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暢俊玲
2016年孟津縣麥苗發黃的原因及對策
孟津縣農業技術推廣站 暢俊玲
2016年,孟津縣小麥播種出苗后,部分麥田陸續出現黃苗﹑死苗現象。對此,孟津縣農業局農技人員分別到孟津縣平樂鎮朱倉村,送莊鎮負圖村﹑送莊村,橫水鎮謝溝村﹑寒亮村,朝陽鎮高溝村發病麥田進行了實地調查,現將孟津縣2016年小麥黃苗﹑死苗原因及應變管理措施總結如下:
(一)氣候因素不適宜
孟津縣2016年小麥播種面積為2.83萬hm2。9月30日開始播種,10月6日至10月20日為播種高峰期,10月22日基本結束播種。
據孟津縣氣象局報道,孟津縣10月份平均氣溫15.1 ℃,與氣候標準值相比正常,但10月下旬氣溫嚴重偏低,極端最低氣溫5.8 ℃。10月份平均降水量112.0 mm,與氣候標準值相比嚴重偏多,其中10月上中旬偏少,下旬偏多。一日最大降水量23.8 mm,最長連續降水日數9 d,降水量100.8 mm。10月份日照時數94.5 h,與氣候標準值相比嚴重偏少,其中10月上旬正常,中下旬嚴重偏少。11月份平均氣溫15.1 ℃,與氣候標準值相比正常,平均降水量43.3 mm,與氣候標準值相比嚴重偏多。日照時數139.2h,與氣候標準值相比嚴重偏少。
由以上氣象數據可知,小麥播種以后田間土壤濕度較大,持續時間過長,氣溫偏低,光照偏少,致使小麥根系發育不良,根系功能不能正常發揮,表現為黃苗﹑死苗。
(二)播種過深
從調查情況來看,有很大一部分黃苗﹑死苗小麥的播種深度較大,都在5 cm以上。小麥正常播種深度為3~5 cm,在墑情充足時適當淺播確保壯苗早發,早分蘗。如果墑情較差,可適當增加播種深度,以保全苗。不論哪種情況,播種深度不能超過4.5 cm。小麥播種過深,出苗時間過長,消耗種子中的營養越多,會造成苗小﹑苗弱﹑抗性差。2016年孟津縣特殊的氣候條件,加劇了深播小麥黃苗﹑死苗現象。
(三)播種量過大
有一部分農民還存在著有錢買籽﹑無錢買苗的思想,加上2016年寒冬的傳言,致使個別麥田播種量變大,苗情較弱。
(四)地下害蟲危害
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增加,土壤中地下害蟲數量也隨之增加。加上部分農民播種前土壤處理意識淡薄,地下害蟲危害程度也在增加。從調查情況看,地下害蟲危害造成小麥黃苗﹑死苗現象約占1/3。
(五)病菌危害
由于部分農民沒有在小麥播種前進行土壤處理的習慣,田間管理也跟不上,致使田間病源較多。在2016年土壤濕度大的情況下,病害發生較早。冬前個別麥田出現了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病害發生使小麥黃苗﹑死苗現象更加嚴重。
(一)冬前中耕,散墑增溫
土壤濕度較大的麥田,要抓緊中耕劃鋤,中耕深度宜淺不宜深,以免傷到根系。冬前中耕劃鋤,一方面,可以使土壤濕度偏大的地塊,達到散墑降濕的目的;另一方面,還具有防除雜草和提高地溫的作用。
(二)補施追肥,促弱轉壯
對于苗弱發黃﹑死苗的麥田,要趁墑補施追肥。一般每667 m2追施尿素5~7.5 kg,以促苗情由弱轉壯,增強抵抗力。追肥時要穴施或條施,嚴禁撒施。
(三)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或液肥
由于土壤濕度大造成的黃苗,等天晴后,土壤濕度小時,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或1%尿素和0.4%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促進苗情轉化。
(四)冬前防治小麥紋枯病
紋枯病發病較重的地塊,冬前要進行防治。每667 m2用12.5%禾果利20~30 g,或15%粉銹寧100 g加20%井崗霉素25~50 g,對水45~75 kg對小麥莖基部進行噴灑,隔7~10 d再噴1次,連噴2~3次。
(五)防治地下害蟲
小麥播種期間,隨著整地對土壤進行處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小麥病蟲害防治措施。可以從根源上切斷或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途徑。
1.對地下害蟲金針蟲﹑蟋蟀﹑螻蛄﹑蠐螬發生嚴重的地塊,每667 m2用2.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2 kg,或40%辛硫磷乳油2 kg,與15~20 kg細土混勻,撒于地表,與肥料一起耕地時翻入土中。
2.對于小麥紋枯病﹑全蝕病土傳病害發生較重的地塊,每667 m2可用50%多菌靈1 kg加15%粉銹寧1 kg對水100 kg,灌入土中或噴于地表,然后翻耕整地。或每667 m2用50%多菌靈2 kg,或70%甲基托布津2 kg,對水100 kg噴于地表或對細土50 kg撒于地表,翻耕整地。也可將以上兩種同時使用,達到蟲害與病害同時防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