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貝
摘 要: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大學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在當今全球一體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競爭日趨激烈,培養國際化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因素,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關鍵詞:國際化人才培養;全球一體化;內外驅動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深,各國在經濟上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為了掌握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同時與不同地區的人們開展交流與合作,很多國家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作為其國家戰略的重要保障,通過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等多種途徑,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尊重各民族文化價值、具備國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背景及動因
1.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融合
經濟全球化將高等教育納入到一個全新的開放環境中。當前,眾多國家及其大學都將推動學生的國際交流作為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舉措,以強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以此服務本國、本地區的發展戰略。早在1987年,歐盟國家便共同制定了“伊拉斯謨計劃”,鼓勵歐洲學生走向世界,到其他國家從事研究和深造活動;后來提出的“博洛尼亞進程”,更是在整合歐洲高教資源,實現高等教育一體化,推動歐盟高校間的開放與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2014年1月,歐盟又正式啟動“伊拉斯謨+計劃”,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實施的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交流合作項目,該計劃使青年能夠通過在國外增加其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青年的就業能力和水平。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也極力倡導教育的國際交流,積極開展跨國、跨地區的教育合作項目,鼓勵學生融入到開放式的教育環境中,以培養國際型、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國際化人才日益成為決定一國發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國家甚至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提升至國家戰略。學生的國際交流作為國際化人才培養最有效的途徑和方式之一,不僅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而且還加深了青年對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的了解和認知,這對全球一體化進程起到了有益的促進作用。
2.我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現實需求
伴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在國際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人才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我國參與全球和地區事務,提升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培養一大批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與合作能力的創新型人才,關系到國家人才、科技發展戰略和改革開放大局。
目前,我國仍面臨著國際化人才缺乏的困境。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無疑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國際化人才的重任。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我國眾多高校將“兼顧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作為自身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國際化發展戰略,加強教育國際合作,提高辦學開放度,廣泛搭建學生國際化培養平臺,強化學生國際視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及影響因素
1.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路徑
就高校而言,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包括境內和境外兩個環節。境內在校的國際化培養,主要包括:國際化課程體系(雙語課程、引進的國外大學優質課程等)、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海外名師講堂、外國專家講學等)、中外學生文化交流等;境外的國際化培養,主要是學生的境外經歷拓展,有學位類聯合培養(“2+2”雙學位項目、“3+1+1”本碩連讀項目)、短期訪學(交換學習、暑期課程)、實踐類拓展(海外實驗室研修、文化體驗、國際競賽)等多種模式。
境內與境外兩個環節的國際化培養是相生相長、互相促進的關系。境內培養是境外培養的有效延伸,使沒有赴外學習機會的學生有機會在校內接觸和發展國際化理念,并享受國際教育資源,同時也為學生的境外學習提供補充和準備。境外培養是人才國際化培養的最直接渠道之一,且對于境內環節的教育教學反過來起著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生赴境外交流學習在客觀上要求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學安排等要緊跟前沿,與國際接軌,否則如果我們的培養模式跟外方院校的教學、課程等不對稱,學生的流動便不易實現;另一方面,赴境外學習的學生在接受國外優質教育后回校,把國外大學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課程內容等信息反饋回來,為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這成為提升國際化培養能力有利的內部條件。境內與境外培養環節同為學生國際化培養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補充和支撐。
2.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影響因素
經過長期實踐,在歸納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化人才培養情況的基礎上,采用發放調查問卷、隨機訪談的方法,針對國際化人才培養過程中,師生所關注的問題、需求和意見進行了研究。經分析,學生的國際化培養受到國際形勢、國家政策等宏觀層面因素影響,還受到學校國際化發展程度、個人條件等微觀層面因素的制約,具體因素有:一是世界國際局勢和環境是否穩定,各國間的聯系是否緊密;二是各國的教育文化交流政策與合作計劃是否積極,配套的政策法規支持等是否完善;三是國內外高校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是否深入和廣泛,師生的國際流動是否頻繁;四是高校的國際理解教育體系是否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豐富,課程設置、保障機制等是否健全;五是學生個人是否具有國際化競爭意識和能力等。
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策略和措施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大環境下,大學在培養國際化人才方面既面臨著良好的機遇和條件,但同時在過程中也面臨著眾多制約因素。作為高校來講,我們應以向社會輸出更多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為己任,積極改善微觀層面的環境,并逐步影響和促進宏觀層面有利因素的形成。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內外雙驅”式的培養模式,并通過構建配套的機制體制保障體系,來確保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成效。
1.完善校內國際化培養體系
學生的“在校”國際化培養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應該從完善國際化課程體系、整合海外優質教育資源、營造國際化校園文化和氛圍三個方面著手,以加強校內國際化素質培養平臺建設。
一是完善國際化課程體系,改造傳統課程與增設新的國際課程相結合。在傳統課程中增加國際知識、比較文化和跨文化理解的比重,同時,及時把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補充到教學內容中;開設專門的國際教育課程,如“國際關系學”“國際問題研究”等,使學生接受反映國際社會、政治、文化、經濟、歷史等狀況的全方位的國際化教育。二是整合海外教育資源,通過校際合作交流平臺,引入海外高校優質師資和課程,推進中外教師聯合講學,通過建設慕課(MOOCs)平臺等方式,推動學術資源在線學習與共享。三是充分利用國際學生資源,推動留學生“進課堂”“入社團”,營造多元互動的文化氛圍,加強中外學生的深度融合。
學校不斷強化學生國際化培養能力,構建了國際理解課程、“行知世界”海外教育講座及海境外交流拓展相結合的“學知行一體化”國際理解教育體系;推進中外教師聯合講學,邀請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英國鄧迪大學和英國伯明翰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教師為學生主講課程;建設了“海外專家在線學堂”,推動海外優質學術資源在線學習與共享;實施校園“國際化形象大使”計劃,為學生搭建了國際交流實踐平臺。
2.加強學生海外經歷拓展
赴海外交流學習是學生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提升國際交流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目前,很多高校通過與海外大學建立合作關系,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學生項目,加大學生海外訪學交流力度,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
一是拓展赴海外交流渠道,積極與更多海外知名院校開展實質性合作,尋求新的學生海外交流項目。在已有項目布局的基礎上,著重拓展項目合作模式及合作專業。凝聚合力、多方推進,積極構建“國家—學校—院系—個人”多層次、多途徑的學生海外訪學工作體系。二是豐富和完善合作培養模式,構建聯合培養、攻讀學位、校際交換、訪學研修、短期實習等各類長短期相結合的海外學習項目,以滿足不同學生多樣化的發展需求。三是學校積極拓展培養渠道,創新培養模式,與國外高校開展了多元化、廣覆蓋的合作。學生海外交流項目數量和赴海外學習的學生人數持續增長,極大地提升了學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能力。
3.構建配套的機制保障體系
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順利開展離不開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與服務制度作為保障。隨著學生國際化培養的不斷推進,應建立健全教學管理體制,科學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管理職責,為培養國際化人才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持久動力。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并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學籍管理制度、國際交流獎助機制、學分轉化政策、質量評價方法等全鏈條式管理規范和鼓勵性政策,為學生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及海外學習項目提供保障,提升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強化校內各職能部門聯動,建立學院、教務、外事等多部門“職責明確、分工負責、有效溝通、互相配合”的管理模式,發揮部門間的協同效應。
為充分保障學生國際化培養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創新和完善靈活的教學管理機制,實施以學期為單位的“模塊式”學分互認制度;完善激勵機制,設立了“行知世界”資助計劃,并增設保研加分和科技創新學分點,鼓勵學生參與海境外經歷拓展和國際交流活動;執行彈性的“海外轉學”制度,學生留學期間可申請轉學到其他高校學習。
通過以上措施,學校在打破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制約因素,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據對學生的追蹤管理顯示:“內外雙驅”模式下培養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科研水平得到提升,獲得國內外高水平院校的認可。在對127名參加過境外經歷拓展項目的本科畢業生的調查發現:92.9%的學生畢業后在國內外高水平院校深造,其中不乏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世界頂尖院校,并且這些學生回國工作意愿強烈。總之,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是社會的現實需求,也是對高校的必然要求。在國際化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制約因素既存在于宏觀層面,也存在于微觀層面。盡管高校在宏觀層面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但是在完善校內國際化培養體系、加強學生海外經歷拓展、構建配套的機制保障體系等方面可以深入、持續推動各項工作,這對于提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質量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2010.
(作者單位:北京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
[責任編輯:翟 迪]