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金
每克售價高達千元的冬蟲夏草,最近被國家相關部門從保健品中“除名”。近年來,保健品市場火熱,老年人的消費就占50%以上,而老年人深陷保健品推銷泥潭, 被保健品詐騙的事情卻屢見不鮮,令人深思……
3月11日下午,一位60歲的青島老人,坐在餐桌旁,默默吃完自己做的一頓午飯,然后離家出走。晚上10時他被發現時,靜靜地躺在東海中路附近的一處海灘上,已經身亡,褲兜里有一張遺書——“向尚集團坑死我,從去年至今硬騙我買了六萬余元保健品,說讓我和老伴可到云臺山、西安、巴厘島等地方旅游,至今一個地方也沒去,產品也沒拿到多少。”
據悉,老人被保健品坑騙已不是個別、短期現象,而是持續發生、經常出現,上當老人不少。今年3·15晚會曝光了老人保健品陷阱,揭秘了保健品騙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保健品的銷售額約有2000億元人民幣,而老年人的消費就占50%以上。那么,老年人為何總掉進“保健品”陷阱呢?
渴望關懷老年人屢屢受騙
其實保健品推銷的手段一點都不高明,免費發放小禮品,吸引老年人來聽課,免費組織旅游外出,趁機利用無微不至的關懷打動老人,免費查體,夸大病情,鼓吹產品“很神奇”。這些手段并無多大的科技含量和誘人新意,但卻能屢試不爽地輕易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線,讓老年人心甘情愿受騙卻渾然不覺。這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找到了老年人的軟肋——缺少關懷。比如,在組織老年人旅游的過程中,推銷員對腿腳不便的老人會全程攙扶照料,晚上住到酒店后會到老人的房間幫老人洗腳、捏腳,問寒問暖。對于這些兒女常年不在身邊、缺少兒女關懷的老人來說,這些舉動讓他們感到很溫暖。
的確,很多老人并不是身體需要保健品,而是精神上需要關懷。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后,空余時間大量增加,而兒女大都不在身邊,生活百無聊賴,精神上的空虛寂寞陡增。于是在看到講座、義診、旅游等活動信息時,就產生了比較強的參與欲望。他們通過參與這些活動,重新獲得了交際圈,認識了新朋友,充實了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推銷員身上獲得了子女不能給予的關愛和陪伴,購買保健品成為他們維持交際生活、獲得“親情”關懷的手段。很多老年人購買保健品并不只是出于健康需求,更多是出于情感的需要。他們不一定需要保健品,但他們一定渴望關懷。
根據數據表明,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2億,老年空巢家庭率已達50%,在大中城市更是達到70%。老年人保健品市場的勃興,更加凸顯了當前老年人親情缺失問題的嚴重。一項調查顯示, 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與人交流。獨居在家,渴望親情,害怕孤獨,給了打著“親情牌”的保健品推銷趁虛而入的機會。
關愛老人增強老年人防騙意識
有調查發現,當關系親密的子女和父母在溝通頻繁時,多數老人不會購買直銷保健品;而與子女幾乎不聯系的老人中,購買保健品的比例最高。與此同時,單次花費客單價比較高,花費越多受情感影響越大。從某種程度上說,子女關愛老人越多,越不會購買保健品。
愛與陪伴,是老人獲得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徑,希望子女多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成為眾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讓老人遠離形形色色的欺詐,需要兒女盡量克服各種困難“常回家看看”,對老人多一些貼心的精神關懷,不要讓推銷員代替兒女“盡了孝”。有空的時候,子女要多回家陪陪老人,聽聽老人的心聲,不僅要在物質生活上關心老人,同時在提高老人精神品質上也要加以關注。即便生活、工作再忙,也需要擠出時間,哪怕一個電話問候,也能讓老人倍感幸福和溫暖。
為了讓老人遠離詐騙,子女要每年陪老人進行定期身體檢查,在日常生活中多講述騙局的套路,買一些正規的保健品替代假冒偽劣產品,在選購時要認清包裝上保健食品標志(小藍帽)和批準文號。同時,詳細為老人講解保健品不能代替藥品,沒有治療作用。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若老人遇到免費試用等宣傳時,子女就要提高警惕了。
除此之外,關愛老年人也需要政府和社會作出更大的努力。要進一步加大養老投入,完善社會養老體系,提升養老服務的供應量和質量;多組織一些志愿服務、義工服務活動,讓那些沒有子女或子女陪伴慰藉不足的空巢老人得到更多的幫助、照顧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