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鈺/文
獼猴與人類撲朔迷離的關系
水鈺/文

獼猴是一種喜愛攀爬、適應性很強的群居動物,人們常常在山間峭壁、密林草叢看見它們一閃而過的身影。成年獼猴的體長51~63厘米,前后肢長度幾乎相同,可以靈活地抓握物體;尾巴比其他種類的猴子短,長19~30厘米。獼猴是雜食性動物,多以樹葉、嫩芽、野果為食,偶爾也會吃些鳥蛋、昆蟲等,吃不完的食物會被它們暫時儲存在臉部的頰囊中。
獼猴不僅僅是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環,在科研領域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其在生理結構上與人類較為接近,且體形較小,易于馴養,因此獼猴是生物學、心理學、醫學等研究領域中較為理想的實驗動物。
1948年6月11日,美國人把獼猴搭載于V-2火箭上,發射升空。這個在二戰時期從德國繳獲而來的火箭上升到63千米的高度后,載荷艙順利回收,由此開啟了人類在載人航天領域的相關探索。但遺憾的是,這只名叫阿爾伯特的獼猴在火箭上窒息死亡。

參與航天計劃的猴子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將新生寶寶與母親分開,讓它們與胸前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沒有食物的“布料媽媽”共同相處了165天。可以明顯地看出,小寶寶與沒有食物的“布料媽媽”相處融洽,這表明身體接觸對幼年寶寶的影響遠遠超過哺乳的作用,許多心理學家認為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人類嬰兒。

哈洛的猴子實驗
獼猴的天敵極少,為數不多的天敵如蟒蛇和老鷹等不可能在人口密集的村莊里生存下來。獼猴缺少天敵的制約,再加上村莊里充足的食物,它們的數量就容易增多,從而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危害。
不過,獼猴對于人類最大的威脅并不是偷搶食物、毀壞屋舍,而是這些靈長類動物極有可能是猴皰疹病毒等致命病原體的攜帶者。同時,成年的猴子好斗,雄性猴子習慣通過激烈的廝打、搏斗來獲得地位。因此,當它們來到人類的活動地帶,那些威脅到人類健康的致命病原體極有可能會隨著它們對人類的接觸,甚至是撕咬、撓抓而進入人體,最后在人群中傳播開來。這也是世界各國明令禁止私人飼養猴子的根本原因之一。

隊伍龐大的獼猴出沒在城市中
我國四川遭受了獼猴的騷擾,讓人們苦不堪言。其實,這種事情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很常見。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市民就經常遭受獼猴的侵擾。獼猴經常從市民手中搶奪食物、咬斷電話線和網線、偷取公司文件資料等,后來還發生了副市長被猴子推下陽臺而摔死的惡性事件。
當地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想要將獼猴驅趕走,但這些動物完全不怕人,再加上印度政府的法律規定不準獵殺猴子,所以人們有了一個無奈之舉:派出保安假扮成比獼猴體積更加龐大的、面目兇惡的葉猴,令獼猴心生畏懼地離開新德里市,回歸樹林。這些保安戴上特制的頭套,將面部涂成黑色,身體涂滿灰白或駝色的顏料,并且學習葉猴的叫聲和動作,以此來驅趕獼猴。
伴隨這一行為的奏效,新的問題也出現了。印度的許多富裕家庭、政商界人士紛紛雇傭專業捕猴人飼養并訓練葉猴,以驅趕獼猴,但這令葉猴的生存受到了威脅。于是,印度政府規定禁止使用和販賣葉猴,這種“以猴制猴”的方法被迫停止了。

保安假扮葉猴驅趕獼猴
其實,生命體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們身處在錯誤的地點,失去了天敵的制約,再加上人類的干預,勢必會打破生態的平衡,造成嚴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