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貴
大同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創辦于2001年,占地456畝,一次性可接納3000名學生軍訓和1500名學生社會實踐。自創辦以來,累計完成了對全市46萬名中小學生的社會實踐和軍事訓練,取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果?;叵群螳@得“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銀杏獎”“山西省五一勞動獎”“山西省校外活動場所建設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山西省德育示范基地”,被省軍區授予“山西省學生軍訓示范基地”,被市司法局命名為“大同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被市科協命名為“大同市青少年科普基地”,被省禁毒委命名為“山西省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等榮譽稱號。
2011年9月,基地被教育部列入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的首批20家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建設項目,從此基地建設步入了快車道。
精心設計 科學規劃 造精品工程
為了使基地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既注重育人功能,又突出地方特色,既注重科技創新,又體現多樣實用,從基地規劃之初,基地先后邀請了北京清華設計院、上海同濟大學設計院、山西國建設計院等十幾家國內著名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先后邀請了30余位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召開多次研討會,對基地建設進行定位。綜合專家組建議和基地實際情況,經過反復討論和論證,最后選定山西國建設計院的設計方案,確定為18個單體建筑,總建筑面積近十萬平方米。涵蓋項目有軍事訓練、農科體驗、工科體驗、創客科技、民俗體驗、生命安全、超越拓展、藝術培訓、青少年夏令營、體能訓練十大功能園區,使大同基地成為一所多功能、高科技、開放式、綜合型的校外教育活動場所。
領導重視 政府給力 社會支持
基地建設投資約4.2億元(不含土地費),投資力度如此之大,在大同市乃至山西省都是首創,這足以說明領導對校外教育的重視。教育絕不是孤立的,它需要社會的支持。只有全社會行動起來,才能使基地更具有活力。在基地建設中,大同市各級職能部門也鼎力相助,市消防支隊投資300多萬元在基地興建消防教育館,市司法局出資在基地設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廳,市法院在基地設立青少年模擬法庭。對青少年的教育絕不是教育部門一家之事,只有動員全社會合力支援基地建設,使基地走向社會化,基地才會更有生命力。
創設活動載體 彰顯地域特色
農科體驗園區:占地80畝,主要規劃有兩個陽光溫室大棚、20畝果園、30畝試驗田,以北方糧菜作物和畜禽養殖為特色,20多間畜禽養殖場,500人燒烤區,20間個人廚藝體驗室。開展傳統農耕、作物栽培、特色農產、克隆育苗、果樹嫁接、花卉培育、動物養殖、循環經濟、低碳生活等活動,使學生親近自然、學會生活、學會勞動。
工科體驗園區:由4個專業生產實習車間構成,開展機械加工、數控技術、電子電工技術、汽車維修、模具制作等體驗項目,讓學生參與動手、學會創造。
科普創客體驗園區:由科普館、天象館、航模、船模、動漫制作、機器人創意室、創客體驗館等構成,對提升基地品位、激發學生興趣、拓展科技創新思維開拓了新的天地。
民俗文化互動體驗館:以5200平方米民俗體驗館為主體,綜合傳統民俗、古建筑搭建、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制作、傳統曲藝、傳統服飾、餐飲文化、節慶文化、國學教育,使學生在參與活動中領略民俗風情,體驗節日古韻,讓學生觸摸歷史,承接未來。
生命安全教育體驗館:由防震減災、交通安全、消防體驗、食品安全、自然災害防范、法制教育、模擬法庭、禁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場館組成,讓學生在參與中升華生命質量,彰顯生命尊嚴。
拓展訓練區:由十多個極限運動項目和15座趣味橋、模擬長征路、“瀘定橋”、水上索道、高空滑索、攀巖、三維太空環、跨海登島、畢業墻等項目組成,讓學生挑戰極限,熔煉團隊精神。
軍事訓練區:由四個軍訓營、一個7400平方米的風雨操場和22000平方米的軍事訓練場、800平方米軍事國防教育館構成。其中軍事訓練館中紅藍軍模擬對抗是基地的首創,旨在培養學生軍事戰略戰術素養,開啟學生軍事智慧、啟迪學生戰略思維,為發現和發掘潛在的軍事人才創造前沿空間。
藝術教育園區:由一棟6400平方米的藝術教育樓和1個可容納800人觀看、3個可容納300人觀看、3個可容納200人觀看的演藝廳構成,開設美術、舞蹈、聲樂、器樂、武術、棋藝等30多項藝術特長教育項目,讓學生發揮才智、展示才華。
體能訓練中心:由體能訓練館、室外運動場和生存體驗活動區構成,除開設傳統體育項目外,還開展戶外運動休閑活動,利用節假日對外開放,實現“以基地養基地”的運作模式,使其最大效應地發揮育人功能和社會效益。
夏令營體驗區:針對不同地域學生和不同年齡段學生,充分發揮大同的地域優勢,開展冬令營、夏令營,除基地現有功能外還增設休憩園戶外營地。今年基地成功接待了上海興華教育基金會組織的夏令營、第六屆海峽兩岸中學生“家鄉美、中華魂”臺灣中學生夏令營、韓國研學旅游夏令營、大同“小小特種兵”夏令營、第一屆波蘭藝術圈中國行,為基地進一步開展城際之間交流、國際之間交流提供了可借鑒的成功經驗。
注重課程研發 完善隊伍建設
基地建設重在規劃,基地發展重在創新,為此基地一直把課程開發作為重中之重。一是聘請教育專家共同研發;二是借鑒兄弟省市先進經驗;三是結合地方文化,將先進理念引入基地,使活動項目更趨完美,功能設施更加實用。除目前建設的十大活動園區之外,基地還編纂了一套適合實踐教育教學的教科書。
基地實行“主任負責制”“教職工競聘上崗制”和“一崗雙責制”。每學期對全體教職工進行考核,擇優聘任上崗,并與教師簽訂崗位安全責任書。同時基地還經常派出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赴山東、深圳等基地考察學習,確保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科學施教、規范管理,真正實現實踐教育課程化、教師隊伍專業化、管理機制常態化。
讓最廣大青少年享受到校外教育發展的成果,是基地一直追求的目標。為此,基地的運作始終堅持普惠型和公益性原則,所有活動項目施行低收費或不收費。例如,基地藝術教育中心運行一年來,近3000名學生接受培訓,沒有收取學生任何費用。
保持課程的實用性和新穎性,不斷強化基地的內部管理,始終堅持公益性的運作模式,以此確立基地在全國校外教育的引領作用,使其成為大同古城一張頗具影響力的名片。
經過幾年的運轉,基地的管理模式、運作模式和人員使用都需要進一步探討,為使基地最大效益地發揮社會功能,利用基地現有設施設備在閑置時間向社會開放,真正發揮基地的育人功能和社會效益。
大同市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能有今天的成就,應歸功于教育部、山西省教育廳以及大同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它必將以一流的環境設施、充實的教育資源、規范的運作模式、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