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張夢春+吳寒斌
摘 要:在醫療衛生體制變革商業化、市場化走向的影響下,醫患關系被簡單利益化,這是導致醫患溝通低效的重要原因。當前的醫患溝通教育存在著諸如課程設置缺失、專業師資缺乏、考核評價缺位等困境,因此,應該針對性地在醫學生培養中合理開設醫患溝通課程,增加學生接觸患者機會,同時加強專業師資建設,改革醫學生成績考核制度,增加醫患溝通技能的考核。
關鍵詞:醫患溝通;醫學生教育;醫患關系
中圖分類號:R1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05-0173-02
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個體,人們隨時隨地都扮演著消費者的角色。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人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作為消費者也越來越重視維護自己的消費權益。毫無例外,在醫患關系中也是如此,在患者心中自己不再處于以往“求醫”的被動地位。當前,醫療衛生體制的商業化、市場化走向,導致醫患關系也被簡單利益化,患者認為“我出錢,醫生就負責治好病”,忽略了任何科學的發展都不是萬能的這一現實。而醫生或不懂得或不屑于向患者做過多解釋,于是醫患關系每況愈下。如今社會上各種醫患糾紛案件屢見不鮮,但值得注意的是,據調查顯示,50.56%的醫療糾紛是由于醫患溝通不夠所引起的,而醫療技術水平低下造成的醫療糾紛僅占17.56%[1]。醫患溝通問題亟待解決。
一、當前我國醫患溝通低效的原因分析
隨著我國醫療事業的發展和民眾維權意識的提高,雖然涉及公眾的醫療服務質量和水平有了很大的進展,但總體上我國當前醫患溝通較為低效卻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從而導致醫患關系持續緊張,多地發生患者暴力傷醫和打砸醫院等嚴重事件。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分工的細化導致交流的困難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醫院分科也越來越細,責任分散造成醫生們很難對其他科室所做的檢查進行整合分析,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見病不見人的現象,只把患者當作一個生物體而不是完整的社會人去醫治,忽略了致病的各種社會、心理等因素,所以可能會出現效果不好令患者不止一次到醫院就醫、換藥的情況,加深了患者對醫生的負面印象。
2.惡劣事件的社會影響
由于對殺醫案的報道中個別媒體的大肆渲染,院方與患者之間多了一堵無形的墻。民眾對醫院抵觸,醫務工作者也懼怕和防備患者,相互之間的不信任導致隱患出現的概率大大提高。加上對高昂的醫療費用的不滿,患者總是試圖尋找醫院服務的缺陷,甚至有人編造了“要想富,做手術,做了手術告大夫”這樣的順口溜。由于畏懼患者的暴力行為,醫生往往采取更為保守的自我防范性醫療,這不僅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治療效果也受到影響,甚至阻礙了醫學技術的進步,形成惡性循環。
3.溝通上的誤會
希波克拉底說過:“世界上有兩種東西能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對患者而言,疾病破壞了他在現實生活中的整體感、確定感、控制感和行動的自由,熟悉世界的喪失就像喪失某種能力一樣,從而誘發了病人的無助感和依賴感。此時如果能與人溝通講述自己的感受可以得到很大的安慰,而事實上患者很難有這樣的機會。美國學者的調查顯示,當患者對醫生訴說癥狀時,平均19秒就會被醫生打斷。部分醫護人員尚未轉變服務觀念,受傳統的患者“求醫”模式的影響,與病人溝通時采取居高臨下的態度,有時甚至簡單粗暴。另外一種情況是醫生在認真聽患者講述做記錄,給出處方方案,但是并沒有給出語言上的反饋,以至于患者誤以為醫生很冷漠并沒有仔細聆聽,這就加深了雙方的誤會。
4.醫學生實習效果的影響
醫學生剛開始實習時可能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專業知識的掌握和臨床技能訓練上。在一項580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與人際交流現狀的調查中發現,醫學生與患者在溝通時態度是積極的、語氣是禮貌的、問診是詳細的,但是普遍存在只重視疾病,不關心患者身心病痛的問題[2]。醫學生進行實踐鍛煉需要病人的積極配合,如果醫學生不能與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溝通,就會給患者一種被當成試驗品的感覺,從而抗拒實習生的檢查,也就大大減少了實習生進行臨床實習的機會。
二、我國醫患溝通教育面臨的現實困境
1.醫學院校課程設置的缺失
在英美等西方國家,已經開設了多門系統完善的醫患溝通教育課程;在日本,醫生為減少醫療糾紛總是自覺地與病人進行溝通,同時政府和行業也通過立法和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緩解醫患矛盾;在俄羅斯,醫生與患者溝通時非常注重談話的方式和內容,特別是語言技巧。而我國的醫學院校在針對醫學生溝通能力的培養課程設置上與上述例子相去甚遠。雖然近年來我國也逐漸開始重視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部分大學引進了SP或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在醫學倫理教育等模塊進行了大膽嘗試,但我國在這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系統的體系。大多數醫學院校只是在一些基礎課程中偶有涉及醫患溝通的內容,完全不能解決實際需要。一些學校也只是教師上課期間會捎帶講授自己的臨床經歷,也沒有系統說明其重要性。少數試點高校開設了《醫患溝通學》等課程,但存在課程性質大多數為選修課、課時相對偏少等問題[3]。
在一項調查研究中,82.7%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所在專業開設了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必修課程,并且配備了教材及專職老師。但通過自制問卷中開放問題的回答分析以及調查后回訪發現,受訪者多將醫學倫理學、臨床醫學導論等人文課程默認為醫患溝通教育的專業課程,且這些課程中只穿插了部分溝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多基于老師個人經驗[4]。
2.醫患溝通課程專業師資比較缺乏
我國醫學院校缺少進行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個別開設此門課程的學校代課老師也處于邊教邊學的狀態,而臨床老師一般都比較忙,即使對實習生有溝通方面的教導也只是簡單涉及詢問病史,并沒有針對“病情和治療方案的交代”“醫生之間的病例討論、意見交流”的培訓內容[5],也缺乏醫患糾紛的案例討論和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教育,帶教過程中欠缺對醫患溝通能力的針對性啟發、引導。
3.醫患溝通課程考核方式缺位,教學評價的實效性不強
在我國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即使到大學階段,大多數學生也是考什么學什么,所以醫學生們也很難自覺進行提高與患者溝通能力的學習。部分針對角色扮演的考核也只是流于形式,先溝通什么、再溝通什么都有規定好的條條框框,很難有實際應用價值。
三、加強和改進我國醫學生醫患溝通教育的出路
1.合理開設相關課程,增加學生接觸患者機會
美國大多數醫學院校開設了《醫患溝通藝術》《與病人溝通》等課程,學生的溝通能力受到高度重視;英國許多醫學院校也有醫患溝通、醫生與病人相處的能力及情商教育等課程,大部分院校將臨床溝通技能(CCS)的教學作為其現代醫學課程的核心部分。我國也應多開設試點學校,學習國外先進課程理念,并制定符合我國醫學院校以及學生特點的課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醫學生在實習前很少有與患者接觸的機會,因此,可以在本科學習階段多給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在實踐中熟練鞏固溝通技巧。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專業型教師
醫學院校都是一個老師帶多門課,精力有限,而臨床老師往往工作繁忙,帶教過程中可能對于溝通這塊也沒有詳細告知。因此,對于醫患溝通教育這樣一門系統的學科,建議培養專門的教師來講授。在此之前也可以常請些德高望重的專家針對師生進行專題講座,或者加強專業醫科院校與綜合性大學的聯系,鼓勵醫科專業老師與人文、社會、心理等專業教師多交流學習。畢竟,醫患關系不僅是法律關系,也是一種道德倫理關系。
3.改革醫學生成績考核制度
在成績考核中加入醫患溝通技能的考核,既可以檢驗學習效果,也能激勵同學們平時努力學習,提高對該方面的重視。另外可以一改以往答卷的方式,以SP演練加上平時課堂表現作為考核標準。SP考核中可以專業教師作為標準病人,及時觀察學生的表現并隨時給出反饋意見,更有益于改進醫患溝通。
總之,醫患溝通有助于促進醫患之間的良好交流,形成良好的就醫環境。我國亟須技術好、善溝通、有仁心的全面型醫學人才,促進醫患溝通教育長路漫漫,還需要我們各方共同努力一起走下去。
參考文獻:
[1]朱英,陳日蘭,蒙珊.針灸科實習醫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探討[C] //全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學工作研討會論文集,2010:134-136.
[2]黃莉,崔繼東,李曉明,等.醫學生臨床醫患溝通與交流技能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病案,2012,13(8):54-57.
[3]楊丹靜,凌云,謝春,等.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訓的意義及其實現途徑[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2,33(5):96-97.
[4]李玲,宋久林,楊詩源,等.醫學本科生醫患溝通教育滿意度調查[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4):421-424.
[5]馬立勤,黎建勇,銀孟卓.重視和加強醫科生交流技能培養[J].南方醫學教育,2006,2(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