處理好每一環節,減少信號價值,是一個重要的思路。所以,將社會風險放大理論與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相結合來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立足于解決高校涉法事件,并要對學校的正常運營做出法律上的保障,在處理突發事件時,不能只對涉法事件本身做出反應,也應在事件傳播的過程中予以專業化的處理。一來可以抑制事后次生危害,減少學校損失;二來傳播環節決定了社會輿論的風向,把握好社會風向,對于涉法事件得到良性解決有所幫助。也就是說,有必要充分發揮高校法律顧問在事前風險防范、事中風險控制以及事后風險救濟與控制處理上的應有效能,來應付當前我國高校面臨的法律困境。
二、廣東高校法律制度的實證研究
廣東省作為中國的經濟大省,其所面對法律糾紛復雜多元且極具代表性,由于與之配套的法律顧問制度設計及實施仍停滯在對傳統法律糾紛的救濟(即事后的糾紛解決)上,未能在風險的源頭和傳播過程中及時予以抑制,由此給廣東高校帶來了許多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研究廣東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對我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建設具有一定的戰略與借鑒意義。
基于此,本文以廣東省為切入點,采取案例分析、實地訪談、問卷調查等實證研究形式,借助案例實證研究和數據實證研究方法,重點探討廣東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相應給出解決方案。
(一)案例分析
本文統計并整理了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12所高校在2014至2016年的60個案件①并進行了分析總結。
從統計結果來看,高校涉案法律糾紛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第一,從糾紛類型來看,以合同糾紛(占28.3%)、知識產權侵權糾紛(占18.3%)、勞動爭議糾紛(占23.3%)居多,尤其是知識產權侵權等新型法律糾紛有逐年增多的趨勢。
第二,從涉案數量來看,高校訟累狀況較為嚴重,2014至2016年3年間12個高校便涉案60起,平均每個高校涉案5起且有逐年涉案數量遞增的趨勢。
第三,從高校參與案件的訴訟情況來看,高校勝訴率僅41.67%,而敗訴率達到58.33%。總體觀之,敗訴案件居多,且高校作為被告、被上訴人、被申訴人案件占絕大部分,在訴訟案件中往往處于被動地位,并由此招致較多經濟損失。
下文從占據涉案糾紛較大比例的合同糾紛及知識產權糾紛案件中各挑出一個典型案例予以分析。
1.廣東宇斯科技有限公司訴華南師范大學買賣合同糾紛案情②
2006年10月30日,宇斯公司和華南師范大學簽訂《合同書》并約定宇斯公司向華南師范大學提供門禁安防系統工程(硬件設備及安裝部分和軟件系統開發部分)采購項目的供貨及相關服務合同,如華南師范大學不能按合同約定協助履約和支付貨款,則宇斯公司有權延期交貨并要求華南師范大學賠償違約金。其后,宇斯公司多次要求華師音樂學院提供系統軟件二次開發的需求內容,但華師至今未能提供,致使軟件系統開發合同一直無法簽署,華南師范大學已構成違約。
一審、二審法院認為,雙方在合同中已明確約定“軟件系統開發的細則雙方另行合同約定”,結合合同簽訂后雙方一直沒有簽訂軟件系統開發合同和相關事實,由于華南師范大學怠于履行與宇斯公司簽訂軟件系統開發合同而致使雙方在涉案合同中所約定的付款條件未能達成,應由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據此判令華南師范大學應按合同約定向宇斯公司支付余款和遲延付款違約金。
2.北京盛世驕陽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訴廣東金融學院著作權侵權糾紛案情③
廣東金融學院在校園網絡上提供《趙氏孤兒》等影視資源的下載鏈接,被多家媒體公司因侵權等理由起訴至法院并要求賠償經濟損失。最初,廣東金融學院提供視頻資源是為了教學目的,其范圍也僅局限于校園網內,但是廣東金融學院未提供證據證明其在網站內提供涉案電影的點播鏈接已經獲得權利人的合法授權,其行為顯然已構成對媒體公司享有的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犯。
法院認為,廣東金融學院提交的《校園ftp站免責聲明》、ftp站點首頁下載公告缺乏關聯性,不能證明其提供涉案電影的下載服務僅限于提供給需要學習或研究該電影的師生使用,而實際上是任何可以連接上該校內ftp站的人員包括不以學校課堂教學或科學研究為目的而使用該電影的人員,均可下載該電影,故其提供該電影的下載服務并不構成合理使用。基于此,法院最后判決其應承擔停止侵權、賠償經濟損失的民事責任。
3.案例分析
在對上述兩個案件分析后,筆者發現其中存在很多直接或間接的原因導致了事件的發生。
(1)如果在事前決策階段就能處理好各種法律關系并做好法律預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諸如違約、侵權等法律糾紛的發生。
(2)這兩個案件充分暴露出當前高校在日常活動中對于法律風險的規避意識不足。無論是華南師范大學在履行合同中對于條款性質的認定與審核,還是廣東金融學院學校在提供ftp鏈接前是否取得著作權所有人許可的審核,都未見到高校法律顧問在其間所發揮的作用,足見法律顧問的事前參與度較低。
(3)高校普遍對于法律糾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估計不足。就上述兩個案件來看,雖然最后的賠償數額不算太高,但是基于風險的社會放大理論,高校的特殊社會地位使得其在各種法律問題中遭到污名化,由此導致學校聲譽遭到嚴重打擊;打官司對于學院各項資源的消耗以及時間機會成本等種種隱性的負面影響無論在決策前還是在事中事后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提高高校的法律意識水平成為高校法律顧問不可或缺的一項責任。
(二)實地訪談
在2016年3月至8月期間,筆者先后到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廣州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實地訪談,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數據并進行了歸納總結。
歷時為期五個多月的實地訪談與考察工作,綜合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和相關政策,筆者從特點、存在問題、建議對策三方面出發,對實地訪談調查研究的分析結果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制度特點
2.存在問題
3.建議對策
(三)問卷調查
1.調查對象的構成
基于對廣東高校法律顧問制度更專業化、更深層次研究的考慮,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主要集中在廣東地區具有20年以上豐富工作經驗的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及具有20年以上豐富教學經驗的法學院教師,平均年齡45周歲,合計45人。
法律人士作為以法律為職業的群體,由于其對相關制度具有一定的敏銳性和專業性,所提出的對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可行性,能較為全面客觀地為廣東高校甚或是全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完善與發展提供參照,因此我們的問卷設置主要是以詢問意見與建議為主。
2.問卷統計結果
(1)針對廣東高校法律顧問制度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93.33%的受訪者認為是“高校風險防范意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84.44%的受訪者認為是“相關制度規范不明確,可行性不高”;73.33%的受訪者認為是“缺乏相應的法律顧問工作監督制度,忽視了教職工和學生對法律事務的意見和監督作用”。由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高校風險防范意識不足、相關制度規范不完善、缺少相應監督機制為目前廣東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主要阻礙。
(2)針對上述問題,受訪者給出了相應的建議,首先是在法律顧問的職能上,有九成受訪者認為法律顧問的職能體現在事前審查和風險性評估學校法律事務、調解糾紛和代理學校參與訴訟以及為高校師生提供法律咨詢服務,另有91.11%的受訪者認為高校法律顧問應有對高校重大事項的事前審查權,97.78%的受訪者支持設置高校總法律顧問制度。由調查結果可知:大部分受訪者認為高校法律顧問應在事前風險防范、事中風險控制、事后法律救濟上發揮應有作用,并且由于高校法律事務糾紛具有專業性,由專業人士來解決問題,能使決策更加科學合理。
其次是在法律顧問聘用方式和待遇標準上,有57.78%的受訪者認為應采用校外法律人士與校內具備法學知識的教師混合聘用制,有77.78%的受訪者認為應采用支付固定底薪并結合委托事項情況參照社會同類事務收費標準協商確定報酬的方式。受訪者所給理由是:在聘用方式上采取校外法律人士與校內教師混合聘用既能有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指導,又能考慮到學校的實情,最大限度利用了人才資源,同時又減少了權力的干擾;在待遇標準上采取固定報酬作為基本保障能給予顧問責任感,協商方式能鼓勵顧問積極參與工作。由此可知,大部分受訪者著眼點在于提高高校法律顧問工作效率。
再次是在高校法律顧問應對誰負責、受誰監督問題上,有51.11%受訪者選擇了校黨委會;有48.89%選擇了校教職工大會;有37.78%選擇了校長辦公室。大部分受訪者認為校黨委會、教職工大會代表了最大限度的民主決策,體現了人民民主,該調查結果也與前述實地訪談結果相契合。
(3)針對如何改進和推動我國高校法律顧問的制度建設,有91.11%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快推進高校法律顧問制度在教育領域的立法層次”;有88.89%認為應“制定相關學校規章制度,細化現有的高校法律顧問制度規范”;有68.89%的認為應“借鑒企業和外國高校總法律顧問制度”。由調查結果可知,加快推進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立法完善以及借鑒相關制度經驗、完善相關規章制度均是推動高校法律顧問制度建設的有力措施。
三、總結與展望
為了更好防范廣東以及其他地區高校所存在的法律風險,結合上述近幾個月實證研究的第一手資料,經過反復的論證與研究,筆者認為,應先在立法層面上進一步明確規范高校法律顧問的職權和責任,然后在制度設計層面上總結經驗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且具備廣東特色的高校法律顧問制度,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廣東省最先試點(按985、211/普通本科/專科三個層面有針對性地設置高校法律顧問),最后在全國其他高校逐一推廣,進而有層次、有戰略地推動我國高校法律顧問建設。
不可否認,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無論在制度層面還是在技術層面上還存在諸多不足,其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只要我們嚴格依照科學合理的發展模式去逐步構建并完善該項制度,使其適應高校本土的管理環境,就能使其在高校法律風險的防范上發揮有效作用,從而推動中國高校法律顧問制度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志忠.高等學校法律糾紛的處理與防范[M].東營: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曉冬.高等學校內部權力制約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
[3]尼克·皮金(NickPidgeon).風險的社會放大[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