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億
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反季節果蔬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比如夏天不是產蘋果的季節,依然可以買到蘋果,一年四季都有香蕉,還有很多是國外的一些水果,更不知道是哪個季節的,我們把不是這個季節生長成熟的水果稱為反季水果。有水果吃是好事情,但是如果經常吃反季水果好不好?蔬菜也是一樣,各種蔬菜都是一年四季滿足供應,很多都是反季蔬菜,那這些反季節的蔬果究竟好不好呢?
反季節食物被催熟,人吃了也會被催熟嗎?
這是人們對反季節蔬菜最直接的恐懼——這些激素能一夜之間催熟植物,是否也會把我們的孩子一夜之間催熟?
常常有兒童性早熟的新聞見諸報端:一個叫“月月”的兩歲小女孩,月經卻已來了一年多。文章分析,飲食是孩子性早熟的重要原因,特別反季節蔬果,幾乎都是在激素的幫助下提早成熟的,一定要避免給孩子食用。
但是,這種直接的聯想,被專家們否了。因為,把植物催熟的植物激素,和讓孩子性早熟的動物激素,完全是兩碼事。使女孩提前發育的激素是雌激素,這屬于動物激素,和植物的催熟劑不是一回事。
在反季節蔬菜的培育中,的確常用到植物生長激素,專業說法叫“植物生長調節劑”。這是因為如果是應季種植,在田野里授粉工作由蜜蜂等昆蟲完成。而大棚中就找不到這樣的“勞動力”了,這時就必須用到不經授粉也能結出果實的植物生長調節劑。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何麗表示,允許使用的植物激素都經過了長時間毒理實驗,才進入到實用階段,幾乎無毒或低毒,也會發生降解。而且這跟我們談之色變的動物激素并不一樣。
“調節劑都有明確適用范圍和用量要求,只要按照要求使用,是能夠保證安全性的。”何麗說。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反季節水果攝入與女童性早熟的關聯性研究中,收集了105名性早熟女童病例和反季節水果攝入量,最后并未發現反季節水果與女童性早熟的關聯性。
反季節蔬果容易農藥超標?
除了激素問題,很多人擔心大棚蔬果農藥易超標。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棚里通常是高溫高濕的環境,一方面有利于反季節蔬果生長,但同樣也適合一些病菌害蟲生長。如果不是采用生物防治等手段,就必須大量使用農藥。另外大棚因沒有雨水和風的沖刷,也不利于農藥分解,所以反季節蔬果更容易農藥殘留。
不過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鳳蘭有不同看法,因為不同種類的農藥分解條件不同,不能以“氣溫高”一概而論。相反,多數情況下,高溫更有利于化學物質的分解。
不過專家均表示,反季節蔬菜是否安全跟反季無關,和應季果蔬一樣,安全是種出來的,只要植物激素和農藥使用合理,一樣是安全的。監管部門把住檢測關口,農藥殘留和激素問題都可避免。
除了靠相關部門的有效監管,平時,我們在反季節蔬菜的清洗上,更需要多一份耐心和細心,才能夠把反季節蔬菜的農藥殘留風險降至最低。
反季節蔬果吃還是不吃?
反季節蔬菜跟提倡的“不時不食”的主張似乎矛盾。
“我們常認為反季節蔬菜都是反自然的,這是不準確的。”朱毅介紹,反季節蔬果從來源看有很多種:一類是本身在冬春溫暖的熱帶地區生長的,比如從廣東、云南、海南,甚至國外種植,冬季時通過物流配送到市場;第二類是從冷庫里搬出來的,在收獲季節就已貯藏好,比如常見的土豆、蘋果;第三類則是大棚蔬菜。“前兩種都不算是反季節,對于生產地而言都是順應季節的,只是對于消費地而言是反季節。”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內科主任楊國華也表示,如果是前面這兩種反季節蔬菜,也不算違背中醫的“逆天時而食”。
眾多的農業專家、營養學專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規范種植的反季節蔬菜不存在安全性問題,有問題的也僅僅是口感和營養成分的微小差異。
因此,在面對反季節蔬菜的觀點,總結來說基本是:有應季蔬菜時,吃應季蔬菜;沒有應季蔬菜時,適當吃反季蔬菜。總比沒有蔬菜吃來得好。
反季節蔬果如何吃?
1.優先選擇應季的蔬菜水果,不必追求那些不合時宜的水果,不妨等到它們出產的季節再吃。比如春天不必一定要吃西瓜,最好等到六七月再開始大快朵頤;秋天不一定要大吃草莓,因為它是夏季成熟的美味。
2.在缺乏應季蔬菜水果的季節里,吃反季節蔬菜水果總比不吃蔬菜水果要好。
3.如果有可能的話,優先選擇本地出產的蔬菜水果。本地產品不僅成熟度好,營養價值損失小,而且不需要用保鮮劑處理,污染較小,運輸費用、包裝費用、冷藏費用等也較低。
4.盡管皮的營養價值較高,但吃長途跋涉而來的洋水果,或者表皮特別光艷美麗的水果,一定要注意削皮。它們不僅可能打了蠟,而且極可能經過保鮮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