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利 張明
東常村位于澤州縣南村鎮西南10公里處,坐落在美麗的晉普山腳下。最初由常姓建莊,初名常村,后分為東、西兩個常村,故名東常村。全村共有230戶、800余口人、1200多畝耕地。近年來,東常村因為雙文明建設成績突出,更是蜚聲于三晉大地、響譽于太行山區。
東常村是革命老區,是晉城市第一個農村黨組織誕生地,因養育過晉城早期的優秀共產黨員常文郁、常子善而聞名,以對革命的巨大貢獻被載入史冊。早在1926年,東常村的常文郁就接受黨的派遣和委托,創建了晉城獲澤黨支部下設的五個黨小組之一東常村小組,從此點燃了熊熊烈火,為晉城革命能夠最終燃成燎原之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戰期間,東常村這個當時只有400口人的小山村,有97人參軍,62人犧牲在戰場上。為了繼承革命先烈和先輩的遺志,激勵后人發揚先輩們那種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不怕犧牲、前仆后繼”的革命精神。1996年,東常村建起了東常村革命史館,作為晉城市的一個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0年6月,在上級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村里先后投資160余萬元,對中共晉城黨組織早期活動的主要場所——東常村文廟進行了重修,并建起了革命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同時對外開放。
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東常村黨支部歷任干部牢記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使中國富起來這個宗旨。建國初期,在全國國民經濟滿目滄桑的大形勢下,東常村人與全國人民一道投入到了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中,始終與上級黨委保持著高度一致,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不同時期都有過輝煌的戰斗歷程。歷經3年自然災害的天災橫禍,歷經文化大革命的種種失誤。憑著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在曲折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具有當地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東常村黨支部堅守著只有共產黨才能讓中國富起來的堅定信念,緊抓政策,敢為人先。在各級領導對老區的親切關懷下,上煤礦、辦企業、搞運輸,1979年底,全村的社會工農業總產值達23萬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給東常村的發展注入了無限的活力,傳統的、只瞄準土地、靠天吃飯的農民放開了眼界、各施其能,利用村辦煤礦的優勢,搞起了運輸、化工、冶煉等副業,農家的日子蒸蒸日上。經過10年的發展,東常村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使一個只靠種田養生的山中小村,形成了運輸、加工等多業發展的富裕山莊。1990年全村工農業生產總值11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470元。與改革初期比較,人均純收入是80年代初的4倍。1992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達397.7萬元。隨著全村經濟實力的不斷加強,東常村加快了企業興村的步伐。從1992年至1999年八年間共創辦了五個村辦企業:1993年投資130萬元,村辦煤礦技術改造,二礦投產;1993年投資100萬元的化工廠投產;1994年投資300萬元,村綜合鑄造廠投產;1995年投資120萬元,興辦了內衣廠;1996年投資近100萬元,建成電子節能器廠。興旺發展的鄉村企業帶動了各行各業全面發展,農民個體運輸戶也有原來的3部汽車、5輛小型拖拉機增至汽車30多輛、拖拉機40余部,不僅使全村剩余勞動力有了就業門路,而且還吸引外地打工人員200余人。東常村一躍成為全市首批小康村,贏得了“北數東四義,南看東常村”的贊譽。
經濟的快速發展,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但同時也容易讓人麻痹喪志。東常村“兩委”意識到這個問題后,立即組織開展了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堅持把“百姓事,百姓定,百姓辦”“百姓錢,百姓花,百姓理”“民選官,民來評,民來議”作為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三大法寶,在和諧發展的道路上始終走在全縣的前列。開展黨員干部學習教育,要求每個黨員不忘初心,把絕對忠誠作為第一品質,把干事創業作為第一責任,把密切聯系群眾作為第一作風,把艱苦奮斗作為第一美德。在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東常村始終如一地把精神文明建設納入到新農村建設當中,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規劃、共同實施、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豐富村民精神生活,東常村連續幾年累計投資近2000萬元,先后鋪設了村中間500米的露天劇場,硬化了村內街道,安裝了閉路電視,新修了設施齊全的文化樓,興建了村級公園——常康園,修繕了古廟作為常文郁紀念館,修復了古建——文閣,修建了燈光球場。大規模的村鎮建設,也使得東常村從一個窮山莊變成了一個功能齊全、設備齊備的現代化寬裕型小康示范村,使昔日貧窮落后的小山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明村。東常村率先在全省開展創建“十星級文明戶”活動的先進經驗做法在全省進行了推廣,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好評;先后被中央文明委表彰為“全國文明村”“全國巾幗文明示范村”,被山西省文明委授予“省級文明村”“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等榮譽。1998年山西省授予東常村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1999年被晉城市命名為“雙文明建設先進單位”;1999年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級“鎮村級文明單位”榮譽。
說到村民現實狀況時,村黨支部書記閆九務這樣說,當時2007年,金秋鑄造有限公司董事長閆軍頓動員當地村民入股,很多人持著懷疑態度,經過努力入股人員不超過30人,轉眼幾年過去,在閆軍頓董事長的精心經營下,村民們看到了企業的發展前景。2011年,經過村委和企業對接入股人數超過了90%,凡入股10萬元,每年分紅3萬元,受益最大的常軍亮、常晉平、常江務等,短短幾年他們每家收到幾十萬元,鎮黨委許書記一句話總結,東常村樹表率,“紅色傳承,黨組帶領,全村入股,戶戶分紅”。
有一種紀念叫繼承,有一種精神叫永恒。長征精神,歷久彌新;長征之路,沒有終點。在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歷程中,東常村“兩委”牢記長征精神,緊跟黨的號召,把不斷發展的基層建設喻為艱辛漫長、波瀾壯闊的新長征。“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路還很長,途中無數的“雪山”“草地”還要過。只有像當年紅軍將士那樣,忠誠于黨、不忘初心、團結一致、奮勇拼搏、銳意進取,才能在新的長征路上奪取新的勝利、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